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用綠色領跑農業轉型發展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許雪亞 字號:【

  綠色食品事業是中國農業發展中開創出的一項新興事業。自1990年創立至今,我國綠色食品開發工作取得了巨大進展。目前,“綠色食品”成為了精品品牌,贏得了消費者的口碑;綠色食品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相關企業達9300余家、產品超過22000個。25年來綠色食品事業的發展為我國農業轉型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探索了有效模式,成為農業發展突破“環境與資源瓶頸制約”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本期特別推出“綠色食品事業發展25年”專題報道,對中國綠色食品事業進行回顧和總結,希望更多同志關注我國綠色食品事業,共同推動中國綠色食品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用綠色領跑農業轉型發展

——中國綠色食品事業發展25年綜述

  本刊記者 許雪亞

  綠色食品,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是我國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代表。

  綠色食品是上世紀90年代初由國家推動并在全國組織實施的一項開創性事業。25年來,綠色食品從概念到產品,從產品到品牌,從品牌到產業,從國內到國際,創建了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興產業,打造出了一個代表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發展水平的精品品牌。綠色食品推行的生產與管理模式,倡導的消費理念,樹立的品牌形象,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和廣泛贊譽,事業獲得了蓬勃發展。

  產業興起  揚起綠色風帆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城鄉人民生活在基本解決溫飽后開始向小康水平邁進,對農產品及加工食品的質量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發展開始實現戰略轉型,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同時,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根據這種形勢,農業部農墾部門在研究制訂全國農墾經濟社會“八五”發展規劃和2000年工作設想時,根據農墾系統的生態環境、組織管理和技術條件優勢,提出開發綠色食品的戰略構想。這個構想得到了農業部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1991年,農業部向國務院呈報了《關于開發“綠色食品”的情況和幾個問題的請示》。國務院對此作出重要批復,明確指出:“開發綠色食品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食品工業發展,增進人民健康,增加農產品出口創匯,都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要采取措施,堅持不懈地抓好這項開創性工作,各有關部門要給予大力支持。”1992年,國務院在《關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決定》中強調,“對綠色食品等經國家有關部門正式確定的質量標志要嚴格管理,依法使用和保護。”發展綠色食品由此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

  1992年,農業部組建了綠色食品辦公室,專門負責組織推進全國綠色食品開發和管理工作。1993年,農業部頒布《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1996年,綠色食品標志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注冊成功,成為我國第一例證明商標。2004-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對綠色食品發展做出明確指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支持發展綠色食品”。2012年,為了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農業部頒布了新修訂的《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綠色食品的公益性地位。

  25年來,綠色食品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創立了一個極富成長性的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道路。

  企業與產品數量持續增長。綠色食品起步之初,企業只有63家,產品只有127個。2014年,全國綠色食品企業已達到8700家,產品總數達到21153個。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的有機食品企業達到814家,產品3342個。目前,綠色食品企業已經達到9000家,產品22000個,分別是事業創立之初的150倍和170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9.3%和23.8%。主要產品覆蓋農林、畜禽、水產及飲品等多個類別,超市里銷售的大米,有近十分之一已經印上了綠色食品的標志,茶葉、水果等產品綠色食品的比例也不低。此外,綠色食品還擺到了部隊官兵和高校食堂的餐桌上。

  產品銷售額不斷攀升。1995年,綠色食品產品國內年銷售額為100億元,2001年達到500億元,2006年達到1500億元,2014年達到5480.5億元。

  出口貿易高速增長。1997年綠色食品出口額達到7000多萬美元,2003年突破10億美元,2005年超過15億美元,2014年擴大到24.8億美元。

  產地監測面積不斷擴大。1990年,綠色食品初級產品及加工產品原料種植面積為60萬畝。2014年,綠色食品農田、果園、茶園、草場、水域監測面積擴大到3.4億畝。

  原料標準化基地已具規模。2005年,綠色食品大型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當年全國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創建了106個基地,基地面積達3176萬畝,生產總量1470萬噸。目前,全國已創建635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1.6億畝。創建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17個,面積達1000萬畝。

  品牌引領  實現跨越發展

  品牌是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的載體,公信力是綠色食品品牌的靈魂。

  在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向縱深推進的形勢下,為了發揮認證農產品在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的積極作用,2005年8月底,農業部首次在南京召開全國“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工作會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了“三品”全面、協調、持續、健康、加快發展的“十字”工作指導方針,同時提出全面實施綠色食品品牌戰略。2009年在廣州召開的全國綠色食品工作會議,進一步深化了對綠色食品品牌戰略的認識,提出提升品牌認知度和公信度、影響力和競爭力“兩個提升”的中心任務。2010年昆明全國“三品一標”(一標指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會議,進一步確立了綠色食品品牌戰略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用綠色食品品牌引領農業品牌化,推動農業標準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維護綠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嚴謹的標準是前提,嚴格的監管是保障。25年來,綠色食品立足品牌的公信力,嚴謹規范地開展工作。在標準建設方面,瞄準國際先進水平,不斷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保持了綠色食品高端市場定位和精品品牌形象。在證后監管方面,綠色食品依據《商標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建立健全并嚴格推行了以企業年檢、產品抽檢、市場監察、風險預警、產品公告為核心的監管制度,對質量不合格的產品、管理不規范的企業及時淘汰,并配合有關監管部門對假冒偽劣產品嚴肅查處,維護了綠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如今,綠色食品已成為一個政府主導的公共品牌,具有社會公信力和權威性的知名品牌、代表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的精品品牌。

  品牌認知度和公信度不斷提升。據市場調查,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品牌的認知度已超過78%,綠色食品標志已成為我國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標志之一,成為國內大中城市居民消費的一個“熱點”。綠色食品標準嚴格,產品質量過硬,包裝精美,標志管理規范,品牌形象鮮明突出,贏得了消費者的普遍信賴。綠色食品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且穩中有升。2002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為94.3%,2009年達到98.8%,2014年達到99.5%。

  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在綠色食品品牌的引領和帶動下,全國6000多家企業實施了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管理模式,提升了社會形象;6500多個農產品品牌實現了向安全、優質方向轉型和提升,增強了市場競爭力;2010萬個農戶參與了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綠色食品品牌促進了產品升級轉型,推動了企業營銷方式和市場升級轉換,實現了優質優價。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綠色食品產品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出10%~30%,80%以上的綠色食品企業實現了增效。

  品牌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綠色食品突破了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帶動了我國農產品擴大出口。入世以后,一大批綠色食品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累計出口創匯超過260億美元。綠色食品商標的國際注冊,保護了品牌的自主知識產權。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現已在日本、美國、俄羅斯、法國、澳大利亞等11個國家和香港地區成功注冊,依法受到保護。目前已有來自法國、芬蘭、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的9個產品獲準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量達180萬噸,綠色食品品牌的國際影響已日益顯現。

  25年來,通過宣傳綠色食品品牌,推動綠色食品生產和消費,面向全社會普及和傳播食品安全知識,強化了科學、安全、健康、環保的消費理念;通過創立和發展綠色食品品牌,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樹立了農產品精品形象,帶動了我國農業品牌戰略不斷深入實施。

  創新驅動  永葆綠色生機

  綠色食品是我國的一項開創性事業,25年來,根據事業發展的進程,圍繞階段性發展戰略目標和任務,綠色食品在發展模式、制度機制層面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體系,并不斷開拓創新。

  綠色食品以技術標準為基礎,依據國際先進水平的食品標準體系,結合我國國情,按照“安全與優質并重、先進性與實用性結合”的原則,創建了一套科學、完善的標準體系。目前發布和有效使用的綠色食品標準有126項,貫穿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監測、生產加工控制、產品質量檢驗和包裝貯運規范的全過程。總體要求高于同類國家標準,一些衛生安全指標達到甚至超過了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水平。

  綠色食品以證后監管為保障,監管內容包括綠色食品質量狀況和標志使用情況。采取五種有效監管措施:一是企業年檢,每年對企業實行年度實地檢查,記錄實行“三聯單”制度;二是產品抽檢,對其產品采取質量抽檢方式,中心每年委托獨立第三方對獲證產品進行監督性抽查檢驗,目前抽檢比例達到22%~30%;三是市場監察,對各省級工作機構負責本地固定市場和自選流動市場網點的標志監察工作,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每年組織各地綠辦在當地大、中城市選取超市、便利店、專賣店、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所售標稱綠色食品的產品實施采樣監察,規范綠色食品標志使用行為,查處假冒綠色食品;四是實行風險預警措施,設立風險預警專家組,進行風險隱患分析排查;五是產品公告,在指定的國家級新聞媒體和官方網站上公告不合格企業與產品信息,接受社會廣泛監督。

  經過多年努力,已建立起了一個從上到下、覆蓋全國的工作體系,培育了一支崇尚綠色、精通業務、情系“三農”的高素質專業隊伍。目前,全國已有36個省級、1720個市縣級綠色食品工作機構,隊伍發展到6000多人,其中現場檢查員和標志監管員兩支專業隊伍達到2888人,企業內檢員13806人。同時,作為重要技術支撐單位的綠色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已初步建立,定點檢測機構達到100家,綠色食品專家隊伍已超過400人,覆蓋全國,涉及70多個專業。

  不斷開拓創新是綠色食品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綠色食品一直保持先進性的重要因素。不斷完善標準體系,改進審批流程,創新監管措施,推出了工作領域多項創新,使綠色食品始終保持了核心競爭力。為了簡化工作程序,縮短企業領證時限,加快推進電子信息化進程,分步在全國實現了綠色食品網上審核與管理;為了積極發揮市場拉動作用,加快推進市場建設,積極創建綠色食品專業營銷網絡和專業流通渠道,采用“互聯網+”開展網絡營銷。在不斷創新的進程中,綠色食品事業始終保持生命力。

  綠色事業  凸顯大效益

  25年來,綠色食品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人們為了自身健康,產生了對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迫切需求。綠色食品實行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控制,其技術標準覆蓋了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儲運等食品生產環節,確保了產品安全水平和品質等級,將人們帶入全新的食品消費領域。從投入品抓起,積極推動綠色食品生產資料標志許可工作。目前綠色食品生產資料用標企業總數為97家,產品243個,較去年同期增長26.0%和20.2%,產品230個,涉及肥料、農藥、飼料、獸藥、食品添加劑等5大類。同時研究起草并修訂了《關于加快綠色食品生產資料發展意見》,提出了綠色食品生產資料的發展目標、基本原則、推進措施和獎勵辦法。此外,國內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了綠色食品專業營銷網點,一大批國內外大型連鎖經營企業還設立了綠色食品專區、專柜,綠色食品專業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步伐日益加快,滿足了城市居民的消費要求。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品牌的認知度已超過80%,綠色食品標志已成為我國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標志之一,成為國內大中城市居民消費的一個“熱點”。

  25年來,綠色食品工作始終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立足點,通過實施農業的品牌戰略,提高綠色食品的市場價值,實現優質優價,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國很多地區尤其是貧困、西部、邊疆地區,以打造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為手段,帶動超過2000萬戶農戶實現脫貧致富。四川雅安五豐黎有限公司,2003年開始建立了第一個3000畝綠色食品花椒基地,帶領當地農民走上了致富路。據不完全統計,公司花椒基地現有花椒樹650萬株,產量800萬公斤,帶動當地農戶6千余戶,戶均花椒產值達2.8萬元。在收購環節對綠色食品花椒基地內的花椒進行保護價收購,每斤高于市場價為0.2元,使椒農在公司的發展壯大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社會增益的多贏目標。

  發展綠色食品加速實現了改良生態條件、美化鄉村環境的目標,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很長一段時間走的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快速發展之路,生態資源破壞嚴重,食品安全問題一度十分嚴峻,全面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綠色食品強調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對生產、生活廢棄物實行資源化處理,對農業野生資源加強保護和利用,符合生態經濟的發展要求。目前,我國有3.4億畝產地環境由于開發了綠色食品受到監控而得到了良好保護,既控制了工業污染向農業轉移擴散,又消除了常規農業自身的負面影響。

  當前,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也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綠色食品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也肩負更大的使命和責任,綠色食品在繼續充分發揮品牌化引領、標準化示范、產業化經營等功能作用同時,更將注重發揮綠色食品的生態效益,使其在保護農業資源、提高生態系統修復功能中實現引領和示范。乘勢再起航,綠色食品必將為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提高人民福祉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