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通過加強網絡監管、隊伍建設、提級監督等措施,為確保農村集體“三資”安全、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出臺政策措施 實現網絡監管
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信息化進程,實現農村集體‘三資’聯網監管,形成融合‘三資’管理、合同管理、報表分析、預警提醒、網絡公開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網絡平臺。進一步改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水平,增強‘三資’管理透明度。”州紀委監委、州財政局、州農業農村局聯合印發《農村集體“三資”信息網絡監管系統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加快推進州、縣市、鄉鎮三級互通互聯的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信息網絡監管系統建設,盡快實現農村集體‘三資’聯網監管”。大理農業農村局依托大理統一的政務云平臺—大理蒼洱云,全面建成以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為主,涵蓋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農村經濟統計分析、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功能模塊的農村集體“三資”網絡監管系統平臺,對農村集體“三資”實行州、縣市、鄉鎮街三級聯網監管。目前,全州112個鄉鎮街、1110個村社、14585個村民小組的集體資金38.9億元、資產122.5億元、資源2133.5萬畝、經濟合同7639件進入農村集體“三資”平臺監管。
聯網監管以來,州、縣市可以在監管系統中查詢所有村組的每一筆會計業務,州委組織部、州鄉村振興局對每個村的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等考核數據均通過系統核實提供,州紀委監委、組織部等相關部門可對全州所有村組的“三資”情況、經濟合同進行查詢監管。網絡監管系統的建成運行,實現了全州農村集體“三資”業務處理和管理的網絡化,網絡監管系統平臺功能的多樣化,“三資”管理工作的規范化,查詢監管的社會化,切實維護了集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注重隊伍建設 保障人員到位
大理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后,鄉鎮農經機構被撤并,原農經職能職責有的劃歸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有的并入鄉鎮財政所,業務人員面臨不足。對此,大理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的意見》中,明確“各級政府要落實‘三資’管理機構,明確專業人員專門承擔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指導等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任務。條件具備的鄉鎮可單獨成立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辦公室(中心),統一招聘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從事‘三資’委托代理會計核算工作。”同時,印發《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要求“各鄉(鎮)根據‘三資’辦代理服務的核算賬戶,配備不得少于3人的財會人員,設置會計、出納、審核三個崗位,業務由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指導和監督”。
各縣市以及鄉鎮街切實履行好農村集體“三資”主體責任,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三資”工作機構,加強農村“三資”管理隊伍建設。全州12縣市中,大理市、祥云縣、彌渡縣、賓川縣、漾濞縣、巍山彝族回族縣、洱源縣專門招聘代理會計84人,其他縣均配備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農村集體“三資”業務處理和指導監管工作。目前全州共配備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人員437人,確保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的穩定有序開展。
開展提級監督 嚴控小微權力
2022年,大理在認真總結大理市、祥云縣提級監督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農村集體“三資”提級監督列入“清廉云南”建設大理實踐專項行動,制定“小切口”整治民生領域問題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整治內容和任務、方法步驟和相關要求,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彌渡縣、南澗彝族縣、巍山彝族回族縣、永平縣、云龍縣、洱源縣、劍川縣等7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
制定村級“三資”小微權力清單,將村干部執行民主集中制和村級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制度、大額資金使用及審批、大額資產處置、債權債務、資產資源發包、“三資”公開及黨委、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監管情況提級到縣市紀委監委進行監督,并對提級監督中發現的涉嫌貪污受賄、濫用職權、侵占挪用、虛報冒領、徇私舞弊等問題線索實行提級辦理、直查直辦,做深做實做細“末梢監督”。
全面推廣使用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將集體資產資源處置、集體土地征收及補償款發放情況、農村宅基地審批、財務開支票據審批、非村社干部誤工補貼、臨時用工、城鄉低保、臨時救助等惠農惠民資金補貼、民生資金、村級工程項目建設情況等事項進行公開,促進小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通過提級監督,進一步確保了農村集體“三資”安全、高效、規范管理,切實解決了基層治理能力不足、群眾對基層干部不信任、基層熟人社會難監督等問題,積極為農村集體“三資”保駕護航。目前全州1110個村社中,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1107個,占總村數的99.7%,共有125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股金分紅,分紅總額累計達56908萬元,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感不斷提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