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管護機制改革推動集體經濟 節約集約發展
時間:2024-10-29 11:33:37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 作者:馮秋月 魏曉磊 周雪飛 字號:【

  山東省臨朐縣自承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建設管護鄉村建設項目及公共基礎設施備案制農村改革”試驗任務以來,不斷深化管護機制改革創新,全面構建起了適應全縣實際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機制,真正實現了自己的鄉村自己建、自己的工程自己干、自己的收益自己賺,鄉村基礎設施運營質效不斷提升,集體經濟發展動力有效激發。

  補短板

  建立一體化管護機制

  臨朐縣聚焦鄉村基礎設施“有人用、無人管”“有管護、標準低”等問題,把資源、服務、管理整合下放到村級組織,真正實現農民參與、農民所有、農民受益。

  一是創新“清單+”管理機制。建立縣鎮兩級項目清單,確定農業生產、生活、水利、文化旅游、體育基礎設施等五大類12項改革試驗內容,鎮村兩級負責實施投資規模60萬元以下的綠化、水利、道路等項目建設。目前,全縣共建立項目清單128個,總投資2446萬元。其中,建設類項目98個、管護類項目30個。創新實施“易權到村”,將政府投資、群眾自籌、社會捐助的基礎設施權屬移交到村,管護主責移交村集體經濟組織,梳理管護責任清單,全部明確管護責任人,真正實現了村有、村用、村管。

  二是探索“項目+”管護流程。修訂完善項目管理實施手冊,明確項目內容、參與主體、實施流程,探索施行專職管護、市場管護、自主管護等多種管護方式,其中對非經營性設施,建立專職管護機制,開發設置道路管護員、巡河員等公益性崗位16個,上崗人員623人。

  三是優化“智慧+”監管模式。實施項目全周期數字化監管,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系統設立網絡監管平臺,全面公示項目、隊伍、責任“三個清單”,群眾通過掃碼即可了解項目實施全過程。建立管護評價體系,制定施工隊伍和工程項目雙向考核辦法,把工程項目建設管護質量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考核的重要指標,定期通報結果。

  破瓶頸

  創新拓展價值轉化路徑

  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全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精準打造改革價值轉化新路徑。

  一是質效管理增效益。60萬元以下的工程項目由原來的招投標變為議價邀標,在經管、財政、紀委機關等多部門聯合監督指導下,由工作專班科學測算項目造價、統一議定價格,組織召開議標議價會議,相關村集體經濟組織本著自愿原則充分參與協商,最終確定施工主體,每項工程平均可節約成本20%以上,項目實施時間減少30天以上,降低了管護成本。以綠化管護為例,改革前臨朐縣部分鎮村綠化管護項目因未形成常態化管護機制,無日常管護隊伍,需要時就臨時雇人,成本費用較高,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綠化管護后,由村集體組織村中閑散勞動力進行日常管護,成本費用大幅降低,一年的費用可由50萬元降至30萬元。

  二是制度創新保增收。結合臨朐縣集體經濟發展實際,建立“217”利益分配制度,即村集體經濟組織從管護建設收益中提取20%,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和風險防控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彌補虧損等;提取10%作為管理人員獎勵資金;提取70%作為運營和管理成本,用于支付從業人員工資、保險等。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建設、維護和管理,讓當地村民有了“村級公益事業需村民共同出力來辦”“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設自己管護”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目前,全縣已組織實施項目128個,增加村集體收入260萬元,帶動2100名村民就業,增加群眾收入500萬元。其中,山旺鎮張家旺村經濟合作社承建的百溝村惠民綜合體項目,帶動全村20人就業,增加村民收入15萬元,村集體增收3萬元。

  三是示范引領促發展。臨朐縣創新打造黨建“共富聯盟”,制定出臺《關于激勵村級班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試行)》等文件,全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增收模式,總結推廣培育特色產業項目、構建農業服務體系等方法,以點帶面推進改革試驗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前,全縣新上農副產品加工、勞務服務、電子商務等項目516個,年增加經營收入8.2億元,解決就業4300人。

  強保障

  建立常態長效工作體系

  建立縣、鎮、村三級聯動機制,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護改革工作統一謀劃、統籌安排,構建組織、人員、經費保障“三到位”工作格局。

  健全組織領導,確保“有機制管”。出臺《臨朐縣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建設管護鄉村建設項目及公共基礎設施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建立縣、鎮兩級專班工作機制,構建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權責明晰的管護責任體系。制定《改革業務指南》,明確改革時間表、路線圖,優選山旺鎮等資源稟賦條件好、村級組織戰斗力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潛力大的鄉鎮,率先開展村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管護試點。

  健全隊伍建設,確保“有人管”。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組建勞務組織、領辦合作社、與專業公司合營等形式,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組織架構、運行管理、隊伍建設、財務管理等制度,定期開展業務技能、安全生產、勞動保護知識培訓,累計成立專(兼)職管護建設隊伍123支,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健全資金保障,確保“有錢管”。將鄉村建設管護項目資金納入縣、鎮兩級財政預算,建立以鎮級財政投入為主,財政專項資金、行業補助資金、村級集體自籌資金、農戶付費等多渠道投入機制,全縣落實專項經費50萬元,幫助村集體經濟組織辦理貼息貸款850萬元。

責任編輯:段伊鳴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