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后坂村固定觀察點1984年開始試調查,是全國第一批272個觀察點之一,至今已連續跟蹤觀察30年。多年來,后坂村固定觀察點已發展成為當地出史料、出信息、出經驗、出人才的重要基地。
四點成效
形成了大量有歷史價值的資料。1986年起按照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設計的欄目,堅持日記賬、月小結、年終匯總。30年來形成129萬個數據,撰寫了95篇專題報告和116條信息。這些調查數據和資料如實記錄著農村改革發展的進程,凝集著辦點以來一批又一批調查人員的心血,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
這些數據十分寶貴,一是準確性強,它是樣本戶和各種經濟組織自己日常社會經濟活動的原始記錄,而不是回憶估算,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二是連續性好,它是同一個單位、同一個農戶、同一個項目連續30年的跟蹤調查,而不是一時、一年或某個階段的統計;三是來源直接,它是以家庭為基本調查對象,反映了社會細胞的生產生活情況,直接“看到底”,直觀老百姓。這些是各類一次性的社會經濟普查所不能比擬的,也是統計部門的農村住戶調查所不可替代的,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專利性。因此,市委、市政府對農村一些看不準的問題、拿不定的主意經常到觀察點去找答案。1997年農民反映糧食定購中“交錢補差”標準定得過高,變相加重農民負擔,而糧食部門卻“不服氣”,因為市里沒有完整的資料可查。為了澄清事實,到了后坂觀察點查檔案,這里從1985年以來,每年規定的糧食定購價、當地的市場價和糧食部門的補差價逐年逐項記得清清楚楚,完整無缺。觀察點的工作人員把從1985年至1996年的數據抄錄出來,進行分析對比,在事實面前,糧食部門“服了”,并主動壓低補差標準。
及時準確反映農村動態。觀察點的建立,為漳州市委市政府提供了一個觀察農村的“窗口”,使各種熱點、難點和動態性問題都能得到靈敏的反映和及時解決。1996年初,正當各地為迎接新一輪創業,對鄉鎮企業制定了高指標發展規劃的時候,后坂村根據1995年度的匯總資料,寫出了“債務鏈捆住了鄉鎮企業的手腳”的調查報告,市委領導根據這一報告當即組織力量進行調查。2009年,根據林農反映的林木砍伐審批手續繁瑣,程序復雜,費用高,時間長,林農砍伐審批難申請,林農認為林木采伐指標分配和手續辦理發放不公開、不透明、不科學、不合理等強烈問題,漳州市農村觀察點辦公室分別撰寫了《林木采伐指標分配和手續辦理存在的問題應引起政府重視》、《林木采伐指標難申請,制約林權改革成效務必引起重視》的呈閱件,隨后省委省政府作出重要批示,省林業廳隨即出臺規范性文件,從規范采伐指標分配,加強分配過程公示監督,創新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等方面進行完善。2013年9月,時任漳州市長吳洪芹高度評價觀察點的分析報告,認為分析報告“寫得很好,有深度、有高度,是下鄉調查研究的榜樣”。這就把觀察點平時的活動同市委、市政府的日常農村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大提高觀察點資料的開發、利用價值,更好地為農村改革、發展服務。各級領導重視觀察點反映的信息,辦點以來提供信息100多篇,省市領導批示的有28篇。
總結推出一批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經驗。30年來,后坂村固定觀察點撰寫調查報告140篇,其中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的有47篇。因為這些報告來自實踐,又經過反復核實,論據充分,論點鮮明,所以能切中時弊,很有現實指導意義。1993年從樣本戶的年終匯總數據中發現高收入戶種的都是低效益的田。為了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就找人座談,下田察看,結果證明群眾說的話:“誰家的錢多,誰種的田草多”是一種普遍現象。于是又通過深入解剖,終于找到根本原因在于非農產業迅速發展后,“人人包田,戶戶種地”的狀況沒有改變,結果許多以非農為主的戶把農業變成副業,難怪全村拋荒、半拋荒面積達92畝。為此專門撰寫調查報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遏制土地棄耕拋荒的根本途徑,主張在保障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的前提下放活使用權,讓耕地在市場調節下實現有效流轉。這種辦法在全市推廣后,兩年多的時間全市各種形式的流轉面積占到總耕地面積的20%。2008-2009年,觀察點針對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和農村擴大內需問題,通過深入觀察點村調研,撰寫兩篇調研報告:《把土地流轉與連片集中規模經營相結合起來》、《農民建房是當前農村擴大內需的重要拉力》,這些調研報告為黨和政府決策“三農”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培養鍛煉了干部。觀察點是農村調查的基地,也是一所學校,對干部的培養、鍛煉大有好處。一是它是以農戶為基本調查對象,所有的數據、資料都是農民實踐活動的記載,直接反映群眾的情緒、心聲和要求。二是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鄉情民俗各個方面,又是長期的連續跟蹤觀察,熟悉了觀察點的情況,就把握住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三是它是干部和農民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群眾性調研活動,觀察調研的過程也就是干部與群眾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過程。2014年開始,福建省農林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師生多次到后坂觀察點學習交流實踐。長期從事觀察點工作的同志,比較實在、細致、懂民情、會吃苦。
三點啟示
后坂村固定觀察點的發展和成效,得益于觀察點工作人員優良的工作傳統和無私的奉獻,得益于工作方式上勇于創新。
注重調查網絡建設和系統培訓。后坂觀察點的調查網絡由三個層次組成:一是樣本戶,原先150戶,后減為100戶,再減為50戶,堅持一戶一簿,逐日記賬,提供原始數據;二是輔導員,村設總輔導員,組設輔導員,共6人,負責對樣本戶輔導、檢查逐月匯總和日常情況的收集反映;三是調查員,從市、區、鎮抽調干部組成,常年保持4人,除常規性進村調查外,每年年終駐點20多天,負責入戶核對、季度分析、年終匯總和撰寫報告、信息。后坂村固定觀察點每年堅持舉辦輔導員及村主干業務培訓,對新調查指標體系、農戶記賬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培訓講解。在這個網絡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調查員,雖然來自不同單位,但心始終牽掛著觀察點,在長期實踐中同樣本戶結成了朋友,對各家各戶的情況了如指掌。調查員在工作上一絲不茍,在數據匯總中發現的疑點和矛盾總是從源頭抓起,推倒重來,從不在賬面上作假平衡。
采用“走出去”和“八個小時外”一線工作法。為掌握農村第一手資料,調查員們走出機關辦公室,“八個小時外”深入群眾。一是堅持每月下鄉召開輔導員碰頭會,組織交流匯報各自負責的記賬戶的新情況、新問題,并把記賬戶日常經濟活動過渡表、收支項目登記表和各種經營項目成本核算表統一匯總。二是堅持每季度到各觀察點村抽查農戶記賬簿,查看記賬戶日常經濟活動是否當天發生當天記、逐筆逐項登記,對照輔導員的過渡表、季度現金收支匯總表,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并要求改正。三是堅持每季度下基層召開座談會,通過進村入戶下企業,詳細詢問種養大戶農業生產銷售情況,深入有關工業企業和涉農企業了解用工情況和生產情況,集中召開記賬戶代表和村干部座談會。
堅持以“真實”、“準確”為第一生命。觀察點的權威性體現在數據的時效性、真實性和科學性, 為了做到“及時、真實、準確”,觀察點的三項制度是雷打不動的。一是日記賬制度。樣本戶自己記明細賬,每戶一本,逐筆逐項登記,當天發生當天記,不搞追記、綜合記;二是輔助記賬制度。村統一設計輔助表,包括農戶日常經濟活動過渡表、農戶雷同性或突發性的收支項目登記表和各種經營項目成本核算表,分別由總輔導員和輔導員統一登記,從各個環節注意防漏、防錯、防重復;三是堅持月度小結、季度分析、年終匯總。每一個數據從發生到填進調查表,都要經過樣本戶自己登記、輔導員審核、調查員匯總復核三道關。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農村觀察點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