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彝歷新年將至,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派來鎮則祖中心村迎來喜事:村集體經濟第一次分紅,全村383戶人人有份。通過發展養羊項目,則祖中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11萬元,部分被留存用作后續生產外,10萬元按貢獻大小被發放給村民,最多的一戶拿到了3000多元。
近年來,四川省脫貧地區將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積極創新探索破解村級增收難題,通過產業帶動型、資源依托型、協作共贏型、服務創收型等發展模式,助力脫貧地區村集體經濟“加速跑”。
現狀:基礎弱底子薄體量小,“消薄扶強”促發展
“雖然脫貧了,但底子依然薄弱。”回想起三年前剛到安吉村的情形,雅安市名山區安吉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耒不禁感慨。
安吉村地處蓮花山脈腹地,玉溪河左右干渠夾村而過,以前經濟發展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都說名山區出茶葉,可我們村產量只有其他地方的一半。”張耒介紹,脫貧攻堅期間安吉村探索發展獼猴桃產業,并在2018年退出貧困村。但前兩年,獼猴桃產業受潰瘍病和根腐病影響減產,許多農戶收入隨之下降。
“剛到村上的時候,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萬元。”張耒介紹,2021年,安吉村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大棚出租,但業主常年虧損,村集體經濟基本處于“空殼”狀態。
怎么發展?走訪調研后,張耒發現村民大都掌握獼猴桃種植技術,“這個產業還是得扶起來。”2021年,村里聯系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專家教授進行科技助力,同時引進陜西“瑞玉”晚熟、高抗病性獼猴桃品種,改良了1202畝,獼猴桃產業重現生機。
安吉村還積極爭取申請村集體經濟扶持項目,將閑置的村委會辦公地改擴建為“安吉村電商孵化園”。這樣一來,村委會變身助農直播間和冷庫,注冊了村集體商標“崍巴石”,2022年安吉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75萬元。“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突破100萬元。”張耒說。
雅安市95%的面積都是中高山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基礎弱、底子薄、體量小。這也是四川省大部分脫貧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痛點。
2023年5月,雅安市啟動“黨建引領項目強村”村集體經濟項目推介會暨“組團式”幫扶薄弱村,綜合考慮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總量、質量、發展后勁等因素,確定對60個相對薄弱村進行為期兩年的組團幫扶。
不只雅安,2022年以來,廣安、遂寧等地都相繼開展村集體經濟消薄扶強計劃,即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扶持培育一批集體經濟強村。
2022年,廣安市出臺《農村集體經濟“消薄扶強”計劃實施方案》,從資金、項目、土地、稅收金融、拓寬渠道、激勵獎勵等6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楓木村位于廣安市廣安區東岳鎮,絕大部分勞動力在外務工,是典型的無突出特色、無強村產業、集體經濟收入低的脫貧村。通過“消薄扶強”計劃,楓木村爭取到100萬元消薄扶強資金和22.5萬元鄉村振興幫扶資金,建起桑園、蠶房和糧食基地。2022年,依靠“蠶桑+種稻”,村集體經濟毛收入達62萬元。
發力:根據各地基礎條件,探索4種發展模式
四川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地脫貧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基礎條件不同,但在發展模式上有路徑可循,目前已探索出4種發展模式:產業帶動型、資源依托型、協作共贏型、服務創收型。
這幾日,樂山市夾江縣金銀河村正在抓緊育茄子、番茄等蔬菜苗。“我們的育苗工作一年四季都在進行,每個品種的育苗周期在25~28天,都是約好的訂單,不用擔心銷路的問題。”金銀河村黨委書記王俊海介紹。
金銀河村地處青衣江西岸,有肥沃的土地和區位優勢,蔬菜規模化種植面積達7000畝,包括4000畝蔬菜出口備案基地,年產值2.4億元。村里引入社會資本、整合鄉村振興資金,成立村集體資產股份農資合作社,流轉300畝土地打造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2022年僅蔬菜產業就為村集體經濟帶來純收入80萬元。
“‘產業帶動型’集體經濟,主要鼓勵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結合特色優質資源,發展一批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覆蓋面廣的特色產業。”四川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以抱團發展為特色的“協作共贏型”也是村集體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式。
“在肉牛產業方面,一開始我們就是3個村聯動抱團發展。”瀘州市敘永縣江門鎮高家村第一書記張馳介紹,高家村地處偏遠,以前屬于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種植業基礎條件不佳,經過走訪調研后決定發展養殖業。如何形成品牌?高家村聯合白臘鄉的亮窗口村和高峰村一起抱團發展,并注冊“烏蒙好牛”品牌,亮相多個電商平臺和特色展銷會。2021年,高家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102萬元,連續4年居全縣第一。
“資源依托型”集體經濟,主要根據區位優勢和資源特點,結合市場需求,發展現代高效生態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等。
這個冬天,甘孜州道孚縣鮮水鎮新江溝村格外熱鬧,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來到剛投運的興疆溝溫泉酒店。“村里一直有優質的溫泉資源,但以前沒有充分開發,也沒有為村集體帶來收益。”鮮水鎮黨委副書記澤絨擁珍介紹,2023年,新江溝村借助資源優勢,與勒斯加村、足灣村、道孚溝村共同投資建設溫泉酒店項目,預計可實現4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
2023年,道孚縣因地制宜制定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措施106條,大力實施資源開發、產業帶動、飛地借力等發展模式,有效扭轉村集體經濟收益下滑的勢頭。截至2023年12月,全縣118個行政村已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1573.75萬元,較2022年增長161.33%;68個脫貧村村集體經濟收益776.29萬元,增幅達101.42%。
“服務創收型”集體經濟,主要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農業生產性服務,支持具備專業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規定優先承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達州市宣漢縣胡家鎮鴨池村依托“稻魚香”綜合種養示范區建設,全面推進農事服務社會化,培育本土農機專合社2家,通過稻田魚“137”收益分配模式,農戶、合作社、村集體三方實現互利共贏。“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可達17.6萬元。”鴨池村黨委書記馮涌說。
融合:村集體經濟壯大賦能鄉村治理
金銀河村的稻田溝渠有堵塞和損毀,修繕的錢從哪來?“主要靠村集體經濟收入。”王俊海介紹,村集體經濟收益的20%用于公益事業,30%用于合作社的再生產、再發展、準備金等開支,50%用于分紅,為村級治理進一步注入“活水”。
村集體經濟的一部分收益還用在“積分超市”。“村民做事得積分,用積分可以在超市兌換禮品,積分排名靠前的家庭可以獲得獎勵。”王俊海介紹,在積分治理的激勵下,現在村里參加志愿服務的村民多了,村子也變干凈整潔了。
宜賓市高縣文江鎮勝利村有全市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區。通過盤活資源、引入職業經理人等方式,逐步發展起以牛角梳廠、勝利凍庫、水上樂園等為重點的集體經濟產業園,提供穩定就業崗位180余個、臨時就業崗位1000余個。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近690萬元。
“村集體經濟收入合理分配,又反哺村建設和村民生活。”勝利村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何模春介紹,村集體經濟收益拿出20%用于村公益事業,制定了專項扶智計劃,舉辦農民夜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等;為群眾提供貼心的便民服務,為老弱群眾提供生活物資配送服務,代繳水、電、氣費等。
“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改變以往村集體無錢辦事、服務欠缺的窘迫局面,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四川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優化鄉村治理的關鍵突破口,有助于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步伐。
(來源:四川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