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六六六”工作法助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時間:2024-04-26 10:34:21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 作者:□ 俞重林 字號:【

   近年來,安徽省池州市探索“六六六”工作法,精準分類施策,破解發展難題,因地制宜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2023年,全市601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總額71093.44 萬元,村均經營性收入118.29萬元;累計承接實施公益性項目數1289個,村集體獲得項目凈收益3393.2萬元。

  “六個機制”全面提升內生動力

  構建工作機制。設立全市扶持壯大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并組成專班,全力抓好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堅持抓鄉促村,實施“壓責任、精指導、強機制、提能力、抓保障”五項行動,形成了“市級抓統籌、縣(區)抓主體、鄉鎮抓具體”的工作格局。

  建立幫扶機制。落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包村聯系制度,確定縣(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包聯重點扶持村,每季度深入包聯村不少于2次,實現縣(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對扶持村包聯全覆蓋。完善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召開項目評審會、工作推進會、現場觀摩會等,推進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重點工作落實。

  完善管理機制。整合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財政管理、農村“三資”管理等職能,重新組建鄉鎮級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機構,與財政分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集中辦公。鄉鎮“三資”管理中心由所在鄉鎮、街道黨(工)委直接領導,接受上級組織、財政、農業農村、審計等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

  規范運行機制。健全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議事決策機制,全面推行村黨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運行,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健全法人治理機制,完善成員(代表)大會制度,健全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制定規范章程,明確機構職能、成員管理、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等事項,接受群眾監督。

  健全獎勵機制。建立健全經營管理績效與村干部收入掛鉤機制,參與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村干部可根據村集體經濟的增收額獲得獎勵,激發各地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目前,共兌付管理績效獎金690萬元。

  強化督導機制。池州市扶持壯大集體經濟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通過“四不兩直”、現場辦公、一封信等方式找問題、督整改、促提升,不定時聽取匯報。建立排名通報制度,每季度對關鍵指標進行排名,督促各地比學趕超,確保全市村均經營性收入穩步增長,強村數量穩步上升、承接農村公益性項目提質增效。

  “六項舉措”切實提升工作實效

  舉辦項目大賽。在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中安排一定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打造集體經濟發展特色品牌,連續7年舉辦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大賽。2023年11月,舉辦了池州市第七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大賽決賽暨鄉村振興農特產品展,大賽累計收到參賽項目139個,15個項目獲得大獎,發放獎金110萬元;會展期間,線上線下總計銷售農特產品6萬余件,銷售金額達350萬元。

  培育“池州名村”。印發《“池州名村”培育工作方案》,實施以集體經濟實力為主要評價標準的“池州名村”創建工作,市級財政每年將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30萬元撥付每個村,連續3年給予了不少于100萬元的資金扶持。目前,培育出10個黨建引領較強、產業特色鮮明、增收效益明顯、人居環境優良、基層治理有效的“池州名村”,分類打造了一批集體經濟發展觀摩學習基地、短期實踐培訓基地。

  深化農村改革。通過內引外聯、扶持培育等方式,引培一批規模大、實力強、信譽好的“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承接主體,圍繞農村資源資產開發利用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升級,建設一批具有市場前景、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的改革項目。目前,601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已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進“三變”改革主體2518個,建設“三變”改革項目2910個,參與“三變”改革農戶數達22.45萬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戶入股到“三變”項目中的土地、水面等資源面積155.23萬畝,建筑物面積86.41萬平方米,村集體從“三變”改革項目獲得收益5.51億元。

  加大資金扶持。爭取中央、省級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財政補助資金1650萬元、各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9600萬元,整合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69億元,實施各類扶強扶優項目184個,村集體從項目中獲得收入1485.69萬元。

  夯實人才基礎。通過舉辦示范培訓班,實施鄉村振興專題輪訓,提升鄉鎮黨委書記抓集體經濟發展能力。組織鄉鎮黨委書記、村干部、選派干部開展“擂臺比武”,比重大項目建設、比特色產業培育、比集體經濟增幅。目前,已舉辦各類“擂臺賽”6次。

  規范“三資”管理。依法注銷了37個城市社區非農經濟組織,規范村級職責權限、資產劃分、財務管理、議事決策等,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下屬經濟實體“三資”管理,清查核實各類集體資產,摸清資產現狀、價值及利用情況等,建立村級資產、資源和經濟合同管理臺賬1803套,做到產權明晰、賬實、賬表、賬賬相符。

  “六種模式”拓展集體經濟發展渠道

  引導“抱團”發展。持續做實“村級聯盟”發展,指導各縣(區)以組織聯建、人才聯動、產業聯辦為抓手,每個鄉鎮至少組建或聯建1個村級聯盟,實現優勢互補、信息、渠道共享、一體發展。目前,全市共組建各類“村級聯盟”119個。

  推進村企共建。試點開展村企共建活動,以支部引領為紐帶,通過產業項目共推、人力資源共享、公益事業共抓、和諧文化共育,打造村企共同體,村企聯合發展項目160個。東至縣香隅鎮漕東村與共建企業安徽億香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蓮子蓮藕種植1960畝,年總產值達1500萬元,利潤600萬元,帶動230名村民增收。

  開展居間服務。拓展服務領域和模式,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生產、勞務等居間服務,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和標準體系建設,聚焦農業生產關鍵薄弱環節和小農戶。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784個,完成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面積21.03萬畝,農村土地流轉面積124.13萬畝,其中村級組織流轉面積23.08萬畝,通過發展特色產業促進集體增收近5000萬元。

  支持村社共建。與市供銷社合作,圍繞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超對接和搭建電商銷售(直播帶貨)平臺3個方面開展試點,探索“村集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能人大戶+村民”融合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共建立村級供銷合作社和供銷合作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近30家,年營業收入達1.68萬元,帶動160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增收、3.69萬戶農戶增收。

  承接公益項目。發揮基層黨組織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統領作用,以優化農村公益項目投入管護機制為動力,堅持“建管養一體化、權責利相統一”原則,將壯大村集體經濟融入到改善農村環境、優化鄉村治理、促進鄉村振興的常態化工作中,充分調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參與農村公益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力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治理效能,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全年實施承接公益性項目村數601個,共實施農村公益性項目1289個,村集體獲得收益總額3196.59萬元,項目平均收益額超5萬元。

  突出“名村”示范。縱深推進“池州名村”建設,通過專家評審遴選15個村,市級財政安排1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培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共培育出10個“池州名村”。同時,充分發揮“池州名村”示范引領作用和輻射帶動效應,將“名村”打造成為可學習可復制的“樣板村”。

  (作者單位:安徽省池州市集體經濟辦公室)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