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將樂縣轄內13個鄉(鎮)144個村(場),全縣農業人口15.8萬人,農戶3.75萬戶,耕地面積17.9萬畝,戶均承包耕地面積4.8畝。自2018年承擔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以來,將樂縣按照三明市農業農村局下發的《關于創新推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農耕保姆站”的通知》,針對托管訂單分散、服務組織“搶單”、農戶多元化需求難以滿足等問題,先后在南口鎮、古鏞鎮、大源鄉建設了3個片區“農耕保姆站”,總結形成了農業生產托管“135”工作機制并在全縣進行推廣,有效破解了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面臨的難題,推動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升級,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一、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遇到的困難
將樂縣在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時,發現還存在幾方面困難:一是耕地零碎,農戶種植的品種、時間不同,導致托管訂單分散,不利于發展適度規模服務。二是因服務組織裝備不同、服務內容各有所長、服務需求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等情況,存在一片耕地上多個服務組織“搶單”的現象,難以發揮服務組織的最大效能。三是當前農戶對統一代購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以及對剩余糧食銷售等農事服務的需求逐年增加,服務組織因周轉資金不足、缺乏農資供銷商對接渠道等難以滿足農戶生產托管多元化需求。
二、創新做法
精心組織,全面推行“1”個托管平臺管理。以片區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為承接運營主體,將樂縣農村經濟經營發展中心牽頭,鄉(鎮)、村共同配合,整合區域服務需求和服務資源,創建一個“農耕保姆站”托管平臺,承擔制定農業生產托管標準,為服務組織和農戶提供從種到收、從技術服務到農資供應、金融信貸支持等全程“保姆式”服務。
規范服務,全面強化“3”項服務制度保障。根據托管服務經驗,“農耕保姆站”制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標準、服務流程、技能培訓等3項服務制度,推動行業規范。一是統一服務標準。按照農業生產技術要求制定服務標準,比如,水稻機育秧服務標準為盤泥厚度1.5~2cm,播種均勻,漏播率<5%;植保防治服務標準為噴施到位、均勻;水田耕整服務標準為田面平整、高差度小,碎泥率>75%;水稻機收服務標準為掉穗率<3%。稻谷烘干服務標準為水分≤13.5%、雜質≤1%、黃粒米≤1%、谷外糙米≤2%、出糙率≥75%。二是統一托管服務流程。實施農業生產托管項目流程:托管員登記農戶生產需求信息→公布收費(農資)價格→選擇服務組織→簽訂服務合同→提交農資團購計劃→申報財政資金補助。三是統一技能培訓。依托農廣校、農技推廣部門、涉農院校和其他社會培訓機構,定期向服務組織提供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強化人才和技術支撐,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整合資源,充分發揮“5”支服務隊伍作用。圍繞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整合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資源,建立“5”支服務團隊,使農戶足不出戶就能接受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一是“托管員”服務隊。把將樂縣13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納入農業生產托管流程,“一肩挑”負責人擔當“托管員”角色,農戶可直接聯系“托管員”下單,再由“托管員”聯系服務組織提供托管服務。二是農機服務隊。引導將樂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名錄庫中的服務組織組成農機服務隊,目前將樂縣名庫錄已有21家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專業化、機械化的生產服務。將樂縣有關中心(站)負責指導服務組織規范服務流程和操作規程,分類建立服務臺賬和檔案;鄉(鎮)、村負責監督服務組織的履約情況,共同做好名錄庫入庫標準、資格審查和動態更新等工作,及時清退不符合要求的服務組織,及時補充、壯大服務組織隊伍。三是農資供應服務隊。擇優選擇縣域內有資質、有實力的農資經銷商組成農資供應服務隊,依托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與將樂縣龍得寶農資有限公司等三家農資經銷商簽訂農資供應合作框架,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保障化肥、農藥等農資供應。四是農業技術服務隊。選派縣鄉兩級農業專技人員組成農業技術服務隊伍,分別掛包服務組織,實時為服務組織和農戶提供技術咨詢、傳授農業技術。五是金融信貸服務隊。將樂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成立農業生產托管金融信貸服務隊,推出“福農·農耕保姆貸”金融產品,目前全縣已授信1250萬元,貸款525萬元,受益合作社16家、農戶12戶。
三、經驗成效
將樂縣自2018年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以來,累計服務面積76.5萬畝次,服務農戶5.6萬戶次,通過推行“135”工作機制,水稻全程托管服務率從2018年的10%提高到2022年的80%;單環節托管中,機耕率由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機種(插)率由不到10%提高到80%以上,機防率從“零”提高到90%以上,機收率由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
實現了農業節本提質增效。“農耕保姆站”打通了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減少了服務主體與單個農戶打交道的中間環節,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了作物單產和質量。據測算,在同一耕地上,同一時間種植同一水稻品種,連片托管面積達30畝以上,農資采購成本降低35%以上,機械作業成本降低10%,全程托管服務畝均節本增效在150元以上。
有效減少了田地撂荒現象。“農耕保姆站”引入村集體擔當“托管員”角色,小農戶接受托管服務的需求意愿更高,也能充分掌握全村留守老人無力耕種、土地拋荒情況。據統計,“農耕保姆站”推廣以來,全縣已整合撂荒地及零星土地6000余畝,分別托管給21家服務主體,受益農戶達到1260戶。
調動了服務主體種糧積極性。有了“農耕保姆站”提供機械設備、技術指導、農資供應、金融支持等服務,一些種植大戶紛紛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比如,南口鎮陳厝村村民顏昌榮耕種30~40畝的煙后稻,往年選擇機耕、機收等單環節托管方式,夫婦二人大部分時間忙于田間農事,非常辛苦,如今實行全程托管,水稻種植面積增加至80畝,不僅大幅降低勞動強度,每年還增加收益2萬元以上。
保障了生產托管服務良性發展。“農耕保姆站”協調農機、農技、植保等多個部門開展業務對接協作,引導建章立制規范服務價格、服務合同、服務流程等環節,跟蹤指導服務過程和服務質量;對列入“黑名單”的服務主體,五年內取消其承擔農業生產托管項目任務資格等,有效推動了生產托管服務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將樂縣農村經濟經營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