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縣聚焦農業強縣建設,注重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強化利益聯結,積極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2023年,舒城縣實現鄉鎮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糧食托管面積14萬畝,涉及小農戶4.59萬戶,畝均增產200斤,增收300元,農戶種植成本降低達10%以上,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鞏固提升了糧食生產能力。
完善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給農民吃下“定心丸”。一是堅持集體所有權。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縣22個鄉鎮(開發區)394個行政村,確定發包方7259個。二是穩定農戶承包權。向全縣22.08萬戶農戶發放了承包合同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三是放活土地經營權。建立一整套土地流轉獎補、指導價格形成、合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機制,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2023年全縣總流轉土地55.98萬畝,流轉率達65.5%,300畝左右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49.86%。
持續提高精耕細作水平,給大戶選好“強芯片”。一是優選糧食品種。全縣推廣糧食種植新品種新模式,主推水稻6個、玉米1個、大豆1個品種。二是單一品種規模化種植。建設單一品種規模化種植整建制鄉鎮,建立小麥萬畝示范片和水稻單一優質品種萬畝示范片。糧食主產區鄉鎮示范片統一制定種植計劃,探索形成“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的產加銷一體化模式,推進“一村一品種”“多村一品種”,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三是多種糧種好糧。2023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4萬畝,產量36.8萬噸。早稻種植面積4.2萬畝,優質專用糧食種植面積80萬畝。
加快推進高質農田改造,給農機鋪設“康莊道”。一是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強化現有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管控,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2023年全縣新增耕地2994.93畝。二是建設高質量農田。通過強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小田變大田”改造等工程,全縣累計建設高質量農田62.8萬畝,占耕地面積78.44%。三是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開展溝渠路網涵閘改造提升,促進土地“集碎為整”,提高土地規模化水平,為農業生產托管整村式推廣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持續提升農業機械水平,給大戶用上“鐵裝備”。一是提升裝備。截至目前,全縣建有水稻育苗中心37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6座,擁有插秧機538臺、旋耕機1303臺、收割機938臺、烘干機624臺,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占比達3.9%,全縣農機總動力達93.7萬千瓦,全程機械化率達到89.5%。二是組建隊伍。全縣建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142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聯合社5家,2023年與種植農戶簽訂全程機械化作業托管合同105份,實現全程機械化托管。三是科學指導。推行“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模式,為托管主體提供耕、種、防、收等全程機械化服務以及農資統購、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應用、機手培訓、信息咨詢等服務。具備條件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開展訂單種植、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推進糧食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建設。
加大農業服務監管力度,給主體戴上“緊箍咒”。一是制定服務標準。先后出臺《舒城縣農業生產“大托管”試點工作方案》《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標準指引》等多項制度,規范服務標準、工作流程和技術規程,強化制度運行。二是加強主體管理。全縣在庫社會化服務主體393個,均實施“名錄庫”管理,通過建立進入和退出機制,強化行業管理,并根據主體服務質量,建立信用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及時將服務面積、服務質量不達標的服務組織清退“名錄庫”,并追究其違約責任。三是落實資金支持。2023年,舒城縣對全程機械化基地開展的4萬畝水稻育插秧生產補助280萬元,對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主體補助資金達916萬元。四是構建監管機制。成立村級托管監管小組,構建了“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組織+監管小組”的“一委托、 一托管、 一服務、一監管”的監管機制,全程監督托管服務。
建立托管信息服務平臺,給農業裝上“智慧腦”。一是借力數字化平臺。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集約化水平,借助小微權力“一點通”平臺、土地經營權流轉平臺等現有平臺,發布托管信息,開展服務監督。二是引導主體上線。鼓勵有實力的社會化服務主體參與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積極探索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與信息服務平臺對接,拓展平臺服務功能,實現托管服務“一網通”。三是開展信息聯通。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將線上托管供需信息與線下訂單種植、農資供應、技術指導、信息咨詢等服務相結合,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閉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