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焦作市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加快農業經營體系創新,以孟州市、沁陽市、溫縣、武陟縣、博愛縣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為抓手,積極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形成了不同模式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體系,實現了資金、技術和勞動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推動了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
工作措施
強化政策支持。制定了焦作市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示范組織評定及監測管理辦法和重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認定及管理辦法,出臺了地方農業生產技術規程36項。孟州市、沁陽市、溫縣、武陟縣、博愛縣分別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相關部門參加的示范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配套政策,加強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用地、用電、人才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強有力保障。
突出示范引領。積極開展省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組織申報、市級示范服務組織評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級示范服務組織38家,市級示范服務組織77家。積極開展試點工作。孟州市、沁陽市、溫縣、武陟縣、博愛縣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獲得中央財政資金用于引導農民合作社等服務組織開展深耕深松、病蟲害統防統治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小農戶廣泛接受低成本、便利化、高質量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聯合媒體深入本市發展較為突出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實地調研,總結分析典型案例,進行宣傳報道。
培育多元主體。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家庭農場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各自優勢和功能,因地制宜開展多樣化服務。由孟州市潤田農技農資推廣專業合作社、孟州市農之家種植專業合作社及孟州市開拓農機專業合作社三家合作社組建的孟州市創豐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與孟州市郵儲銀行、河南省中原農險、廣西田園老院長等多家單位開展了深度合作,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華興公司、康達爾、金玉米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緊密聯結合作,可實現年訂單收購小麥100萬噸、玉米180萬噸。
創新服務模式。積極發展市場化、專業化服務,促進多種方式的融合。鼓勵服務主體以全托管、關鍵環節托管為主,從農民群眾不愿意干、干了不劃算的環節入手,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目前,全市依托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集體經濟組織等形成了多種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包括“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公司+托管組織+農戶”模式、專業化植保服務模式等。如,以孟州市沃邦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依托,打造了“四融合一提升”的服務模式,即:融合家庭農場、農資公司、農機合作社、下游企業,提升科學化倉儲服務,開展從訂單生產到種子供應、植保防治、田間管理、農產品收獲、土地整理全環節的社會化服務。該聯合組織每年流轉或托管土地1.05萬畝,帶動周邊農戶600戶,每年實現服務收入85萬元。
取得的成效
培養了一批農技人才。目前,全市各試點縣(市)在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過程中,農機裝備已全部加裝遙感定位系統,通過智能控制監測服務質量和服務過程,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時,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從事農業生產指導的技術人員,通過農業生產托管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等技術指導。例如,原來從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主要是農機合作社,合作社的農機手僅限于農機操作與使用,如今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管理,農機合作社成員不僅具有一定的農機操作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的農機維修技能、農業生產技能和其他社會技能,從事農機行業的機手及技術人員素質普遍提高。
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通過提供現代化服務,不僅有效實現各種生產資料的集約高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還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如,通過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深松整地,使用生物有機肥,實現了土壤結構改善和糧食生產節本增效。三年內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20%左右,有益微生物提高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20%以上,化肥減量10%~15%(畝化肥用量減少10~15公斤),畝增產小麥87.6公斤,大豆57.7公斤,畝增收120~150元。
增加了農民綜合收入。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抓手,一方面通過服務主體在農資、農技、農機等方面的規模化供給,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投入;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業,促進農業技術創新和應用,將信息、科技等現代生產要素有效植入農業產業鏈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同時,服務組織吸納較多的剩余勞動力,為農村二、三產業轉移提供了條件,反過來又促進城市服務業的發展。例如,博愛縣金城農機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不僅促進了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轉移,也吸引了該村半勞力人員到該合作社務工,增加了農戶收入。調研了解到,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為小農戶每畝增加收入150~200元,平均每個服務組織帶動就業100人左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