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進步,應當銘記農民的功勞與貢獻。農民是市場化改革的首創者,是工業化推進的主力軍,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大功臣,是拉動內需的大群體。可以說,沒有農民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發展;沒有農民群眾的創造奉獻,就沒有今天中國的偉大崛起。
然而,時至今日,有些人并不真正懂得農民,更不知道如何去關愛農民、服務農民。也許他們下過幾次基層,與農民拉過幾回家常,但由于沒有切身體驗,沒有設身處地替農民著想,多數是應景式的走走看看,人沒沉進去,腦子里的問題并不多,解決問題的決心與措施也不夠,農民并不領情,往往成了“形式”、“官僚”的縮影。
改變這種尷尬局面,關鍵是要增強“三真”意識。
要有真感情。感情決定立場,決定價值取向。服務農民要有真感情,前提是要擺正自己與農民群眾的位置,對農民群眾懷有一片深情,甘當“小學生”,真正做農民群眾的貼心人。有了真感情,就不會只是按照上級的要求走過場,而是會充分燃燒激情,到農村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與農民群眾一道研究破解制約發展的難題;有了真感情,就不會只是避重就輕,而是會勇挑重擔,到農民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去,傾聽呼聲,體察民情,了解農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有了真感情,就不會只是說說標準的“套話”,而是會銳意進取,到工作難以推開的地方去,沉下身子研究問題,形成打開局面的思路,不斷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農村經濟社會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要有真本事。“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為農民群眾做好服務必須要有真本事、真本領。沒有真刀實槍的能力和智慧,僅憑一腔熱情或良好的愿望,其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事倍功半。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村改革發展穩定面臨諸多新挑戰和新機遇,必然對我們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養成生身學習的習慣,不斷提高服務農民的本事,在服務農民這個大舞臺上,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干出成績,干出亮點。提高本事不能僅僅停留在會議上、口頭上、文件上,必須具體落實到執行決策、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實踐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在實干中學習、錘煉、磨礪,積累應對和處理復雜問題的經驗和技巧,找到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進程中各類矛盾和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持續穩定。
要有真成效。真成效是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試金石。農民群眾講求的是實際,打動農民群眾的也是真成效。服務農民群眾要切實解決事關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緊迫問題,不搞形象工程,多辦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好事實事,給農民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愿望。真成效是一個抓落實的過程,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敷衍,“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等于沒有抓;“雷聲大,雨點小”,等于沒落實;更不可“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追求表面熱鬧而無實質功效。要靜下心來,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讓工作成效體現在農民群眾的笑容里,把實事辦到農民群眾的心坎上。農民群眾真正高興了、滿意了,才說明我們的工作到位了、達標了,有了真成效。
(作者系湖北省委原副秘書長)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