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總面積3814平方公里,人口68萬。
這是一片紅色、奉獻的土地。革命戰爭年代,金寨境內先后組建了11支主力紅軍隊伍,走出了59位開國將軍,10萬金寨兒女為國捐軀。新中國建設時期,金寨境內修建了治理淮河骨干工程——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淹沒良田10萬畝、經濟林14萬畝和3大經濟重鎮,移民10萬人。
這是一片資源富集、充滿希望的土地。金寨境內物產豐富,生態優越,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合武高速公路、滬漢蓉快速鐵路貫穿全境,拉近了與大中城市的時空距離,區位優勢明顯。
作為有著光榮歷史的革命老區,金寨的發展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2012年6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親臨金寨視察,作出集中實施“5+1”幫扶項目(即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劃建設金寨現代產業園區,加快金寨農村金融改革發展,重組建設一個較大規模的、高水平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支持大別山扶貧開發旅游通道建設5個事項,以及金寨抽水蓄能電站1項重大項目建設。)的重要指示。安徽省作出“抓金寨促全省”的扶貧開發戰略部署,老區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帶領58萬農業人口走上致富路,是金寨縣最沉重的發展課題,也是金寨縣農村改革的使命所在。日前,記者深入這片紅色土地,探訪這里的農村改革新變化。
農業行政管理體制之衍變
推進部門整合,統一發展思路,凝聚發展推力
在千頭萬緒的農村改革中,如何找準突破口?金寨縣通過大刀闊斧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開了新局面。
我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是圍繞農業生產而設計的“小農業”管理體制。一直以來,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主要職能是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的上游和下游歸其他部門管理。在基層工作中,農口部門抓發展的職能較弱,特別是管理調控能力較低,資金統籌使用較難,農業執法力量較松散。要從根子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著眼于體制機制的創新。
“具體到金寨縣,過去農業行政管理職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門,難以形成強大合力。在政策設計上,由于主管部門不同,工作側重點不一樣,有時政策會出現統一性和協調性不夠的問題;在資金的投入上,由于農業資金分散在各個部門,缺乏統一規劃,出現撒‘胡椒面’現象,資金使用效益較低,不能有效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農業人才使用上,農技人員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行政工作上,不能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金寨縣分管農業副縣長朱寬江如此描述改革之前農業管理工作的困境。
要突破困境,必須深化改革。作為安徽省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縣,金寨縣下決心把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當作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活力之源。2013年底,金寨縣委縣政府經過充分醞釀和精心部署,一場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
2013年12月,金寨縣整合農委、畜牧水產局、桑蠶絲綢辦、農機局等19個涉農機構,成立新的農業發展委員會,設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產業發展中心、農業管理服務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心和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局“四中心一局”。
在整合涉農職能方面,金寨縣將原涉農機構的管理職能統一劃入新的農業發展委員會,同時把財政部門的農業綜合開發實施、藥監部門的中藥材發展、科技部門的食用菌生產、商務部門的生豬定點屠宰等涉農職能整體劃入農業發展委員會。調整優化農業發展委員會內部職能,突出農業行政管理、行政執法、質量安全監管、綜合技術服務職能作用,提高農業管理服務水平。在整合涉農資金方面,金寨縣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農業綜合開發、移民后扶、扶貧開發、財政“一事一議”補助、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環境治理等項目資金,集中用于具有支撐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
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后,金寨縣涉農機構數量由19個減少到6個,縣直涉農事業單位由17個減少到5個,鄉鎮涉農事業單位由33個減少到23個;行政機構領導職數由7個減少到4個,事業單位領導職數由20個減少到14個。
改革,帶來的不僅是機構減少、人員精簡,更帶來了農業行政管理職能的大轉變,實現了農業發展思路的統一,工作力量的凝聚。
職能的轉變,體現在由原來的管理指導職能轉變為管理服務和指導發展職能并重,突出了產業發展職能;體現在由原來的多部門、分散型、單兵式的管理指導向一個部門統一指導、集中捆綁、集團式方面轉變;體現在由單純注重一產向一二三產同步并重發展。
“我們把新農村建設與農村能源、農村經濟管理等職能整合起來,這更有利于指導農村經濟社會管理和新農村建設;把所有涉及農業技術推廣的職能劃入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通過農機農藝結合、種養加結合,改變了過去單一技術模式推廣,有利于技術集成推廣。”金寨縣農業發展委員會主任唐玉龍向記者詳講改革后的種種轉變,“從今年爭創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農業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業機械化育插秧、板栗扒蒲機械推廣、六安瓜片清潔化生產和茶葉品質提升工程等方面看,政府部門在管理和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拓寬深化。此外,我們在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還增加了電子商務、品牌與市場建設等方面職能,希望通過市場建設來帶動基地發展。”
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在改革中的變化體現得尤為顯著。這次改革將縣農資監管、農機監理、漁政管理、動物衛生監督、生豬定點屠宰等單項執法工作整合到一起,成立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局。“截至10月底,我們共查處農業執法案件84起。而在2014年以前,全年查處案件不到10起。” 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陳業玉告訴記者,“從實際運行情況看,農業執法改變了過去管理執法部門多、執法力量分散、辦案少的狀況。今年,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局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農業綜合執法示范窗口’單位,這是我們效能提升的直接證明。”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也同樣在改革中得到加強。金寨縣農發委與安徽農業大學、上海同濟大學簽訂??h合作協議,啟動建設安徽農業大學大別山農業綜合實驗站,組建8大產業聯盟,并分別聘請首席專家,設立農業科技特派、專家大院,成立專業技術服務團隊,推行“1+1+N”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加快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h農發委實行股級干部量化考評制度,股級以上干部或副高以上職稱人員每人至少聯系一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不少于5個貧困戶脫貧,創新工作不少于一項;強力推進農技人員包村蹲場聯戶制度,每名農技干部聯系10戶種養大戶。
改革后的金寨縣農發委整合了除林業、水利、扶貧、移民以外的所有涉農管理職能,理順了工作關系,建立了責任體系,在全縣涉農管理上的牽頭抓總地位得以確立,相關縣直部門配合、各鄉鎮主導實施的聯動機制和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為推動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實踐證明,我們農業行政體制改革的方向正確、路徑明晰、效果顯著。這次改革并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通過構建運轉高效的農業行政管理服務機制,增強農業發展的統籌力和執行力。”金寨縣縣長汪冬告訴記者,“安徽省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在基層實行多種形式的大部門制,鼓勵基層黨政機構整合試點或合署辦公、領導交叉任職。作為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示范試點縣,我們走在了前面。”
農村金融創新之蝶變
重塑農村金融格局,破解農業產業發展的融資瓶頸
走在前面的不僅是農業行政體制改革,金寨縣農村金融綜合改革也走在了安徽省前列。
早在2012年6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金寨縣視察調研時就作出“搞活金寨縣農村金融,使金融在扶貧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的重要指示,并把農村金融綜合改革確定對金寨縣集中實施“5+1”幫扶項目的一項重要內容。
2012年下半年,金寨縣開始組織實施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在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以及構建支持體系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改革前,金寨縣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僅37.1億元,存貸比僅42.5%。到今年4月底,全縣貸款余額94.5億元,增幅居六安市第一,存貸比51.9%,較改革前提高9.4個百分點。改革以來,新增貸款57.4億元,全縣人均貸款從改革前5581元增加到現在1.4萬元,增幅達到151%。
隨著金寨縣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開展, 長期制約當地“三農”發展的貸款難、融資難問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解。但是農村金融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小微企業融資難,尚未從根本上解決。究其原因,一個重要方面是農村經營主體因缺乏符合要求的擔保物、抵押物,難以從商業銀行獲得融資支持。而與“三農”門當戶對的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草根金融機構仍然處于供給不足的狀態。
如何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2014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了一條明確的路徑。文件提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在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不斷豐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類型”。創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既是政策要求,也有現實需求。
直面制約“三農”發展的金融困境,金寨縣委縣政府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結合本地實際,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作為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一項重點工作。
2014年底,金寨縣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試驗任務為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創新探索。今年5月份,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在對金寨縣農村金融綜合改革中期評估時,也明確建議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建設試點。為此,金寨縣委縣政府決定,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試點建設并納入農村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更好地為“三農”提供好融資服務。
“試點工作由縣農發委牽頭,金融辦、徽銀村鎮銀行等部門聯合制定實施方案,在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首批選定了惠民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和劍毫茶葉專業合作社,開展不同模式的試點。”唐玉龍告訴記者。
在油坊店鄉元沖村,記者看到徽銀村鎮銀行和惠民農業合作社開展的“銀行+合作社”農戶小額貸款實踐模式,向社員提供“普惠通”金融產品,解決入社社員生產經營中的資金需求問題。
據惠民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合作社成立了金融合作部,修改了合作社章程,添加了“資金合作服務”的內容。共有77位農戶交納1千到1萬元的入社資金成為合作社社員,享受合作社章程中規定的小額貸款權。有貸款需求的社員向合作社提出貸款申請,合作社對其基礎條件進行審核并向村鎮銀行推薦,然后銀行對合作社推薦的擬貸款社員的相關情況進行實地核查并上報審批,審批通過后向社員提供不超過其入社資金10倍的信用貸款?,F已有50戶社員通過惠民農業合作社獲得了金寨縣徽銀村鎮銀行小額信用貸款100余萬元。
“‘銀行+合作社’農戶小額貸款模式既消除了銀行信貸機構的擔憂,又幫助農民解決了無抵押小額貸款難的問題,創造了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縣農業管理服務中心農村合作組織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黃世啟告訴記者。
全軍鄉劍毫茶葉專業合作社走的是合作社自主型資金信用合作的路子。目前,該合作社的信用合作正處在前期準備階段,社員入股正在進行,暫沒有進行貸款操作。按照設計,運作方式為:合作社社員輻射面放寬到全軍鄉境內,社員類型含個人社員和團體社員;主要支持茶葉、中藥材等產業種植和加工。個人社員入股0.5萬~2萬元,團體社員1萬~5萬元,合作社總股金額度不超過500萬元;單筆貸款額度為社員入股金額的5倍,合作社總放貸額度為入股總股金的80%;貸款審批由合作社理事會決定,貸款利息不高于國家基準貸款利率的1.5倍,貸款期限不長于一年,貸款擔保由合作社內部成員聯保、農村房屋權證擔保、土地承包經營權擔保、信譽擔保等多種形式。
“在試點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封閉性、為農性、自治性、可控制的原則,嚴防風險。目前,試點工作正在按部就班地推進,試點合作社運行平穩、效果顯著。按照試點方案,我們打算在今年組建運行3家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到2017年底,力爭所有主導產業試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試點規范運行。”唐玉龍告訴記者。
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試點,是深化金寨農村金融綜合改革、打造改革升級版的一項重要舉措。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合作平臺成立后,可有效解決金寨縣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充分發揮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的支持服務作用,促進金寨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同時,金寨縣通過試點試驗,也為全國創新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互助組織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農村產權制度之革變
還權賦能,激活沉睡的農村資源
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只有做到產權明晰、權能明確,才能強化農民的物權意識,維護農民權益。中辦、國辦日前發布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放在首位,要求到2020年,農村各類所有制經濟尤其是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制度更加完善。
2015年8月13日,在南溪鎮南溪村,金寨縣副縣長朱寬江為10位村民頒發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金寨第一證”。這標志著金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工作進入制證發證的掃尾階段。
一年多來,金寨縣按照宣傳發動、清查核實、調繪勘測、張榜公示、登記頒證、歸檔管理6個步驟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工作謀劃早、啟動快、投入大。經過一年多的細致周密工作,金寨縣順利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全縣共確權登記134109戶,制證131425本,發證到戶123096本。
“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發證,依法確認農民土地權利,同時也為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市場中抵押、擔保和流轉奠定重要基礎。發證不是目的,目的是充分發揮農民物權的作用,激活農村‘沉睡資產’。” 朱寬江告訴記者。
今年8月份,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文件剛剛“落地”,8月21日,金寨縣首筆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抵押貸款發放儀式就在金寨徽銀村鎮銀行舉行。金寨縣政府向臺臺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放了全縣第一本《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同時該合作社以472畝的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為抵押,從金寨徽銀村鎮銀行貸款200萬元。這筆貸款的發放,標志著以農村土地經營權為抵押的貸款模式在金寨縣正式啟動。
8月24日,金寨縣良田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林承琴也拿到了200萬元貸款。“我用流轉土地368畝向縣徽銀村鎮銀行作抵押,銀行很快就同意放貸,解決了我們合作社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林承琴說,“放貸前,縣金融辦、縣徽銀村鎮銀行等單位和機構,組織專家到合作社的田頭,對流轉土地面積及獼猴桃的價值進行了評估,按最高抵押認定價值的40%進行了放款。”
如今,金寨縣農民手中的“兩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具備了融資功能,有效盤活了農村“三資”,實現金融機構對農業規?;洜I主體的點對點的“輸血”,大大提升了經營活力,為農民增收致富、提速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撐。
還權賦能之后,金寨縣搭建了農村集體資產流轉交易平臺,讓產權要素流動起來。2015年5月1日,金寨縣農村綜合產權服務中心成立。這是經縣政府批準設立的六安市首家農村產權交易機構,是金寨縣農村生產要素流轉交易的平臺和服務機構。中心內設三個分中心:農村資產評估中心、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農村資產收儲中心,由縣農發委、林業局、住建局、國土資源局、財政局抽調專門人員入駐,形成“一個屋頂之下,多個服務窗口、多品種產權交易”的一站式綜合性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中心。
農村綜合產權服務中心的成立,是金寨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一方面通過為產權交易雙方提供一站式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規范交易行為,保護交易雙方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實現農村資產資源資本化和市場化,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實現農村資源的合理利用。
據了解,下一步,金寨縣還將在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在全縣范圍推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建立完善的農村資產抵押登記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使農村改革各項措施有機銜接、相互促進,有效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改革,就是解放生產力。在深化農村改革的號角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的衍變、農村金融創新的蝶變、農村產權制度的革變,帶來了金寨農業產業發展的巨變,帶動了金寨農業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昔日六安瓜片茶香飄千里,今日茶葉、板栗、蔬菜、毛竹、高山米、中藥材、獼猴桃、生態養殖等八大特色產業齊頭并進,為世人送來“大別山的問候”。截至2015年8月底,全縣247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81家家庭農場、1300多戶各類種養大戶、20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乘著改革的東風,贏在市場的浪尖,為金寨這方紅色的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為金寨興縣富民、早日實現全面小康增添了十足的底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