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點,位于松遼平原深處、地處我國玉米種植黃金帶的吉林省公主嶺市,還沉寂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而在公主嶺城鄉結合部的山前村,萬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地已經燈火通明。轟鳴聲中,幾臺卡車正在卸載新收的玉米。此時已在基地巡視完畢的合作社理事長薛耀輝,回到會議室,靜靜地等著社員,準備每天的例會。根根直立的短發下,有些黝黑的面龐隱隱透出一絲秀氣,這不像一個典型意義上的農民。“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但農活干得并不多,十七歲就在外面東奔西跑了。” 攤開厚厚的筆記本,他臉上掠過一絲謙遜的微笑,“我每天都寫日記,很多年了。如果以后能出書的話,書名就叫‘舞動的農夫’吧。”
2007年,作為吉林省委組織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農村優秀青年素質提升項目”培訓的一員,薛耀輝從吉林大學作物專業畢業,時年37歲。就在那一年,他投資百余萬元創立了萬欣農機合作社。社名“萬欣”,寓意項目培養的萬名大學生萬眾一心,改變農村舊貌。
然而,知易行難。從村民對機械化作業的懷疑與“冷眼旁觀”到流轉土地時的種種不合作,薛耀輝頻頻陷入苦惱。當流轉土地面積達到612坰時,每年支付給農民的土地流轉金,加上擔保金和利息,更讓合作社喘不過氣來。“我最佩服他的,就是堅持。”說起當時遇到的困難,合作社監事長李春和連嘆不易。
“困”則思變。2014年伊始,薛耀輝開始了新的合作模式探索。“我們幾乎把所有的土地流轉方法都試過,包括租賃、托管、入股,都不是很適合。我們搞的模式叫土地糧食銀行。農民把土地存進來,由我們提供農機作業服務,一坰地比市場價要節省1000多元。玉米收獲之后歸農民。如果賣給我們,我們以每斤高于市場價1分錢收購,秸稈歸合作社。也可以存進來,存期一年,給6分錢的利息。”薛耀輝坦言,高出的1分錢歸功于合作社延長了產業鏈、價值鏈。從最初單一提供農機服務,到現在涵括種植、收儲、加工、有機肥制造以及資金互助社,萬欣合作社融合一二三產業快速發展。
“銀行的說法也許不準確,但這并不重要,關鍵是這種模式確確實實解決了問題。只有合作社生存下來,才能為農民提供服務。”薛耀輝說,合作社不再覬覦農民的土地,土地反而從“包袱”變成了財富,合作社也得以低風險地擴大規模。土地和糧食都歸農民,農民不會偷收,合作社不用支付流轉費,也不用承擔糧價下跌的風險。即便糧價下跌,因為規模種植成本下降加上高于市場的收購價,農民的損失也大幅減少。
“合作不能離開農民,農民不能離開土地。”八年與農民的磨合,薛耀輝用兩句話概括他的心得。
農民合作組織無論如何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總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態度上如何對待農民;二是方式上如何找到適合的合作模式。只有平等地將心比心地對待農民,才能把農民凝聚到一起,才能有合作發展的基礎。同時,合作社沒有適合的模式,光有服務農民的心愿,沒有生存發展的空間,服務也不可持續。路子對了,擴大規模,延長產業和價值鏈,讓農民分享到更多環節的利益,也就水到渠成。
萬欣合作社八年的發展歷程,不停地遇到問題,又一次次解決問題,總結起來,就是較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而在社農這樣的磨合中,一來一往,一商一量,農民和合作組織學會了共擔,學會了共享,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