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明看廚房,精神文明看茅房。”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廁所條件已成為廣大農民群眾最希望解決的事情之一。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表示,解決好廁所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志性意義。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赴吉林延邊朝鮮族聚居區考察調研,當得知一些村民還在使用傳統的旱廁,他囑咐要來個“廁所革命”,并指出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多向農村傾斜,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
小小廁所的改善,可以說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一個切入點。在國家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中,不能讓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滯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不能讓農村的小康建設掉隊;在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進程中,不能讓億萬農民群眾的幸福夢想落空。
本期聚焦帶您走進山東蓬萊,感受小小廁改給當地農村帶來的變化。
“一個土坑兩塊磚,蚊蠅成群臭熏天。”這是四年前山東蓬萊農村地區傳統旱廁的真實寫照。為了徹底改變農村環境衛生面貌,加快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步伐,近年來蓬萊市實施“萬戶改廁”工程,將傳統農家旱廁改造為衛生無害化廁所,截至目前已完成8.2萬戶農廁改造,農民群眾把這次改造親切地稱為“廁所革命”。
破千年陋俗 利當代子孫
“過去是尿桶伴著大糞坑,廁所連著豬圈,又臟又臭”,蓬萊市南王街道辦磕劉村的王裕清大爺回憶說,“有些人圖省事把掏出來的糞尿亂倒在路邊或河溝,一到夏天蒼蠅蚊子到處飛,沒辦法啊。”
記者了解到,磕劉村距蓬萊城區僅5公里,地處丘陵地區,以葡萄種植為主業,憑借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明顯的區位優勢,近年來成功引進開發了中糧君頂酒莊等項目,通過返租倒包形成了“葡萄酒企業+基地車間+農戶”的經營體制,實現了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村莊建設也有了很大進步。但與優美的自然風光、寬敞平整的街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里廁所“臟亂差”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由于旱廁滲漏問題嚴重,村民院子里的手壓井水早已不能飲用,而通過糞污傳播的腸道傳染疾病,如寄生蟲病、痢疾、肝炎等長期嚴重危害群眾健康。
蓬萊市委書記張代令對記者說,廁所雖小,但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事關民生大事,要貫徹落實好十八大精神,讓廣大農村與城市一樣建設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讓農民群眾與市民一樣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務,就不僅要把改善路、燈、綠化等“面子”做好,更要把工作觸角延伸到諸如廁所這樣的“里子”中去,真正把民生實事做到群眾家里。
按照“政府組織、部門配合、群眾參與、整村推進”的原則,蓬萊市制定了《農村改廁工作實施方案》,因地制宜,先行先試,采取多種改廁模式:在一般平房農村,集中推廣三格化糞池式改廁;在種植果樹、飼養畜禽較多的村莊,集中推廣三聯沼氣式改廁;在城中村以及開展漁家樂、農家樂的村,集中推廣完整下水道水沖式改廁,實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經過多年的實踐,特別是針對農村人口占總人口60%、居住分散、排水排污系統跟不上的現狀,目前重點是推廣三格化糞池式改廁。
2015年,磕劉村完成了整村改廁,全村160戶旱廁全變成了封閉三格化糞池。記者走進磕劉村,一根根整齊聳立在每家每戶院墻外的白色塑料管成為了村莊亮麗的新風景。王裕清大爺告訴記者,這管子是專為化糞池排氣用的,記者看到,王大爺屋里的水沖式坐便器干凈衛生,旁邊還裝了洗手盆,墻上貼著瓷磚,干凈方便的條件讓他樂得合不攏嘴。“如今我家的廁所,跟城里一樣,沒有蒼蠅,也沒有臭味了,一年掏一次渣,既衛生又環保,城里工作的兒女回家再也不膩歪這個廁所了,政府為大家伙兒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啊!”
凈面源污染 享生態發展
“喂上了沼液肥,俺家的蘋果個頭大、色澤好、味道甜,比普通蘋果銷路好,沼氣還能做飯,又方便又省錢”,蓬萊市潮水鎮費東村的果農宋佩君大姐對記者說,2011年政府每戶給了價值5000元的實物補貼,為全村200多戶人家進行了三聯沼氣式改廁,人糞尿不夠使,她又在沼氣池里加入了豬牛糞,從此家里的4畝多“沼液蘋果”格外受收購商的青睞,80分大的紅富士每斤能賣到5.5元,比普通蘋果每斤高出0.6元。
“北京、上海、南京、哈爾濱的老客這兩天都開始來了,搶著收購喂了沼液的有機蘋果”,費東村書記張竹業告訴記者,用沼液當肥料的蘋果樹,相比使用化肥的果樹,產量可提高30%至40%,而且因為少用了化肥和農藥,化學殘留低,含糖量高口感好,客戶非常喜歡,不少外地客商還專門設置了收購點。
“俺家廁所的衛生條件不比城里差吧?”指著自家的新廁所,蓬萊市新港街道大蔡家村村民蔡欽禮對記者不無自豪地說。改廁后,他家用了幾十年的旱廁徹底“變了臉”,地上墻上貼了白凈的瓷磚,浴室柜、抽水馬桶、熱水器等新式潔具也一應俱全。
蓬萊市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主任張照軍介紹說,大蔡家村改廁采用的是三格化糞池,它由相互連通的三個密封池子組成,糞便進入第一個池子沉淀分解后,由過糞管進入第二個池子進行厭氧發酵,最后進入第三個貯糞池,整個過程中糞便在池內經過30天以上的發酵分解,其中的寄生蟲卵和腸道致病菌被沉淀或殺滅,經殺菌發酵后產生的糞液轉入第三池成為優質有機肥,一戶一年能生產800至1000斤,為農民省出近千元肥料開銷。
記者了解到,蓬萊在三格化糞池式改廁具體實施過程中,探索創新了預制件拼裝方式,對比以往的磚砌法、模具灌漿法等方式,具有結構簡單、易施工、流程合理、衛生效果好等特點,由企業按照技術標準為農戶量身定做水泥預制板件,農戶只需挖好坑、按要求組裝起來即可。這種模式成本造價在600元左右,與傳統磚砌成本1300元相比,節省成本50%以上。
蓬萊市委宣傳部部長曹承華說,通過衛生廁所改造,糞便經過無害化處理后還田,減少了對空氣、水、土壤的污染和亂堆糞肥對環境衛生的不良影響,既保障了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又節省了一筆不小的肥料投入。2014年,蓬萊全市果園總面積達到54萬畝,其中種植蘋果33萬畝,推廣沼液、沼渣用作果園有機肥19萬畝左右,果品質量和銷售價格有了顯著提高,農民群眾嘗到了生態循環發展的甜頭。
留四海賓朋 興鄉村旅游
“沒改廁前,大城市來的游客進來看看,哎呀一聲就搖頭走了,留不住人,只能接旅行社的團體客,攢個每人10元、15元的床位錢。”在蓬萊閣街道抹直口村經營漁家樂的蔡亞萍大姐對記者說,“改了后,六間屋里都裝了衛生間,能接一家一戶的散客了,游客都說感覺和回家一樣,愿意留下吃住。剛剛這個十一假期,我接待了20多戶人家,7號才退完房,每天光住宿費每間就是120元,如果算上游客在家吃飯的錢,收入能比以前翻幾番。”
抹直口村漁家樂協會的負責人葛偉告訴記者,由于與八仙過海景區和三仙山景區相連,抹直口村漁家樂搞得很早,以前廁所在院子里,一到早上游客就排大隊,衛生條件也很差。2013年和2014年,該村255戶漁樂家經營者進行了改廁,通過省旅游局、煙臺市、蓬萊市三級配套獎補政策,每戶人家拿到了16000元補助,將原來的旱廁改成了完整下水道水沖式廁所,同時村里投入200多萬元進行了村級管網改造,并將其連入蓬萊市政污水管網,徹底解決了游客如廁難的問題,抹直口村漁家樂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今年協會會員從原來的166戶增加到了400多戶,床位總數從原來的4600個增加到9000多個。
“枝頭蘋果秋意滿,農家院里笑聲稠。”沿著一條黃石板鋪就的鄉間小道走進蓬萊市大辛店鎮木蘭溝村,記者頓感心曠神怡,河水繞村如玉帶,青瓦白墻似江南。行至村中,一處依照法國鄉村改建的民居讓人眼前一亮,法國釀酒師熱拉爾·高林在這里住了10年,他不僅把羅斯柴爾德男爵拉菲集團先進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帶到了中國,更讓三格式污水處理池第一次出現在蓬萊鄉村,與三格式化糞池相比,它增加了一個填滿木炭和沙石的凈化坑,整體造價稍貴,但污水經過濾凈化后可直接排放。如今,木蘭溝村已成為蓬萊著力打造的“美麗鄉村”之一,游客在這里可以住農家院、吃膠東農家大餐,還可以體驗異域特色濃厚的蘇格蘭酒堡和法國酒莊生活。
蓬萊市委農工辦孫進杰對記者說,鄉村旅游是旅游休閑消費的新趨勢,廁所是旅游必不可少的基本設施,蓬萊作為優秀的海濱旅游城市,一直很重視這項基礎性工作,并將其列入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級旅游強鄉鎮5個、省級旅游特色村9個、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6處、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處、省級精品采摘園3個,農家樂、漁家樂發展到660戶,其中獲評山東省“好客人家”星級漁(農)家樂103戶,劉家溝鎮馬家溝村榮獲“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并連續三年獲得“好客山東最美鄉村”稱號。2014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70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1億元,其中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10萬人次,綜合收入2.4億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