近年來,河南省鄭州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發展的“紅色引擎”作用,以“五星”支部創建為載體,因地制宜、因勢發力,探索以鄉鎮為單位成立“強村公司”,通過整合閑散土地資源,實現抱團發展;大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提升“雙綁”水平,建立新型農村利益聯結機制,把“土特產”培育成大產業,把“小農戶”帶入大市場,以大河淌帶動小河滿,有效促進村強民富。
鎮級領航,抱團發展,聚合增收“新引擎”
“共富路上,絕不讓一個村掉隊。”
面對鄉村發展不平衡問題,部分村集體經濟仍然存在基礎薄弱、管理粗放、規模較小、效益不高,收入來源過分依賴單一產業等情況,鄭州市探索“黨建聯建”抱團發展模式,打破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單兵作戰格局,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群眾致富。其中,鞏義市在全市推行鎮級“強村公司”模式,由各鎮(街道)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牽頭支部聯建成立“強村公司”,將村與村之間的土地、人力、技術、市場等零散的村級集體資源高效整合起來,以股份合作制、聯合經營、混合制等多種形式合作,實現了村級資產、資源的優勢互補、疊加發力。在鞏義市涉村鎮南田園片區,鎮黨委組織西溝村黨總支與周邊5個村黨支部聯建,通過土地、資金入股成立強村公司,種植花椒8000余畝,每村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0萬元,帶動群眾每戶增收5000余元。
鎮級為媒,集中經營,挖掘發展“新潛力”
“思路活起來才能讓沉睡資源變富礦。”
中原大地擔負著農業穩,天下安的歷史重任。既要守牢耕地紅線、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又要謀出路、強發展,需要思路活起來。在建設用地有限的情況下,一部分村發展產業出路不多,集全鎮之力就地取材,向內挖掘,用活用好閑散土地、空閑院落、閑置宅基地、廢置廠房等容易被視而不見的資源,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關鍵一招。新鄭市觀音寺鎮立足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優勢,守牢耕地紅線,扛穩糧食安全責任,集約規模經營土地,促進農民增收共富,探索出“鎮級聯社指導—村級支部領辦—吸納涉農企業—群眾廣泛參與”的支部聯建土地集中經營模式,鎮黨委成立鎮級鄉村振興三農服務聯合社,統籌惠農項目,爭取扶持資金,指導村黨支部與有關農科所、種子公司、農機公司、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等開展支部聯建,因地制宜指導耕種和田間管理,村黨支部承擔耕、種、管、收、儲、售等全鏈條工作。通過“三增三降”即增地、增產、增收益,降成本、降用工、降風險,實現“三促三保”,即促良田種糧、促農技投入、促擔責盡義,保農地農用、保種糧得利、保糧食安全。2022年土地集中經營的10個村去除溝坎,“小田”變“大田”,合并“一塊田”,耕種面積達1.35萬畝,村集體經濟均達到20萬元,其中1個村超過了100萬元。同時,成立了勞務運輸公司服務農村各類生產生活活動,實現年人均收入達2萬多元,平均每村可為村民增收180多萬元。
鎮級把舵,全域提升,釋放創業“新動能”
一村美不是美,村村美才更美,從“一枝獨秀”到“連片共贏”需要強強聯手、以強帶弱、集鏈成勢。
基于近年來鄭州市“五星”支部創建、“十佳百優”村(社區)評選、和美鄉村示范點打造等良好基礎,鄭州市圍繞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部署,整合優勢資源、集結創建合力、強力提質擴面推動“沿河環山”全域提升,分批逐年打造沿黃和環嵩全線、產業和文化集聚區等系列共創黨建示范帶、示范片區,以“百村帶千村”形成輻射帶動作用更強的區域性黨建“共創模板”,以強村為核心,打破鎮與鎮、村與村間獨立發展邊界,形成輻射帶動作用更強的區域性黨建協同體,實現“串星成鏈、聚星成片”,讓產業強、面貌好、治理優、鄉風好聯動推進、高歌猛進。新密市伏羲山管委會打破鎮與鎮、村與村邊界,融入伏羲山旅游大環線,把助泉寺村與米村鎮朱家庵、月寨、范村連點成線,依托朱家庵“一片花海”,月寨“伏羲山下最美會客廳”,范村古村落康養基地,新打機井11眼,新修道路150余公里,鋪設主次干道路肩70余公里,實施封山育林15000畝、廊道綠化110公里,實施公路景觀提升改造6500平方米,建設游園20個,讓一條美麗公路串起6個美麗鄉村,實現強強聯合、資源共享、連片發展。同時,成立鄭州市首家鎮級集體經濟組織—伏羲山鄉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依托4800余萬元的集體資產,建成云頂瓊琚、會盟山居、仟那千尋等集體經濟民宿15家,完善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配套服務體系,全面盤活、整合伏羲山旅游、山地、高山種植等資源,著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新型集體經濟引領區。2023年,景區集體經濟收益預計將突破500萬元,聯建的1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萬元以上。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