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今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勾畫出2020年、2030年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壯闊畫卷。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年來,全國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文件精神,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著力探索,大膽突破,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在“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之路上穩步前行。
本期聚焦為您帶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的新突破,以及各地發展現代農業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
去年12月召開的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出了“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今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方向。“轉方式、調結構”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開局之年共同的主旋律。
一年過去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都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綠色增產”帶來新豐收
在我國糧食產量“十一連增”的背景下,今年全國糧食再次喜獲豐收,總產量62143.5萬噸(12428.7億斤),比去年增加1440.8萬噸,同比增長2.4%。高點爬坡,來之不易,尤為可貴的是,這次豐收是建立在“綠色增產”的基礎之上。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融合,化肥、農藥的減量使用,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農膜、農作物秸稈的資源化利用等,都令這次增產的“含金量”遠遠超過以往,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今年2月,農業部印發了《關于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意見》,創新思路、集中力量、攻克難點,通過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研發推廣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示范性的技術模式,補齊品種和技術短板,促進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在技術路徑上,推廣高產、高效、多抗的新品種,推廣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栽培技術,推進耕地質量建設,推行控肥、控藥、控水等節本增效技術,把“綠色”的內涵和要求貫穿于增產模式攻關全過程。
在“綠色增產”理念的引領下,從年初開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東北地區水稻節水灌溉、東北地區玉米生物防治、華北西北地區小麥玉米節水灌溉、黃淮海地區砂姜黑土改良提升、黃淮海地區鹽堿地低產變中高產提升、江淮地區稻麥連作產能提升、南方地區水稻控藥、西南地區糧食單產提升、西北地區廢舊地膜回收、農牧交錯區種養循環、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等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十二大行動”從北至南陸續展開。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北、西南5大區域20套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以及節種、節肥、節水、節藥、環保5大類20種綠色增產及節本增效關鍵技術全面鋪開。
告別“大水大肥大藥”后,定量灌溉、平衡施肥、精準施藥,種田在苗情監測、墑情監測、病蟲害監測的基礎上更加智能和精準。“減肥不減產”、“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糧改飼”試出新效益
今年,農業部按照種養結合、糧飼兼顧的思路,重點調整高緯度、干旱區的籽實玉米種植面積,推廣全株青貯玉米種植。安排3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在河北、黑龍江、遼寧、甘肅、寧夏等10省區30個試點縣大力推廣“糧改飼”試點,把“糧倉”變為“肉庫”和“奶罐”,同時也降低了玉米價格下跌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優質飼草料供給不足是制約我國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糧改飼”試點通過推進種養結合,鼓勵種植大戶與養殖企業簽訂訂單,顯著提高了青貯玉米質量,為養殖企業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飼草料供應基地。以寧夏的利通區、沙坡頭區和賀蘭縣為例,三個試點縣(區)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到29.1萬畝,共加工制作全株玉米青貯86.3萬噸,惠及142家養殖企業,奶牛存欄158217頭、肉牛肉羊飼養量分別為14082頭和32940只。農戶種植青貯玉米,每畝銷售價格達到1650元,而種植籽實玉米,以平均畝產750公斤、1.6元/公斤的銷售價格計算,每畝玉米收入1200元。通過銷售青貯玉米,農戶每畝增收450元,按“糧改飼”試點29.1萬畝計算,合計增收1.31億元。另一方面,通過“糧改飼”,規模奶牛場增加了優質飼草料的供給量,為奶牛高產穩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肉牛和肉羊飼喂青貯玉米后平均日增重分別提高0.383千克和0.05千克,經濟效益顯著。
今年11月,農業部發布《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力爭到2020年,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1/3左右的“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在地形版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推動農牧緊密結合、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
“鐮刀彎”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產量低而不穩,優化該地區玉米種植結構,既是適應性的主動作為,更是戰略性的積極調整,對建立完整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提高農業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防治面源污染打響“新戰役”
我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已日益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約束。今年中央1號文件對“加強農業生態治理”作出專門部署,強調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大任務。
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打響了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攻堅戰。兩規劃一意見基本理清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一控”是指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兩減”是指化肥、農藥減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有效保障我國糧食供給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環境特別是產地環境的安全,促進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協同發展。
一年來,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初見成效。經測算,今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5.2%,比2013年提高2.2個百分點,減少尿素使用量100萬噸,農民減少生產投入約18億元;農藥利用率為36.6%,比2013年提高1.6個百分點,減少農藥使用量1.52萬噸,農民減少生產投入約8億元。
此外,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已初步構建了由273個農田氮磷流失、210個農田地膜殘留、25個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定位監測點和2萬個農田調查點組成的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得到全面普及,推廣面積達到14億畝;設立了150個國家級綠色防控示范區,陸續淘汰了33種高毒農藥;建立了218個農作物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示范基地。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得到有效推進,創建了3397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中央投資1.8億元在9省市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試點項目。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啟動,開展了秸稈還田、養畜、秸稈沼氣、秸稈代木、秸稈炭化等方面工作;啟動了京津冀地區鎮域級秸稈全量化利用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秸稈利用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農田殘膜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中央投資1.6億元在新疆、甘肅等7個省區(兵團)實施地膜回收利用示范,新增殘膜加工能力約4.6萬噸、回收地膜面積約1212萬畝;在11個重點省份實施了可降解地膜對比試驗,篩選應用效果好的可降解地膜用于示范推廣。
科技創新給農業插上“新翅膀”
作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增長的第一驅動要素,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6%。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一批有重大影響的品種、技術得到轉化和推廣,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
近年來,農業部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力度,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廣泛運用,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先后成立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和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平臺,實現了財政資助形成的科研成果公開進場、公平交易。今年,農業部在這兩個平臺基礎上,成立了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和農業技術轉移服務中心,把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與成果轉化服務體系通過信息化手段有效銜接,在“12316”的大框架下,更好地開展為農服務,讓農民“一卡在手、服務全有”。同時,農業部整合項目、基地和人才資源,建立了100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推動科研、教育、推廣協同發展,試驗在基地內開展,成果在基地內展示,培訓在基地內進行,有效避免資源分散、重復浪費。創建了一大批高產高效示范區,實行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農業技術推廣實現了由單一技術突破向多技術、多因素集成創新推廣的轉變。
另一方面,農業部組織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狠抓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了一支由300個杰出人才、300個創新團隊、3000名科研骨干組成的農業科技突擊隊。依托全國農業遠程教育平臺,大規模開展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全年共舉辦20期網絡大講堂、培訓近25萬人次。開展“全國十佳農民”、“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最美農技員”遴選和宣傳工作,引導基層農技人員積極投身現代農業建設。
在科技創新的支撐下,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已全部實現了更新換代,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穩定在96%以上,糧食作物等重要產品基本上都是優良品種;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1%,農業生產由千百年來以人力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預計今年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可達20萬億元,約占全國工業的18%,為農業農村經濟進入“中高速”、邁向“中高檔”提供新動能。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路徑,只要繼續沿著這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農業資源利用率、農民收入必將再上新臺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