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慶市東南部的南川區,2012年一舉拿下了兩塊牌子,即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圍繞這兩塊牌子,南川區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和休閑農業,使傳統的農業資源迸發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依靠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休閑農業這兩個“引擎”,南川區的現代農業發展轉型走在了重慶市38個區縣的前列。
農業示范區
保障主城“菜籃子”
重慶市“五大功能區域”的發展布局,南川區位于“城市發展新區”。城市發展新區的定位是重點發展城郊現代特色效益農業,以糧食、豬禽、蔬菜、伏淡季水果等為重點,建成全市優質糧油和主城“菜籃子”重點生產基地。這個目標,記者在蓬勃發展的農業園區里看到了希望。
“獼猴桃回報期長,利潤豐厚,值得投資。”南川區河圖鄉長坪村畔園獼猴桃股份合作社基地負責人李娟對記者說。面對自己這個目前南川區規模最大的獼猴桃基地,她的目標是,“打造全南川最好的精品獼猴桃。”
望著滿山遍野的獼猴桃樹,李娟自豪地為記者介紹合作社的情況。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9月,通過現金、技術、土地等多種形式入股,有入社社員112人。計劃總投資1000萬元,目前基地面積500畝,主要以獼猴桃種植、種苗培育、生態養殖等項目為主,已栽植紅心、金果、金艷等4個獼猴桃品種。2015年獼猴桃初掛果,產量達30噸,實現產值90萬元。2016年正常掛果后,將實現年產值近1000萬元。“到那時候,我們的氣調庫、分果庫也都會建起來了。”李娟對此信心滿滿。
何以自信自己的獼猴桃是“精品”?李娟告訴記者,這里780米的海拔高度適宜獼猴桃生長,長坪村的天然坡地適宜排水,周圍無任何工業污染,清澈的龍川江從坡下蜿蜒而過,簡直是種植獼猴桃的“風水寶地”。
不止如此,記者在獼猴桃基地見到了一群修枝、除草的當地農民。李娟告訴記者,為了保證獼猴桃真正符合綠色食品的標準,基地從來不用除草劑,施肥、除草全是人工操作。“每年5月至9月是除草期,基地里多的時候有100多個工人,少的時候也有十幾個。”
然而,比起大觀生態農業園區,畔園獼猴桃合作社還是“小打小鬧”。大觀生態農業園區是南川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核心區,是南川區現代農業轉型試驗區。這里已建成1萬畝優質糧油、1萬畝茶葉、1萬畝花卉苗木等3個萬畝示范片和5000畝中藥材、5000畝無公害蔬菜、5000畝優質水果、3000畝水產等千畝產業園,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市城鄉統籌發展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典型。這個“核心”還在擴張,大觀生態農業園區爭取了金山、福壽、山地現代畜牧業等3個市級農業園區。目前,金山、畜牧園區已完成規劃,福壽園區正在抓緊編制規劃,以北部片區10個鄉鎮為重點,突出龍川江沿線產業開發,著力打造以蔬菜、茶葉、水果、鄉村旅游為主的特色產業帶建設。
以大觀生態農業園區為代表,南川區為重慶主城提供了豐盛的“菜籃子”。目前,全區形成32萬畝優質稻、29萬畝蔬菜、50萬畝筍竹、7萬畝茶葉、33萬畝中藥材、1.6萬畝烤煙的種植規模,出欄生豬70萬頭、南川雞750萬只,中蜂達到9萬群,水產品達到1萬噸。集中培育打造“金佛山”、“大觀生態園”兩大品牌。農產品“三品一標”達到127個,居重慶市第一,其中有13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為保障“菜籃子”的豐盛,南川區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下了工夫。據了解,南川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高標準農田達到65萬畝;實施糧油高產創建,建立南城、大觀、興隆、河圖、水江、石墻、南平等部級高產創建示范片7萬畝,開展測土配方施肥105萬畝、土壤有機質提升示范20.8萬畝。截至2014年,南川區培育了117個農業龍頭企業、1055個農民合作社、241個家庭農場。其中,市級龍頭企業24個、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1個;農民組織化程度達到54.6%。為改變“巴掌田”、“雞窩地”的現狀,南川區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45.08萬畝,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42.6%。
休閑農業園
打造重慶“后花園”
但聞鳥語,不聞喧囂。這是久居都市的“圍城人”的夢想,而這一夢想在南川區有了“落腳”。
位于重慶“1小時經濟圈”內,南川區充分發揮重慶市“后花園”的優勢,圍繞“農旅融合、以農促旅、以旅富農”,開發農業多功能,重點發展農家樂,推進鄉村旅游發展,把鄉村旅游作為實現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的有效途徑。
徜徉在河圖鄉上河村的玉帶悅意生態園,記者的眼前展開了一幅度假鄉村的美麗畫卷。灰色小樓坐落在山、水、云之間,水繞屋舍,庭前垂釣,屋旁栽花,山后有果,遠處是田,有人境樂,無車馬喧。水榭上,幾位農家婦女正在推動石磨,人工磨制豆腐,記者不禁好奇體驗了一把。“我們這里的餐飲都是附近的農田基地提供的,土雞、土鴨、黃鱔、河蝦、土豆腐等,都是采用原生態的方式做出來。”生態園的負責人李委告訴記者。
在這里,記者不僅看到了農家風情小樓,還看到了樸實卻不失時尚的高樓。據李委介紹,這是今年6月初完成的現代農業培訓中心和殘疾人培訓中心,設有殘疾人專用會議室、多功能會議廳、中小型會議室,可同時容納300人會議培訓。作為河圖現代農業綜合園區的鄉村旅游接待中心,玉帶悅意生態園是集養生、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度假村。園內功能齊全,配置完善,可同時容納500人用餐,接待300人入住。
如果說玉帶悅意生態園是休閑農業打造的小而別致的“盆景”,那么黎香湖鎮就是休閑農業大刀闊斧創造的“花園”。
黎香湖鎮原名土溪鄉,位于大觀生態農業園區,擁有占地3348畝、蓄水量1700萬立方米的土溪水庫。園區建設前,該水庫只用于灌溉農田,效能單一。園區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中海集團后,從根本上改變了土溪鄉農民的產業和生活。該集團進駐土溪后,以土溪水庫為基礎,圍繞水庫周圍,進行旅游產業開發,并按鄉村旅游發展的需要,對土溪鄉原有產業進行了集中改造。首先把有旅游開發價值的土溪水庫改名為黎香湖,在南川區政府支持下,把土溪鄉改名為黎香湖鎮;把原有的村通過調整,按圍湖邊的方向,改為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個村。其次,完善鄉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建濕地公園、農民新村等鄉村旅游景點,前來休閑旅游觀光的旅客絡繹不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黎香湖周邊4個村的村民,圍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服務,搞起農家樂、小賣部等為旅客服務的產業。黎香湖鎮新的產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就這樣被創造出來,當地農村居民增收致富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4個湖村的農民已在湖邊辦起33家農家樂,加上在旅游景區里務工的農民,全鎮已有1000多農民吃上了“旅游飯”。
記者從當地農委了解到,目前南川區已建立農家樂460余家,有193家被評定為星級農家樂,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10家、三星級60家、二星級122家。2014年接待休閑旅游的人數超過640萬人次,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3.7億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從業農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40%。據初步統計,今年已接待休閑旅游的人數超700萬人次,預計鄉村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4億元。
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南川區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發掘農業資源優勢,把一個又一個農產品做成了精品,成就了重慶主城的“菜籃子”;在進行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中,南川區積極融入了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的因素,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同時,也建成了鄉村旅游、休閑觀光景區,打造了重慶的“后花園”。這兩個“引擎”的打造,讓農民不僅吃上了“農業飯”,也吃上了“旅游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