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全國第一、總產值全國第一、實物總量全國第一、標準化生產水平全國第一、產品質量全國第一、市場網絡和品牌全國第一,“六個全國第一”奠定了黑龍江作為全國綠色食品第一大省的地位。
金秋十月,記者來到黑龍江采訪,正值中俄博覽會舉行,一抹“龍江綠”格外顯眼,黑龍江省的參展食品企業紛紛推出綠色、有機食品,打造“舌尖上的綠色”,再次受到了國際國內商家的青睞。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品暢銷神州大地,出口亞歐美等四十多個國家與地區,而且培育了一大批著名綠色食品品牌,打造了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黑龍江綠色食品整體形象品牌,為促進全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推動全國綠色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打綠色牌”走“特色路”
對于食品而言,“綠色”就意味市場;作為農業大省的黑龍江,打好“綠色”這張牌就意味著贏得未來。
“黑龍江最寶貴的核心品牌就是綠色,擁有最敢叫響綠色食品基地的底氣。”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副主任徐曉偉向記者介紹,黑龍江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農業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畜牧業基地,現有耕地2億多畝,耕層深厚,土質肥沃,每年的平均化肥、農藥使用量僅為全國的1/3和1/7;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45.7%,茫茫林海中的食用菌、山野菜、野生漿果等山特產品儲量豐富;這里地廣人稀,農業開發晚,土壤肥沃且沒有化學污染,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塊凈土,具有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搖籃”。
“生態是最大特色、最寶貴的財富、最重要的品牌,也是最大的發展潛力。”黑龍江省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國開發綠色食品。
進入新世紀以來,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立足于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把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做出了“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戰略決策,制定了長遠發展規劃,使綠色食品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走上了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規模發展之路。特別是2010年,綠色食品產業被列為黑龍江省“十大重點發展產業”之首,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的推進領導小組,制訂發展綱要,拿出8到10個億用于支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其中不少于2個億用于市場推廣,每年投入5000萬元專項資金在主流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常年播出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公益廣告。大力開發以綠色(有機)食品為核心的現代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并在政策支持、組織領導、隊伍建設、產品認證、基地建設、市場開發和證后監管等方面大膽探索,積極創新,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之一,更重要的是有效地避免了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實現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政策支持和市場拉動下,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迅速,總量規模持續擴大,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到去年底,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7209萬畝,綠色有機食品面積占全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1/3,總產值達到2030億元,實物總量3650萬噸,均居全國首位;農業部的監督抽查和綠色食品工作機構跟蹤監測結果表明,產品抽檢合格率一直穩定在99%以上;全省基地對接龍頭企業580家,開發認證產品14大類、1900多種;全省打造和培育了“北大荒”等品牌,有15個綠色食品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有近200個產品獲得省著名商標;綠色食品市場競爭優勢日益突出,部分產品售價比普通產品高出一倍以上。
開發綠色食品還引發了一系列的傳導效應,有力地拉動了農業結構調整,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和效益,綠色食品基地農戶戶均增收500元以上,示范戶增收1200元以上(通過與龍頭企業簽訂訂單,基地原料售價比普通產品每市斤高出0.1~0.2元)。全省綠色食品農民人均純收入已占農民純收入的20%以上,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黑龍江省地處邊疆,處于交通末梢,氣候寒冷,經濟社會發展成本相對較高,影響各類資本和要素向黑龍江省流動。而開發綠色食品恰恰是將區位、氣候等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變劣勢為優勢的一次成功實踐。”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忠林說,這些看似劣勢的因素,卻是綠色食品發展的優勢條件。瑞士雀巢、新加坡益海、恒大等知名的大企業,就是看好了黑龍江省綠色農業這塊“金字招牌”,紛紛投資建廠,拓展業務。黑龍江省成功探索出一條依托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促進低碳農業發展的成功之路。
“發展綠色食品、打造全國最安全的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保障‘國民舌尖上的安全’,加快‘安全可靠大糧倉’向‘優質綠色大廚房’轉變,是黑龍江省未來現代農業建設的戰略重點。”王忠林介紹,今后一個時期,黑龍江省積極構建“標準生產、封閉加工、定點銷售、質量承諾”全產業鏈的運行機制,努力使綠色食品產業成為集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和經濟優勢為一體的低碳型優勢產業,實現“三個延伸”和“一個盡快”,即加快由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由種植業向水產養殖業和林下經濟延伸、加快國內市場向全球市場延伸,盡快把黑龍江建成生態安全、資源安全、質量安全和競爭力強、效益好的綠色食品強省。
既要“產”出來又要“管”出來
在綠色食品發展實踐中,黑龍江創新思路,積極改革,打造從田園到餐桌“保真”、“保綠”的“產業鏈”。
綠色食品“綠不綠”,關鍵在“源頭”,在基地原料是否“真綠”。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李旭認為,環境質量不達標或者標準不高,就難以建設一個高質量和高標準的基地,確保綠色食品產品質量安全也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實施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綱要以來,黑龍江省“向前”延伸,高標準建設基地,按照國家綠色食品標準,累計制定實施綠色食品操作規程73個,覆蓋基地生產的各環節。每年都舉辦操作規程培訓班,直接培訓各類技術人員1000多人,延伸指導基地農民20多萬人(次)。同時,印制生產記錄手冊發放給基地農戶,把投入品來源及使用過程等農事活動記錄在案,做到生產過程有記錄、質量有追溯。切實加快了標準化生產進程,使黑龍江省標準化生產走在了全國前列。
在基地建設中,重點依托各類優質農產品產業帶、科技園區和其他農產品生產基地,繼續推進國家級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一批綠色食品經濟作物基地。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優化配置,重點建設一批馬鈴薯、畜禽和水產品等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擴大特色蔬菜、南瓜子、食用菌、山野菜、漿果、山干果、礦泉水等產品總量,全面提高綠色食品原料供應和保障能力,滿足不同綠色食品企業的加工需求。
“向下”拓展,強化標準把住“生產關”。據介紹,目前黑龍江省已制訂“三品一標”生產技術規程100多個,基本涵蓋了“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生產的各個領域。今年以來,黑龍江省認真借鑒國內外和其他行業的有益做法,進一步完善綠色食品基地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并使之盡快與國際接軌,建立健全標準化操作規程,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流程。在基地建設中,積極推行“規劃科學化、環境優良化、農田方條化、設施配套化、生產標準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規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八化”建設標準,切實把標準化貫穿到基地生產的每個層面和每個環節。同時,充分考慮農民的接受能力,研究制訂了一系列操作性強的綠色食品“明白紙”、“操作歷”,做到每項標準都讓農戶能看懂,能學會,能會用。在此基礎上,在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普遍實行“五統一”(統一品種、統一投入品、統一栽培方法、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指導)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經營機制,通過培養和扶持發展農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提升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努力建立和完善新模式。
今年五常市王家屯農機合作社探索“鴨稻米”生產經營新模式,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目前,王家屯農機合作社在杏花山前“金福萬畝生態園”核心區建設500畝鴨稻田,建設鴨舍46棟,共放養鴨子9000只。按照“標準生產、封閉加工、定點銷售、質量承諾”的模式組織生產,大米在北京市場每公斤售價36元,合作社社員畝均收入超過3000元,初步探索出一條以開發綠色食品,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路。
多向聯動,形成合力抓監管保“真綠”。黑龍江省大膽創新,積極推進監管向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層面的延伸,變定期監管為常態監管,部門監管為社會共同監管,終端檢測為過程控制,切實強化基地全過程質量監管,把“管”出來的各項措施延伸到生產基地、落實到“產”出來的全過程,努力實現“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管,確保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真綠”、“真強”、真有競爭力。
做強品牌 激發龍江“綠能量”
“北大荒”、“北奇神”、“五常大米”、忠芝藍莓、神頂峰黑蜂蜂蜜、冰城牧業、阿媽牧場等龍江綠色食品企業品牌風生水起,走出了龍江,走進全國,走向世界,印證了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的迅速發展。目前全省已有580家企業從事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經營, 其中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0多家,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類、山產品、飲品和特色產品8大綠色產品加工集群。
素有“綠色凈土”美譽的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發揮本地優勢,特別是肉牛肉羊養殖量大的特點,積極展開“舌尖貿易”,主推畜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和糧食加工等項目,同時與高校聯合研發符合俄羅斯和蒙古口味的食品,建成對俄、對蒙食品研發加工中心,力爭把優勢產品盡快打入俄羅斯、蒙古市場。
黑龍江農墾和森工系統主動整合內部系統,統一品牌、統一商標、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宣傳、統一開拓市場,制定了嚴格的產品生產標準,建立質量監督網絡,從產品原料生產,從加工流程,產品包裝、儲運、銷售等全程質量監控入手,實行全程監控、動態管理,完善了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和安全標準體系,確保產品質量,最終形成了“黑森”和“北大荒”兩大強勢品牌。
“黑森”第一批共注冊產品11類189個品種。包括藥材、建材、食品、飲料、山特產品、保健品等。“黑森”品牌問世以來已成為家喻戶曉、老百姓喜愛的知名品牌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象征,并連續幾屆獲得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全國綠博會、全國農博會等大型展會最暢銷產品獎,產品已銷往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經過多年努力, 黑龍江省有效使用綠色(有機)食品標志的產品已接近2000個;有效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產品9000個多,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86個,均居全國前列。在“三品一標”產品中,黑龍江著名商標190多個,全國馳名商標15個。龍江綠色食品,遍布全國,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做強品牌的同時,黑龍江積極推進產銷“對接”。去年,省里先后組織、承辦和參加了黑龍江綠色食品2014(北京)年貨大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5個大型綠色食品展銷和對接活動,受歡迎程度一浪高過一浪,有媒體把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宣傳展銷效應概括為“火爆京城、走俏申城、轟動琴城(青島)、風靡星城(長沙)”。龍江綠色食品推介每到一地,都會刮起一陣綠色食品消費旋風,形成一股黑龍江產品熱。大興安嶺地區以林區特色產品批發市場和塔河新建市場為中心,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和個人為主體的市場銷售運作模式,建立旗艦店(直營店),逐步完善林下產品交易、物流、配送、倉儲集散等功能。同時,強化林下產品品牌建設,對達到一定規模和質量標準的,統一使用“大興安嶺”商標。為解決產品售價低和品牌少的問題,大興安嶺今年投入1200萬元,推進了電子商務、產品檢測中心和品牌旗艦店建設。目前,大興安嶺全民創業電商產業園已投入運營,入駐企業10家,創業者40名,電商產業園二期正在建設之中。“淘寶-特色中國大興安嶺地方館”正式開館上線,組建了電商產業協會,建立了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產品檢測中心已整合完畢,直銷店建設正在推進當中。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綜合科科長韓玉龍介紹,去年黑龍江在北京全國農展館建立的銷售中心已對接省內生產企業156家,合作社520家,產品800多種。分別在北京、上海、青島和長沙承辦了年貨大集,參加中國農交會、中國綠博會等大型展銷活動,參展企業525家,現場銷售2037萬元,簽訂合同91個,金額27.7億元。積極推進“互聯網+綠色食品”銷售,做到線上宣傳,線下體驗,切實擴展渠道。2014年全省通過電商銷售的綠色、有機農產品達到27.5億元。
今年8月,黑龍江省啟動了“互聯網+龍江綠色食品”計劃,打造綠色食品電商大省。培育和引入綠色食品電子商務平臺,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綠色食品營銷渠道,促進綠色食品網上銷售,推動各類綠色食品生產經營主體運用本省和國內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批發零售,將黑龍江省打造成綠色食品電商大省。力爭到2020年底,全省90%的綠色食品企業和農產品批發市場、80%的農村合作社開展“互聯網+龍江綠色食品”應用,各類綠色食品生產經營主體電子商務零售額占其銷售總額的50%以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