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強化農村固定觀察研究 提升“三農”決策咨詢水平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永田 字號:【

農村調查研究是“三農”工作者把握農村變化動態,了解農民訴求和需要,探尋農業農村發展規律,提高農業農村工作水平的前提和保證。農村固定觀察是農村調查的重要方式,是通過抽樣等方法選取一定數量的調查樣本,進行長期固定不變的持續性觀察研究,以探尋事物發展規律和變化趨勢,是進行科學決策和制定“三農”政策的重要基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推進農村改革的重要時期,根據中央文件精神建立了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系統,通過在全國選擇并固定一定數量的村、戶、企業等樣本,進行長期持續觀察,開展農村社會經濟典型調查,目的是了解農村改革和各項建設的新動態,以便為制定農村政策提供依據。溫家寶、回良玉等時任中央領導同志曾先后對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11月7日,汪洋副總理又專門做出重要批示,肯定了固定觀察點為黨和政府準確了解和把握農村變化、制定“三農”政策發揮的重要作用,并要求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三農”決策咨詢服務做出更大貢獻。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形勢、更加嚴峻的挑戰、更加艱巨的任務。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領導的指示要求,深入開展農村固定觀察和研究,及時準確反映農村發展變化情況,努力提高“三農”決策咨詢服務水平,滿足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

農村固定觀察點

是農村調查研究的重要陣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村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改革。政策研究部門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廣大農村在深刻的變革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社會經濟現象,以便及時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同時,也需要對有關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反饋,以便做出必要的調整完善。在當時的情況下,各級政府對農村情況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但大多限于某些專題調查,缺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系統周密持續性的跟蹤調查研究。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是為了及時了解農村工作情況和農民群眾的需求,掌握農業生產和市場情況,以便從各個方面的發展和對比中進行連續性的綜合研究,為制定農村政策提供依據。自1985年正式成立以來,農村固定觀察點體系詳實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歷程,為黨中央和國務院及地方黨政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為“三農”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已經成為農村調查研究工作的重要陣地。

一是樣本范圍廣泛。調查樣本村的選擇,根據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經濟類型區域,采用類型抽樣方法在全國選取調查村莊并進行固定觀察。調查樣本戶的選擇,是在固定觀察的村莊根據農戶收入上、中、下不同水平,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選取50-100戶農戶進行長期固定觀察。這些固定觀察村和農戶的選取考慮了山區、平原、海濱、丘陵等不同自然條件,農林牧副漁各種不同生產特點,以及經濟發達與貧困、技術先進與落后等不同生產力水平,力求能夠反映我國千差萬別的復雜情況。“長期固定、跟蹤觀察”是觀察點調查體系的一項重要特點。目前觀察點調查體系樣本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357個縣(市、區)、360個樣本村,2.3萬多個樣本農(牧)戶,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和一半以上的農戶堅持觀察了30年。部分時期根據發展需要,在企業和畜牧養殖場也設立了觀察點。部分省份還根據工作需要,在國家觀察點之外,建立了省級固定觀察點樣本村近200個,樣本農戶近千戶,成為調查體系的有力補充。

二是調查制度健全。經過多年發展,固定觀察點已經形成集常規調查、專項調查和動態監測于一體的調查體系。常規調查是基礎,專項調查是補充,動態監測關注熱點,三類調查內容互補,較好地滿足了調查研究工作的需要。從調查指標上看,建立調查體系至今的30年間,我國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調查指標也隨著形勢的發展在不斷的調整。考慮到觀察點進行的是社會經濟典型調查,目的是解剖“麻雀”,進行典型分析,因此指標的修改與調整,既要保持原有指標體系的連續性,又要對其中不合理、不完善的部分進行調整補充,重點圍繞農業農村發展的中心任務進行修改,實現對農業農村社會經濟情況進行全面跟蹤觀察。同時,指標的設置與調整,還要統籌常規調查、專項調查和動態監測,既要在觀察全貌時完整、系統,避免泛泛而論,又要在觀察某個側面或重點時鞭辟入里,避免以偏概全。目前,調查指標內容已形成了包括10大類342個指標的村莊調查指標體系、包括8大類960個指標的農戶調查指標體系。這些指標全面、準確地反映了農業農村的發展變化,為開展“三農”研究積累了大量的珍貴資料。

三是組織體系完善。在觀察點成功運行的30年間,不斷加強調查組織體系和調查隊伍建設。在中央層面,國家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負責觀察點具體工作的組織實施。在地方,各省、縣等相繼建設了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目前,農村固定觀察點已形成由國家、省(區、市)、縣(市、區)三級調查管理部門構成的完整組織管理網絡,明確了部門職責,配備了專職人員,完善了相關制度,為觀察點工作提供了重要組織保障。同時,不斷強化調查員隊伍建設,努力提升調查人員能力素質,觀察點調查體系目前已經擁有一支2000多人的專兼職調查員隊伍。在村一級配備了大量的輔助調查員,輔助和指導記賬農戶記賬,配合縣級調查員做好數據匯總工作。建立了調查員常規培訓機制,對基層調查員定期開展業務培訓,為日常調查研究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是調查手段先進。依靠農戶記賬,是農村固定觀察點保持調查持續穩定、真實可靠的重要特點之一。由于大多農戶的文化素質水平不高,農戶數據采集主要實行手工記賬方式,調查農戶在調查員督導下,認真、客觀、真實地記錄家庭經營和生活中的每一筆現金和實物收支賬目。通過長期記賬,既提高了農戶家庭經營管理能力,也讓政府等部門及時掌握農村發展變化情況。在不斷完善傳統手工記賬制度的基礎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開發應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采集信息和管理數據,建設了相應的數據庫,完善了數據傳輸和處理設備設施。目前已經全部實現了數據傳輸網絡化、數據存儲電子化、數據管理計算機化,極大地提升了調查效率和質量。

經過多年發展,農村固定觀察點已成為具有鮮明自身特點和獨特優勢的農村典型調查系統,通過長期持續對數百個村莊和數萬個農戶跟蹤觀察和研究,對認識和把握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規律,提高決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已成各級黨政部門開展農村調查研究的重要陣地。

農村固定觀察

為“三農”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全國農村觀察點調查體系積極開展農村固定觀察和研究,除完成了28次面向村莊和農戶全面性的常規調查外,還開展了各類專項調查百余次、熱點監測30余次,上報重要報告200多篇,覆蓋了農業農村農民的方方面面,在國家“三農”政策咨詢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多次獲得中央和國務院領導,以及中央有關部門的批示和肯定。地方各級觀察點系統也積極利用自身優勢為各地黨政部門建言獻策,成為地方政府開展“三農”決策的有力支撐。

一是為制定農業生產發展政策提供決策依據。多年來,固定觀察點系統持續開展了糧食生產、畜牧養殖、農戶種植意向、糧食生產減損等農業生產方面的專題調查幾十項,了解農業生產動態,掌握農民生產意愿,為制定相關農業政策提供依據。例如,1996年農村固定觀察點開展了種糧農戶生產行為觀察分析、農戶糧食供給行為觀察分析等調查研究,在當年專題調查的基礎上,結合1986-1995年調查數據,對農戶糧食生產行為進行定量分析,為制定穩定農業生產的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2004年觀察點體系開展了糧食生產問題專項調查,為國家制定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當時糧食產量連年下降和糧食價格持續上漲,糧食安全問題再度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進一步完善恢復和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需要及時了解廣大農民當時對現行政策和市場情況的反應,準確把握種糧農民的種糧意愿和相關訴求。觀察點調查體系及時完成了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問題專項調查,向中央有關部門報送調查報告,為糧食生產政策的調整完善和后續政策制定把好了“脈”。又如,觀察點體系開展的糧食主產區農戶增產專項調查、穩定糧食生產措施的專項調查等,掌握了當時農戶糧食生產行為發生的新變化,分析了糧食增產的原因和制約因素,研究農民對農業政策和糧食市場變化的反映傾向,提出了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和建議等。

二是為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和勞動力轉移就業獻計獻策。自上世紀90年代起,農民收入和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日益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為此,固定觀察點體系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連續開展了農民收入和農民工就業方面的觀察研究,包括農民收入增長與構成、農民工工資變化、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經濟景氣變化對農民就業的影響、農民工返鄉及就業狀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等多個方面的專題調查。特別是從2002年開始,持續開展農民收入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監測調查,形成了常態化固定觀察研究,每年都以問卷等形式了解農民收入增長變化和趨勢、不同類型外出就業者收入及問題、農民增收重點和難點,以及農民對國家有關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政策認知、有關政策的落實情況、農民工進城意愿與返鄉就業情況等,及時形成研究報告,每年兩次向中央有關部門報告情況。近10年來先后獲得國務院領導批示8次,獲中農辦、農業部和其他部門領導批示30余次,為各級黨政部門制定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維護農民工權益、推進城鎮化等方面的政策發揮了重要參考作用。例如,2013年根據有關部門要求開展的“農民進城落戶意愿調查”,為研究制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是為深化農村社會經濟改革提供決策參考。觀察點調查體系的獨特優勢,在于對樣本村和樣本戶的長期持續性固定跟蹤觀察研究。長期以來,農村固定觀察點體系發揮優勢,持續開展了包括農村土地制度與農地流轉、鄉村治理與村莊選舉、農戶貸款與農村金融服務、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與鄉村文化傳承、新型城鎮化與糧食生產、農村扶貧與現代農業建設、鄉村環境與新農村建設等農村社會經濟問題專題調查數十項,及時聚焦我國農村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找出改革的矛盾點,提出政策建議,為完善農村改革政策把脈探路。例如,1997年底,為了準確、真實地了解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掌握各地貫徹《關于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中辦發[1997]16號)的情況,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供基礎信息材料,全國觀察點體系利用兩個月的時間,對317個樣本村進行了農村土地綜合情況的專題調查,向中央有關部門上報了調查報告,對中央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改革政策,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延包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又如,2008年初根據有關部門要求開展的“全國農戶耕地流轉情況及意愿調查”,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起草提供了重要參考。

四是為及時把握農村社會熱點動向提供支撐。我國各地農村社會經濟情況千差萬別,各種社會熱點不斷涌現,發展動態瞬息萬變,為及時了解把握農村熱點動向,為政府及時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事態提供支撐,觀察點體系針對農村政策落實、農民生活、農村消費、農戶存糧、農戶市場行為、農戶技術信息應用、農村實用人才、農戶能源使用等不同時期的苗頭性、熱點性問題開展了多項專題調查,了解農戶意愿和看法,觀察這些熱點問題對農村產生的影響,對及時掌握農村社會動態,維護基層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2008年初,南方部分地區遭受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為了解冰雪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及時對南方8省(自治區)的100個農村固定觀察點村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災害對農、林、牧、漁各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影響,為各級部門應對自然災害提供了重要依據。

強化重點領域固定觀察研究,提升決策咨詢服務水平

農村固定觀察點體系運行的30年,正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農業農村變革最深刻的30年。當前,觀察點體系面臨的形勢與任務,與剛剛建立之初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村改革進入了深水區,農業農村正面臨著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如何在農業生產成本上升和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雙重擠壓”下提高農業競爭力,如何在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的資源環境硬約束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等重大挑戰。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深入調查研究,精準把脈,科學施策。農村固定觀察點要審時度勢,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突出重點,強化觀察研究,提出對策建議,為新時期“三農”決策咨詢服務做出更大貢獻。

一是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把好脈絡。把握農業農村發展變化脈絡,發現趨勢性問題,探尋發展規律,是觀察點的重要職責。當前,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大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觀察點體系要立足自身優勢,扎根基層,深入農戶,發現典型,解剖麻雀,深入研究分析各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結構的做法、經驗,探尋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方向、趨勢、路徑、方法、規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和視角發現問題、把握規律。要持續跟蹤觀察農業發展是不是由數量增長為主真正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是不是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觀察農業產業結構是否向符合市場需求變化和資源稟賦特點的方向演變,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是否不斷優化升級;觀察農業資源利用方式是否向低碳、環保、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等。通過深入觀察研究,為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決策支持。

二是為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摸準方向。目前,農村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農村綜合改革牽涉面更廣,利益關系更復雜,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更加突出,更需要及時了解真實情況,準確把握變化動態,深入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的關鍵點、破解農業難題的著力點、富裕農民群眾的增長點。農村固定觀察點體系要堅持問題導向,立足實際,針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等重點領域,加強重大改革專題調研,持續跟蹤觀察和研究,從豐富的實踐中認識和把握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趨勢、一般規律、有益做法,從對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中加強理論創新和知識積累,為推動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做好理論與政策儲備。

三是為農村精準扶貧找對“靶心”。“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并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觀察點體系要深入基層,通過持續跟蹤觀察和研究,客觀、精準識別和界定貧困區域、貧困村莊、貧困農戶、貧困人群,為政府制定精準扶貧政策提供可靠依據。

四是為農村政策落實照真“鏡子”。多年來中央不斷加強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支持,已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支持保障政策體系。今后一段時期,面臨的難點不是政策“加量”,而關鍵在于這些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到位,精準不加損耗、順暢不打折扣、及時不帶拖延地落實到基層,落實到農戶,落實到農民。農村固定觀察點體系要進一步發揮貼近農民、了解農村、人為干預少、信息真實可靠的優勢,加強對農業農村政策落實情況的跟蹤監測,真實了解和及時反饋這些政策的執行情況、作用效果、存在問題和農民對現行政策的意見建議,及時發現政策執行中的“腸梗阻”,客觀、科學評鑒政策效能,為政策的不斷完善和順暢執行提供條件。當前,要特別注重加強對農村投入政策、農業補貼政策、農產品價格政策等農業農村保護支持政策落實情況和執行效能的跟蹤觀察與分析研究,及時反饋真實情況,為這些政策的進一步科學調整完善與高效精準落到實處提供依據和對策。

農村固定觀察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新形勢下,觀察點體系要抓住機遇,改革創新,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努力提升決策咨詢服務水平,為農業農村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撐。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