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弘揚農耕文化 拓展農業功能 加快發展和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 宗錦耀 字號:【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弘揚農耕文化,拓展農業多功能,不僅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共建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

一、深刻認識弘揚農耕文化和拓展農業功能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進入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長期以來依靠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力地力的我國農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瓶頸問題,資源環境剛性約束的弦繃得越來越緊,這就迫切需要從農業產業延伸、農業功能拓展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弘揚農耕文化,建設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正好與這樣的大背景高度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今年中央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等文件都要求開發農業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要求我們緊緊圍繞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居民休閑消費的目標任務,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古樸村落為形,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與農耕文化、美麗鄉村、生態文明、現代農業和農民創業創新融為一體,注重規范管理、內涵提升、公共服務、文化發掘和氛圍營造,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二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依托。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中華民族在長達數千年的繁衍生息發展過程中,在長期追求美好與和諧的事務的過程中,將很多事務也都美好化與和諧化了,所累積和沉淀下來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思想體系等,就是文化,正所謂以物化文,以文化人,以化成天下。我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是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立足傳承之根基。我們的先祖們世世代代憑借著獨特而多樣的自然條件和勤勞與智慧,創造了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傳統農業生產生態生活系統。這一系統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產品、豐富的生物資源,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在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等方面具有顯著特征。千嶺萬壑中鱗次櫛比的梯田,煙波浩渺的古茶莊園,波光粼粼和諧共生的稻魚系統,廣袤無垠的草原游牧部落,孕育著自然美、生態美、人文美、和諧美。這些不僅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計,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由此衍生和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三是助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生力量。我國豐富的農耕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始終,是各族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時至今日,我國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思想和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在現代生活中仍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在農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中仍起著潛移默化的支撐作用,在保護民族特色、傳承文化傳統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我國農耕文化,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對弘揚中華農業文化,增強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提升產業文化內涵的必然選擇。把農耕文化作為豐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加以開發利用,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后勁,提升產業發展層次,破解產業同質化問題,提高產業的趣味性和活力魅力實力,帶動廣大農民就業增收,實現在利用中傳承和保護;能夠橫向拓展產業功能,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推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出產業支撐美麗鄉村建設之路;可以走出順應自然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順應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順應社會規律實現包容性發展的產業升級新路子。

近年來,我們不斷弘揚農耕文化、拓展農業功能,不斷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各類經營主體已經超過180萬家,全國休閑農業的年接待人數達10億人次,已經占到全國旅游業接待人次的一半以上,經營收入達3000億元,帶動3000萬農民受益,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長速度。今年以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仍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不少地方繼續保持超常規的發展速度,已經成為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傳承體,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成為“老鄉”邁向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徑。

二、扎實推進農耕文化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已有農家樂、民俗村、休閑觀光園、休閑農莊等多種形式。它的發展,進一步彰顯了促進增收激活消費的經濟功能、帶動就業的社會功能、保護利用傳承農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鄉村環境的生態功能、促進基層政權建設的政治功能等,促使大量的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民房變客房、勞動變運動、青山變金山、產品變商品,讓閑置的土地流動起來,讓閑暇的時間充實起來,讓富余的勞動力活躍起來,日益成為服務居民、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保護生態、傳承文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與農耕文化緊密結合,就可以融合地域景觀特色、自然資源、區域農業特長優勢及風土人情,衍生出多種形態業態,做出“農文旅”高度融合的好文章、大文章。

一要以農耕文化提升區域品牌。文化是太陽,品牌是影子,太陽有多高,影子就有多長,不做文化的品牌走不遠,區域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的背后是品質和文化,是人們腦子里的記憶點和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說。農耕文化與休閑農業資源的融合會形成更為古樸的文化特色,系統整合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農村風情風貌中的文化要素,將促進休閑農業與文化保護傳承的良性互動,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甘肅慶陽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區域,“周道之興自此始”,也是周人的發祥地,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中華農耕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與農耕文化的融合發展,是對農村風土人情、鄉風鄉貌、禮節習俗的保護和利用,是對悠久歷史、中華精神的沿襲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歷史古村、特色民居等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的科學利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實體藝術的傳播,就會形成“農旅文”融合發展、延續農耕文化內涵、充分發揮精神文明財富的經濟價值的新業態新格局。

二要以農耕文化開發農村資源。農村擁有文化、生態、特產、民俗民族特色等資源,通過農耕文化的滲透融合,就可以開拓農業農村資源利用新型模式和領域,帶動觀賞類農產品消費、餐飲住宿接待、交通運輸、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全面發展,在不增加農業資源的前提下實現單位面積的多功能產出,促進農民形成“一季兩收、四季不斷”的多元收入格局,使農民從務農變成農商旅并舉,把資源轉換為財產性收入,把傳統觀念變為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的熏陶,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重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和鄉風文明水平。比如江蘇南京江寧區將23個村打造成23朵金花,通過各種文化體驗、民間藝人表演等吸引城鄉居民;四川成都邛崍文筆山村依托傳統農業種植、酒文化體驗、傳統農耕文明與民俗文化展示、明清老村落打造了“中國酒村”,每天接待幾千人游覽,人氣十足。

三要以農耕文化增加城鄉互動交流。促進綠色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都需要具有文化內涵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載體,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受過度開發,補充綠色景觀和生態修復區域,促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開展,為城市居民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農村生活的場所,也給農民帶來了城市生活體驗和文化體驗,同時城里游客把先進理念和信息帶到農村,使得城鄉二元文化漸趨融合。比如貴州興義市萬峰林村就是充分利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打造出黔西南重要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吸引了大量城里人到來,當地的農民整體素質特別是文化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要以農耕文化增加產業業態。結合傳統農耕文化,可以打造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示范園,也可以打造依托林園、果園、花園、茶園而建的生態觀光休閑農莊,可以發展“吃農家飯,嘗農家菜、睡農家炕”的農家樂,可以依托大型農業生產過程的時空景觀,展現壯美自然風光和場面宏大的農事景觀和文明淵源,讓游客觀賞景觀、體驗農耕文化。甘肅慶陽的周祖農耕文化產業園、南梁紅色旅游小鎮、天富億現代生態農業文化體驗園等經營主體,香包、刺繡、山核桃等產品創意,蘋果、杏系列、小雜糧系列等包裝創意已很有名氣,值得借鑒和推廣。

三、大力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

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要始終堅持以農為本、促進增收,堅持多方融合、相互促進,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堅持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堅持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到2020年,要實現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接待人次和營業收入不斷提升;布局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格局基本形成;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服務水平較大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讓廣大城鄉居民養眼、養胃、養肺、養心、養腦,為城鄉居民提供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高品質休閑旅游體驗。

第一,圍繞優化布局,著力在豐富類型和融合集聚上實現重大提升。重點要在適宜地區布局,充分發揮各地區文化特色優勢,促進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特別是以傳承農耕文化為核心,兼顧度假體驗,建設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傳統農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閑農園和美麗田園,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防止同質化發展、平面化競爭。

第二,圍繞豐富內涵,著力在文化傳承和創意設計上實現重大提升。注重農村文化資源挖掘,強化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的創意設計,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休閑農業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按照“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思路,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發掘,推動遺產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強農村文化遺跡和傳統村落、傳統民居的保護,發展具有文化內涵的休閑鄉村,加快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

第三,圍繞增收脫貧,著力在產業升級和利益共享上實現重大提升。發展一批農家樂、小超市、小型采摘園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戶項目,引導建立農民參與和利益共享機制,探索農民自組織、自激勵、自就業的創業模式,使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形式,成為大眾創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業的重要渠道。

第四,圍繞提檔升級,著力在人員素質和設施改善上實現重大提升。加大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充實一批規劃設計、文化創意策劃和市場營銷人才,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傳統民居保護修繕,鼓勵發展特色民宿,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第五,圍繞有序發展,著力在規范管理和生態保護上實現重大提升。加大標準的制定和宣貫力度,促進休閑農業規范有序發展;樹立開發與保護并舉的理念,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

第六,圍繞品牌培育,著力在典型示范和氛圍營造上實現重大提升。繼續開展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推介、中國美麗田園推介、全國休閑農業星級評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等品牌培育工程,開展休閑農業特色村、星級戶、精品線路等創建與推介活動,著力培育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和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源,農耕文化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農耕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一大批文化遺產,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前不久,農業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印發的《關于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通知》(農加發〔2015〕5號)確立了“農業為基礎、農村為載體、農民為主體”的理念,提出了用地、財稅、金融和公共服務四個方面的扶持政策。在用地政策上,支持農民發展農家樂,鼓勵利用村內集體建設用地、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利用“四荒地”等發展休閑農業;在財稅政策上,將中央有關鄉村建設資金適當向休閑農業集聚區傾斜,鼓勵加大對休閑農業創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在融資政策上,鼓勵擔保機構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服務力度,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允許利用扶貧小額貼息貸款、以旅游資源、扶貧資金等入股方式發展休閑農業;在公共服務政策上,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加快構建網絡營銷等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