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村固定觀察點于1986年正式設立,又分別于1994年、2009年率先探索建立了市級、省級地方觀察點,形成了國家和地方相互銜接補充的農村長期固定跟蹤調查體系。多年來,福建結合農村工作實際和基層工作特點,積極探索工作新機制、新模式,注重“三個建設”、強化“三個保障”、著力“三下功夫”走出了一條具有福建特色的農村固定觀察點發展之路。
注重“三個建設”,
構建觀察點工作良好格局
注重村點建設。福建觀察點創建之初,就將“選得準、落得下、報得實、用得上”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統籌兼顧、科學布局。在觀察點村的選擇上,既兼顧全省9個地市,又兼顧沿海、平原、丘陵、山區;既考慮人口分布情況,也考慮當地人均收入水平;既有傳統的農漁業村,也有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較快的村;既顧及中央要求,也考慮地方需要,力求以點帶面、由點及面。目前,福建有農村固定觀察點43個,其中國家點11個,地方點32個,覆蓋全省80%以上的農業縣。從多年連續觀察和不間斷的動態調查看,所選的這些村點基本反映了福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現狀和發展趨勢,黨的各項經濟政策在農村的落實情況,都可以在這些村點、農戶中得到具體體現。
注重隊伍建設。堅持把“重點在村、落實在戶”作為農村固定觀察點工作的核心,認真做好村級組織工作,選好村輔導員、固定記賬農戶,尤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切實穩定農村調查工作的基層隊伍。從做好村級組織的宣傳發動工作入手,統一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統一調查工作的各項步驟,嚴格從有文化、有責任心、年紀輕上挑選村輔導員,從該村代表不同人群、不同行業、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中挑選固定記賬戶。建立“一統三聯”的工作模式,“一統”就是由村級組織統一領導,村設1~2名總輔導員,根據記賬戶數量或分布情況設若干輔導員,明確各自分工;“三聯”就是建立村級組織聯系總輔導員,總輔導員聯系和指導輔導員,輔導員聯系和服務記賬戶工作機制,確保工作責任到人、落實到戶。適時掌握各項調查工作的落實和相關人員的流動情況,保證所選的記賬戶常年有一人在家記賬,使調查工作連續穩定,數據記錄不間斷。
注重制度建設。按照中央對觀察點的任務要求和國家觀察點辦出臺的系列管理規定,福建相繼建立了規范農戶記賬、賬目檢查、責任落實等各項規章制度,對觀察點的調查經費、設備經費、財政補助、數據使用、人員培訓、評比表彰等工作都作了制度性安排,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規章制度。建立農辦領導聯系觀察點制度,各級農辦領導經常到觀察點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主管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到觀察點檢查指導工作,把解決輔導員、記賬戶的家庭困難問題納入工作范疇。
強化“三個保障”,
確保觀察點工作落到實處
強化組織保障。整合省、市、縣農辦的政策研究機構,統籌建立全省農村固定觀察點組織保障體系。明確“省為主導、業務條管、統分結合、一體運作”的組織管理體制,由省觀察點主管機構負責統籌協調全省工作,業務實行條線管理,在國家和省觀察點主管機構的統一部署和指導下,工作有統有分,統分結合,一體運作。市、縣做到“六有”:即有負責機構、有專職人員、有辦公場所、有辦公設備、有工作制度、有基礎臺賬;工作上做到“三個結合”:即國家點、省點與市點的工作相結合,常規調查與專項調查相結合,服務中央與服務地方相結合。切實穩定全省觀察點系統隊伍,在機構改革和村級換屆選擇中,尤其是市、縣調查員、村級輔導員,做到人員盡量不動,經費和設備、資料、數據不流失。目前,全省觀察點系統有調查員、輔導員200多人,并已形成省、市、縣、村四級調查組織體系,成為全省有影響的僅次于統計系統的第二大農村住戶調查體系。
強化資金保障。按照“地方為主,中央補貼,專款專用,逐步提高”的要求,將農村固定觀察點工作所需經費列入當地財政預算,統籌解決好國家、省、市級觀察點工作經費和基層工作人員補貼經費。對中央補貼的調查經費專款專用,下撥給國家觀察點的設備專供專用。省、市財政在觀察點經費配套上,對常規調查實行普惠制,對專項調查按照經費跟著任務走的原則專項安排,并隨著經濟增長逐步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補貼標準。省級財政對全省觀察點的補貼從1986年的30萬元提高到2010年250萬元,市級財政補貼也隨之提高。目前,每年省、市兩級財政下達給觀察點的補貼經費已超過350萬元。還專門安排設備經費,不斷改善工作條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強化能力保障。注重抓好業務能力建設,堅持每年開展觀察點系統人員的業務培訓。按照“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要求建設全省觀察點信息庫,培養“三懂四會”(即懂標準、懂要求、懂規范,會采集、會錄入、會校對、會審核)村輔導員,各級農辦還通過QQ群、熱線電話等方式,為輔導員提供在線技術指導。從福建農林大學聘請10名老師擔任觀察點調查工作指導員,每位老師每年至少兩次到觀察點,指導村輔導員做好調查和年報工作,提高調查數據質量及工作效率。同時,依托農辦系統已有的工作基礎和平臺,建立農村調查工作咨詢專家隊伍,在全省范圍內聘請30名特約研究員。通過共同參與觀察點調查研究工作,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調查研究團隊,大大提升了全省農村調查水平和研究能力。
著力“三下功夫”,
加快提升觀察點工作實效
著力在實現數據互聯互通上下功夫。福建農村固定觀察點有國家點,也有省級點、市級點,由于歷史原因三個系統各成體系,在數據采集應用上“各自為政”。從2013年開始,福建建設了全省觀察點網上直報的數據共享和交換平臺,把數據庫系統和應用系統聯結起來,對國家點30年的基本信息進行“數字化”,對全省43個觀察點、2000多戶農戶的基本信息進行了集中管理。目前,累計匯存30年間國家和地方觀察點農戶原始數據9000多萬個,村莊數據180多萬個。該系統的建設使全省觀察點“一網打盡”、“一目了然”,較好地實現了數據資源整合、綜合統計分析和信息動態更新,加快了國家和省、市觀察點信息的互聯互通、共用共享。
著力在提升服務決策水平上下功夫。30年來,根據國家觀察點辦公室的工作部署和安排,福建先后開展了50多項專題調查,為黨中央、國務院提供了準確及時的決策信息和動態資料。與此同時,利用觀察點數據平臺,為地方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服務。最近幾年組織開展了糧食安全、土地規模經營、農民負擔、基層組織負擔等問題調查研究,形成一批專題調研報告,為省委、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性文件提供了依據。同時,把減輕農民負擔、農戶融資擔保等納入調查體系,在觀察點的農戶中設立監測戶,開展跟蹤調查和觀察,不斷充實完善觀察點的調查內容和指標體系。加強農業農村情況信息反映工作,2000年以來,報送反映農村基層動態信息1000多條,形成工作簡報100多份。從1994年開始,福建還陸續將觀察點的重要文件、資料和調查報告匯編成冊(共8冊200多萬字),為觀察點工作留下了寶貴資源。
著力在推動觀察點村發展上下功夫。福建不僅把觀察點作為農村調查的重要“窗口”,而且把觀察點作為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公共事業發展的重要“基地”,積極引導觀察點認清村情,理清發展思路,立足自身優勢,加快科學發展。各級對觀察點村申報的項目,給予政策傾斜和優先安排,培育了一批產業村、特色村,創成一批特色優質的農產品品牌。觀察點村的社會面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僅2011年以來,被評為文明村的就有省級3個、市級5個、縣級12個;被評為生態村的有省部級4個、市級1個、縣級4個;被評為基層黨建先進單位的有省級1個、市級4個、縣級16個,還有6個村分別獲全國“敬老模范村”、計生先進村、巾幗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通過觀察點工作,還培養和鍛煉了農村管理人才,有一批輔導員進入了村兩委班子,有5名輔導員考入了鄉鎮公務員事業單位。
(作者單位:福建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