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差異化發展 一體化共贏 ——重慶探索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紀實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苑體強 王雪梅 何曉霞 陳麗娜 字號:【

農業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市的95%和60%,“大城市帶大農村”,如何融入國家戰略,立足特殊市情,實現跨越發展?

在8.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8%的山地丘陵,這樣的農業如何重新煥發生機?如何讓廣大農民和庫區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現代農業以什么樣的方式實現帶頭轉型?

重慶通過近年來的實踐給出了答案:

在這里,三峽生態魚、武隆高山蔬菜、豐都肉牛、涪陵榨菜、萬州古紅橘等農業品牌聲名鵲起,走出重慶,走入全國,走進世界……

在這里,建有西部地區唯一的大閘蟹養殖場、有西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基地、有西部地區最先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耕種收機械化、育苗組培化、銷售電商化……

作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無論是發展潛力、地理位置,還是政策支持,重慶擁有著無限精彩。在經濟進入提質增效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重慶現代農業堅持調結構、轉方式、強產業,積極探索山區農業現代化的道路,農業發展進入了注重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發展新階段。今年前三季度,實現農業增加值318.79億元,增長4.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1元,增長11%,高于城鎮2.6個百分點,比全國快1.5個百分點。

又到一年橘紅時,長江兩岸橘飄香。金秋十月,記者走進重慶,走進三峽庫區,此時的柑橘已掛滿枝頭,一個個金燦燦的柑桔吸引前來的賓客。

立足功能劃分

踐行差異化發展

“巴掌田”、“雞窩地”遍布,重慶的農業條件并不好。

重慶農村面積大,“三農”問題復雜,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重慶如何破解這些難題?

10月的重慶武隆,物流滾滾、客商云集,高山蔬菜伴隨著冷鏈物流走出重慶、走出國門。武隆高山蔬菜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據初步測算,2015年武隆全縣蔬菜播種面積為37萬畝,產量50萬噸,蔬菜生產總產值為7.5億元。武隆縣農委副主任樊國昌感慨地說:“如今,高山蔬菜已成為武隆農民名副其實的致富產業。”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全縣人口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35萬以上,是典型的農業大縣。這里,山高路陡、地瘠水稀。吝嗇的大自然,沒有賦予這一地區大量可供耕種的土地。大山里,農民們在每一寸狹窄的坡地上見縫插針,不辭辛勞,仍然無法擺脫貧困的境地。

武隆縣領導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他們確定做大做強高山蔬菜,充分發揮基地示范帶動作用,打造蔬菜示范基地亮點,出臺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積極培育扶持高山蔬菜生產、加工、銷售企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助推了高山蔬菜商品化生產。目前,該縣形成了仙女山、白馬山、桐梓山三個高山蔬菜生產片區,成為了全市4個重點蔬菜保供基地之一,綠色、生態、錯季高山蔬菜,不僅彌補了重慶主城區淡季蔬菜供應缺口,還成為香港蔬菜的重要供應基地,部分蔬菜還通過中間商走進了韓國、新加坡、荷蘭……成為全國首批“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武隆縣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僅僅是重慶農業產業布局調整的一個縮影。面對農業的先天不足,重慶堅持創新求變、重點突破。

2013年9月,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上,新一屆市委審議通過了《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明確把“非均衡化發展戰略”作為重慶區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這個《意見》,首次把重慶全域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五大功能區”。

重慶現代農業怎么發展,以什么為載體?在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基礎上,根據五大功能區域的自然條件、農業資源、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重慶市農委出臺指導意見,進一步優化農業發展布局,在穩定糧油、蔬菜、生豬等產業基礎上,分類推進特色效益農業發展。

據重慶市農委主任夏祖相介紹,每個功能區都有清晰的農業功能定位。在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重點提升農業服務城市的空間和功能,傳承農耕文明;在城市發展新區,打造“米袋子”、“菜籃子”保供基地,深入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在生態涵養和保護發展區,實施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實現農民安穩致富。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從定方向、指路徑、明重點、調結構四個方面為重慶農業定向導航。定位功能化、分工科學化、發展差異化,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利用、建設生態中科學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五大功能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亮點。力爭到2017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1200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特色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現在的61%提高到65%。

重慶這個農業人口占比達60%左右的直轄市,三農工作因指導意見的出臺發生著深刻的調整。

酉陽傳統農業無主導產業、無大規模生產基地、無大型農業企業。按照功能區域生態功能定位,酉陽靠山吃山,引進農業企業大力發展中藥材,2013年全縣種植中藥材25萬畝。通過“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帶動一般農戶”模式,直接帶動2.8萬農戶發展中藥材生產,戶均增收8000元。他們還突出打造以酉東片區為重點的青花椒產業基地,以酉西片區為重點的優質煙葉基地,以酉中南片區為重點的青蒿產業基地和山羊基地。 “三無產業”變成了“三有產業”,農民收入、財政收入和生態容量實現了同步增長。

南川區推進全區南、北、中“三大類區”錯位發展。目前,全區形成32萬畝優質稻、29萬畝蔬菜、50萬畝筍竹、7萬畝茶葉、33萬畝中藥材、1.6萬畝烤煙的種植規模,集中培育打造“金佛山”、“大觀生態園”兩大品牌。

武陵山區高山生態蔬菜、三峽庫區晚熟柑橘、渝西地區優質大米……正如夏祖相所說,而今的重慶農業,各區域優勢農業產業帶已成規模、各區縣優勢特色農業初步定型,一鎮一特、一村一品正在加速構建。

用政策創新撬動轉型升級

從產業同質、競爭無序到差異發展、向特色要效益。重慶抓住戰略實施的關鍵點,加強頂層設計,出臺了相關政策。

今年6月8日,是重慶種子行業值得驕傲和銘記的日子。這一天,重慶幫豪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正式掛牌,不僅使其成為重慶市種子行業首家上市企業,也是該行業西南地區首家在全國新三板掛牌的企業。

重慶幫豪種業成立于2008年,是經重慶市農業委員會核準,具有省級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資質的“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化種子經營企業,2011年被評為重慶市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談及公司的快速發展,董事長葉祥富堅定地認為:“離不開政府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大力扶持。”

“為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我們首先從增加配套完善政策措施、優化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環境入手。”重慶市農委副主任高興明說。 重慶市相繼出臺了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登記工作、家庭農場注冊登記等文件,提出了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明確了財政支持、工商登記、金融扶持、稅收優惠、收費減免、農業保險和用地優先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同時,市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還相繼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的實施意見》、《關于對從事食品加工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兌現財政扶持政策實施辦法的通知》等,形成了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體系。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給新型經營主體帶來的是“真金白銀”。“十二五”期間,采取直接投入、稅收減免等方式加大農業產業化扶持,僅2014年資金量就達11.98億、稅收減免額(不包括出口退稅)6.55億元。

在創新金融服務方面,市政府引導并實施了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盤活農村資源,探索農村經營主體貸款難題,2014年底累計實現農村產權抵押融資640億元,其中發放農地貸款109.46億元;通過開展“政企銀”合作活動,新建村鎮銀行和資金互助社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30家,金融機構在“擴大生產規模、進行技術改造、實施訂單收購和品牌培育”等方面大力支持,2014年底貸款余額達223.8億元,其中重慶市農委管理的重慶農業擔保公司共向涉農企業擔保貸款達73億元。同時,重慶市政府還出資3億元,設立股權引導投資基金,重點支持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并整合農業、林業、鄉鎮企業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專項資金1.7億元,對涉農龍頭企業貸款予以部分貼息。在市政府和農業部門大力扶持的同時,相關部門也采取多種措施,助力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稅務部門實施免征或低稅、國土優先安排用地、水資源管理部門生產用水價格壓減;電力公司對生產用電實行優惠等政策措施。在一系列優惠政策培育下,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發展,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供應、農業投入的重要主體。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家庭農場發展1.29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2.38萬家,比2010年增長131%;區縣級以上龍頭企業3086家、銷售收入達到2494億,比2010年分別增長78%和86%。

三產融合

向“消費導向型”轉變

重慶是世界柑橘的發源地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重慶柑橘,有兩張響亮的名片。

半城山水滿城橘,全年9月可嘗鮮。晚熟柑橘,是重慶柑橘最響亮的一張名片。

記者在云陽縣盤龍街道活龍社區看到連片種植的2000多畝晚熟柑橘已開始掛果。每畝能產3000斤的晚熟柑橘實現了錯峰均衡上市,從春節前一直賣到第二年5月,市場價格比一般早中熟品種每斤高出2元左右。

2008年底,重慶市委、市政府通過充分論證,提出了走差異化發展的路線,積極培育柑橘晚熟品種,鮮食柑橘重點發展每年2~6月成熟上市的柑橘品種,延長中國柑橘鮮果上市時期4個月,錯開了國內柑橘品種熟期,為三峽庫區橘農找到了一條符合市場規律的增收路徑,也使重慶晚熟柑橘成為了市場的“新寵”。目前,已有奉節晚橙、開縣春橙、塔羅科血橙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晚熟柑橘新品種,庫區柑橘早、中、晚熟品種結構由2007年的15:80:5調至目前的20:42:38,大大優化國內水果供應結構。

聞名遐邇的柑橘產業,既承擔了生態功能又發揮了經濟效益。

忠縣從直轄市成立以來,柑橘累計栽植3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其中10萬畝柑橘種在了長江兩岸,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忠縣將柑橘產業的終極發展目標定在了50萬畝這個大數上。“50萬畝標準果園柑橘,可年加工橙汁50萬噸,實現年產值50億元、利稅5億元,帶動50萬果農增收致富,”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屆時,可提高全縣森林覆蓋率15.26個百分點,年增涵水量3.28億立方米,年減少流入長江泥沙量700萬立方米,展現‘一江碧水、兩岸橘香’的美麗長江畫卷。”

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全產業鏈條完整,是重慶柑橘另一張名片。

走進重慶三峽建設集團派森百公司的全自動非濃縮鮮榨果汁生產線,只見柑橘經過清洗、分級、榨汁、高溫消毒等程序后,分離成果汁、果蓉等產品和橘皮、橘渣。這里,便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鮮冷橙汁生產基地、中國第一家非濃縮橙汁加工廠。目前,重慶已引進和培育了美國博富文、北京匯源、福建天邦等橙汁加工企業 5家,橙汁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

加工,僅是重慶柑橘全產業鏈建設的一環。在重慶,“產加銷研學旅”的“六位一體”柑橘產業鏈條完整齊備。

重慶是國內柑橘研發中心和新技術的發源地,市內匯聚了中國農科院柑橘研究所、西南大學、國家柑橘種質資源圃、國家柑橘苗木脫毒中心、國家柑橘觀測站等有關柑橘科研單位,在晚熟柑橘的品種選育、栽培管理、冷鏈運銷以及橙汁加工等方面有著豐富的技術積累和貯備。柑橘育苗水平全國領先,重慶目前已建成全國首個柑橘無病毒三級良繁體系,年出圃柑橘無病毒容器苗達1500萬株,全市柑橘苗木實現了繁育工廠化、生產規模化和體系標準化。重慶還有全國唯一柑橘非疫區——重慶三峽庫區柑橘非疫區。采摘體驗、觀光休閑、文化傳承、餐飲服務、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的綜合產業融合也正在不斷完善。

差異化的發展,特別是全產業鏈的建設,拓展了柑橘傳統功能,提升柑橘產業價值。2015年,全市柑橘面積達297萬畝,產量249萬噸,綜合產值220億元左右,相關從業人員近百萬人,三峽庫區橘農家庭經營收入1/3來自柑橘。

拓展傳統農業功能,延長產業鏈條,柑橘產業是重慶農業重點產業鏈建設的一個縮影。

重慶從調整農業結構發力,促進農業由單一產品向豐富多元轉變,由內部優化向內外聯動轉變,發展方式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農業產業結構從“生產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不斷拓展農業的深度和廣度。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崛起,成為重慶農業的名片。截至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具有比較優勢的柑橘、榨菜、生態漁業、牛羊、茶葉、中藥材、調味品等重點產業鏈加快形成,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750億元,近3年年均增長10%左右。2015年5月,在重慶開縣召開的全市農業重點產業鏈建設大會,正式將農業產業鏈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建設的重點工作。圍繞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核心,堅持“點線面”結合、“產加銷”一體,農業重點產業鏈建設迎來新的發展良機。延長產業鏈推動著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業和旅游業的深度融合也在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

重慶市各級政府部門順勢而上,積極作為。近年來,重慶市農委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一大產業來抓,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意見》等文件。在市場和政府雙輪驅動下,重慶休閑農業呈現出從郊區到山區、景區到農區、零星到集群、觀光到休閑快速擴張、轉型發展態勢,正逐步成長為農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目前,重慶共發展鄉村旅游景區景點3000余個、休閑果園5300多個、休閑漁業4.9萬畝、高山扶貧納涼村177個、農家樂2萬余家,初步形成了都市功能拓展區以都市農業和特色村落為代表、城市發展新區以現代農業園區為代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以鄉村田園景觀和特色農業為代表、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以民俗風情為代表的組團式發展格局。同時,依據五大功能區劃分和城郊、山區、沿江以及民俗風情等不同特點,著力構建都市行、涵養行、生態行、沿江行、山中行和最炫民族風“五行一風”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為增強后勁,規范發展,重慶市農委將休閑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特色效益農業、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生態環境建設等農村重點工作相結合,做好農業產業、基礎設施、體制機制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蓬勃發展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富了群眾、活了產業,實現了拓展農業功能和農業轉型的雙重利好,實現了農民于城鄉統籌發展中致富增收的夢想與希望。2015年,重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2億人次,實現綜合收入近250億元,帶動40余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聚合現代生產要素

引領創新發展

重慶,“大城市”與“大農村”共生、“大山區”與“大庫區”并存。

重慶市農委主動對接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特點新需求,積極求變,在經營方式、組織方式、“互聯網+”等方面不斷探索前進。

因為把獼猴桃引進村子,萬盛經濟開發區黑山鎮北門村58歲的村民張繼兵的生活隨之發生巨變。那一片并不肥沃的土地,從來沒讓他如此興奮。老張迫不及待地道出心聲:每畝地除800斤水稻的保底收成外,每天在自家地里“打工”還能收入60元,比以前強多了。

讓老張如此興奮的,并非是那種叫獼猴桃的果子,而是時下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而開展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在萬盛黑山鎮的南門和北門兩個村,大多村民的土地都流轉給了數十家種植獼猴桃的專業大戶,這些村民過上了收租的幸福日子。

重慶人不滿足于小富即安,而是以奮進的姿態,投身農業闖一片天。徐靖雯是重慶峻園科技三峽棗業基地的董事長,她帶回了從深圳掙來的第一桶金,回鄉創業,在云陽流轉了近2000多畝土地,用來開發棗樹。“看到外面的冬棗賣二三十塊錢一斤,在家種棗也能致富。”徐靖雯告訴記者。據了解,峻圓棗業公司在云陽發展了4年,成為了農業發展“3+2+X”中的X新興產業。目前種植冬棗2000余畝,全部投產后每畝產量2000斤左右,還開發了棗汁、棗酒、棗木制品等深加工產品。

土地經營權流轉,正在轉變著重慶農業經營的方式。據悉,市農委針對人多地少的情況,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推進土地流轉中,分產業確定了農戶適度規模經營指導標準,促進農業用地由細碎超小向適度規模轉變。同時,在5個區縣開展綜合試點,每個試點安排500萬元,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構建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共流轉承包耕地1418萬畝,占承包耕地40.3%,其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160.6萬畝,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度32.9%。此外,該市還將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等多種方式集中起來,著力改變當前 “巴掌田”、“雞窩地”土地經營現狀。

適度規模經營正在轉變著重慶農業傳統的細碎超小的經營方式,引入現代發展理念,分散經營向聯合合作轉變則在改變著重慶農業傳統的組織方式。

據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有效解決農民千家萬戶生產與千變萬化市場的矛盾,他們以產業化為基礎、股權化為紐帶,發揮龍頭帶動、合作社聯合等作用,實現橫向聯合、縱向延伸、縱橫一體、“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通過合作與聯合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目前,全市共發展農民合作社2.38萬個,入社農戶340.7萬戶,農民參合率52%,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255萬畝;發展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86家,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帶動農戶370萬戶,建設產業化生產基地2736萬畝(次),“三品一標”認證生產基地242萬畝。通過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方式,初步實現龍頭企業和農民互利共贏,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正在發生質變。

互聯網時代的豬場,豬兒也“時髦”。走進重慶市畜科院榮昌豬保種場,每頭豬的耳朵上都戴著黃色的“耳釘”。用便攜式掃描儀一掃,豬兒的出身、防疫等信息一目了然。

“互聯網+農業”,正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現狀。據市農委市場信息處張蓉萍處長介紹,重慶將農村信息化工作列入今年重慶市委24項重點改革專項,市政府印發了信息化助推農業農村發展的實施方案,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全面實施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服務體系、農村電商、公共服務、生產經營、社會管理和人才支撐等“八大工程”。重慶全市已培育和發展各類農村電商主體1.4萬余家,其中工商注冊登記的涉農電商企業約3900家,2015年上半年網上銷售農特產品13.5億元,同比增長52%。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