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謀劃之年,在這個重要節點上總結交流“十二五”以來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展望“十三五”發展前景,很有意義。
一、“十二五”以來農業農村發展成就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多發頻發的自然災害,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開創了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大成就:
第一大成就,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連續登上兩個千億斤新臺階。糧食問題在中國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有十幾億人口。悠悠萬事吃飯第一,民以食為天。有專家做過一個形象化的比喻,如果把13億6千多萬張嘴合在一起,有超過兩個足球場那么大。每天吃多少食物?要40萬噸以上。所以說,在中國,糧食是戰略物資,沒有糧食安全就沒有一切。
“十二五”以來,我們始終把千方百計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和全社會的投入,充分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和億萬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積極性,推動糧食生產在“十一五”較高起點上再上新臺階。2011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1000億斤大關,2013年突破12000億斤大關,2014年達到12142億斤,今年豐收已成定局。新中國成立之初,糧食產量2000多億斤。1952年是3000億斤,1966年達到4000億斤,用了14年。1978年糧食產量6000億斤,農村改革、家庭承包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到1984年達到8000億斤,6年間登上兩個千億斤臺階;1993年突破9000億斤,這個千億斤臺階用了9年。此后14年間曾三次達到10000億斤又下來,直到2007年才站穩10000億斤臺階。“十二五”期間糧食產量連續5年超過11000億斤,連續3年超過12000億斤,連跨兩個千億斤臺階,高點爬坡,來之不易,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過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已連續十一年增產,不僅歷史罕見,也是世界罕見。據我們了解,世界排名前六位的主要產糧國中只有美國、印度曾經出現過“五連增”。新中國以來,我國只有五十年代曾經出現過“九連增”,六十年代出現過“七連增”。一般說,糧食生產的規律是4~5年一個周期,大體表現為“兩豐一平一歉”的周期循環。遠的不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就經歷過兩次大的波動,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再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作為全球人口數量第一、糧食產量第一的大國,糧食連續十一年增產,打破了過去的“怪圈”,創造了世人稱贊的中國奇跡,不僅增強了我們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已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講,農業豐收是“定海神針”。中國的糧食生產還為全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產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占世界近1/5的人口。自2006年起,我國不再接受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糧食援助,不僅如此,還逐步成為重要的糧食援助捐贈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前任總干事迪烏夫說,中國在解決溫飽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少解決了他20%的問題。
“十二五”期間,“菜籃子”產品也豐產豐收、供應充足、價格穩定。2014年,我國生產了616萬噸棉花、3517萬噸油料、1332萬噸食糖、7.6億噸蔬菜、1.5億噸水果、8707萬噸肉類、2894萬噸禽蛋、3725萬噸牛奶和6450萬噸水產品,肉類、禽蛋、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形象地說,世界上三條魚就有兩條是中國養的,兩個蘋果就有一個是中國產的?,F在我國人均占有890斤糧、130斤肉、1100斤菜、60斤牛奶、40斤禽蛋和94斤水產品,除牛奶外其他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不僅總量充足,而且品種豐富。現在“地不分南北、時無論冬夏”,只要有需求,就能有供應,老百姓想吃啥就有啥。過去一天到晚忙,“大干干到二十九,吃完餃子就動手”,飯還不夠吃,現在沒那么忙,人比過去多了那么多,還吃得飽、吃得好,這反映了農產品生產的實力和成就。
第二大成就,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生活水平明顯改善。過上好日子、富日子、體面生活,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最大的夢想。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困難的群體是農民。農民增收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央把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采取了多種措施,廣辟農民增收渠道,取得了新的成效。有三大標志。
第一個標志,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10.1%,增幅一直保持高于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的“兩個高于”態勢,連續十一年保持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4年的2.92:1。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突破萬元大關,增速還將繼續保持“兩個高于”的態勢。197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34元,從134元到1萬元,名義增長70多倍,這可是歷史性的跨越。
第二個標志,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長了近3000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相應的文教娛樂、交通通訊、醫療保健等消費支出不斷增長?,F在絕大多數農村家庭已經擁有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摩托車、電動車也已成為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有不少農民還開上了小汽車。2012年數據,全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彩電117臺、洗衣機67臺、摩托車62輛,平均每家差不多兩個手機。農民住房條件大為改善,許多農民蓋起了兩三層的小樓,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和空調。大型超市已經開到農村,外出旅游、網購成為農民的時尚生活方式之一。
第三個標志,農村扶貧事業加快發展。全國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億人減少到2014年的7017萬人,5000多萬人在“十二五”期間摘掉了“窮帽子”,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有保障。過去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差,現在應該說沒有因為家庭困難上不起學的,這主要是得益于國家對貧困家庭大學生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資助政策。貧困地區小學生搞營養餐,每天一杯牛奶、一個雞蛋,應該說貧困地區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中央動員各方力量,采取定點扶貧、對口扶貧、精準扶貧、產業扶貧等政策措施,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全國確定了11個集中連片的地方定點扶貧攻關,農業部從1986年開始定點幫扶武陵山區的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兩個民族自治州。農業部先后派了120余名干部在州縣掛職,支持每個縣發展1~2個特色產業,比如恩施茶葉、湘西椪柑、獼猴桃都已經成了支柱產業,成了農民增收的“搖錢樹”。據統計,2010年以來,恩施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了1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只是全國扶貧開發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之初有5億多人處于貧困線以下,現在只有7千萬,貧困標準還提高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認為,中國在全球“千年發展目標”中所作的貢獻,給予再高的評價都不過分,中國反貧困成就已成為世界的典范。
第三大成就,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完善的基礎設施、先進的科技和農機裝備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十二五”以來,我們以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條件和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為著力點,推動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現在農業本身發展到了什么水平?有五個數字很有代表性。
第一個數字,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這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農田可以旱澇保收,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中央和地方繼續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成了一大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和現代種養基地,到2014年底,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86億畝。國家集中力量建設4億畝以上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基本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連、路相通,每畝可增產50~100公斤。去年河南許昌、平頂山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旱災,但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由于灌溉設施比較完備,加上光照足,玉米長勢比往年還要好。
第二個數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6%。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這幾年我們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力度,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廣泛運用,集中力量“強科技”。中央財政也增加了投入,大力推廣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旱作節水等先進實用農業技術,中央補助投資近60億元,為全國所有鄉鎮農技推廣機構配備了儀器設備。同時,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通過對土壤有機質、氮磷鉀含量進行分析檢測,為科學施肥和改良土壤提供依據。2010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是11億畝,2014年達到15億畝,主要糧食作物基本實現全覆蓋。創建了一大批高產高效示范區,主產區萬畝方、10萬畝方非常壯觀,實行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農業技術推廣實現了由單一技術突破向多技術、多因素集成創新推廣的轉變。甘肅雖然有土無水、十年九旱,但是這些年使用地膜,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旱地玉米單產由每畝不足500斤提高到1000斤以上?,F在“智慧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新熱點,電子商務蓬勃發展。2014年涉農電商企業已經達到3.1萬家,在線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農民說,“鼠標一點”、“手機一劃”就能買全國、賣全國;城里人只要在網上下訂單,全國各地質優價廉、名優特新的農產品都能直接送貨上門。
第三個數字,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穩定在96%以上。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已全部實現了更新換代,糧食作物等重要產品基本上都是優良品種。去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第四期“超級稻”攻關,實現了百畝連片平均畝產1026.7公斤的新紀錄,標志著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又攀上世界新高峰。我國畜牧業品種國外的多,但我們也在發展自己的品種。比如大恒肉雞,是我國自主培育的一種黃羽肉雞配套系,目前已推廣到18個省,為打破白羽肉雞獨大的局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水產品方面的對蝦,我們培育出“黃海1號”“黃海2號”等抗病能力強、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餌料系數低的新品種,我國對蝦精養高產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4年,對蝦養殖產量175萬噸,遠銷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占到國際對蝦市場總份額的15%左右。
第四個數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1%。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力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正在成為歷史。2014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8億千瓦,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超過75%。干農活最累的就是插秧,一個青壯年勞力一天只能插一畝多一點,需要彎一萬多次腰,一天下來腰酸背疼直不起身?,F在,使用高速插秧機一天能插秧50畝左右,相當于二三十個插秧好手。過去東北除了遼寧以外,很少有能種水稻的,因為積溫不夠。現在東北有近7000萬畝水稻,靠的就是機械化插秧,我們才能吃到米質好、口感佳的東北大米??梢哉f,農業機械化是“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亮點。這主要得益于中央出臺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2011-2014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貼資金845億元,帶動農民投入1900多億元,購置各類農機具2000多萬臺套,不僅促進了農業機械化大發展,還壯大了農機工業,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農機制造第一大國。
第五個數字,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這標志著我國已經從賣“原”字號農產品進入到了賣制成品的新階段。2014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超過23萬億元,加工品與農業總產值比值達到2.2:1,比“十一五”末提高了0.5個百分點?,F在黑龍江、吉林、河南等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位居工業前三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國方便食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500億元,是2010年的2.1倍。
第四大成就,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面貌得到顯著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目前我國仍有6億多人口常年居住在農村,有2.7億農民工。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任務。中國人口多,主要是農民多;農民要進城,但不可能都進城,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城鎮化要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也不能忽視。即使到2030年,到人口峰值的時候,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按屆時總人口15億人計算,仍有4.5億人生活在農村。這就是中國的國情!“十二五”以來,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總體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印象深刻的有五點:
一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大。國務院專題召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會議,部署以垃圾、污水治理為重點的整治工作。許多村莊基本實現垃圾統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告別了“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時代。全國30%的村莊開展了規劃建設試點,加強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出現了一批路暢燈明、水清塘凈、村容整潔的新農村。“十一五”期間,2.21億農村居民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十二五”這一數字將達到2.98億。“水電路氣房”改造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模式。
二是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大。“十二五”期間,累計改造農村危房近1300萬戶,定居游牧民38.8萬戶,絕大多數農牧戶住上了結構牢靠的安全房。國家累計投入157億元、改造農墾職工危房160萬戶,投資170億元、改造林業棚戶區110萬戶,并同步改善了供熱、排水、排污、小區道路等配套設施,居住條件極大改善。
三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蓬勃發展。順應人們“農家樂、吃鮮活”的需求,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創建了一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4年全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3000億元,比2010年增長近1.5倍,各類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年接待人數達10億人次,帶動3000萬農民就業增收。休閑農業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處、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
四是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這個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史無前例。實現了真正的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課本費免了,寄宿給補助,困難給救助。過去農村義務教育成了農民的教育義務,到現在還沒處置完的鄉村債務中很大一塊是用于農民自己集資辦學。新農合、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并且不斷提高標準,還建立了大病救助制度。農村過去是養兒防老,現在也實現了養老制度全覆蓋,雖然錢不多,但也是破天荒了。從“十一五”徹底免除農業稅,到對農業生產實行補貼,再到給農民建立社保,用老鄉的話說,從種地不交皇糧國稅到種地補貼、給農民搞社保,這是破天荒的,農民是很高興的。
五是農村社會管理扎實推進。全國建制村基本建設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很多村修建了體育小廣場,農村婦女也都跳起了廣場舞。我的基層聯系點在貴州省威寧縣松山村,有一次在村民家吃完晚飯后,去看望貧困戶,聽到音樂響起,看見村民都在村委會附近的小廣場跳廣場舞,整齊的隊伍、流行的音樂、優美的舞姿,一點也不亞于城市居民。
第五大成就,農村改革深入推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農村改革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向來廣受關注。我國改革率先從農村發起,并以磅礴之勢推向全國。回顧農村改革歷程,從80年代初期開始到現在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主要是改革農村經營體制,特別是土地的經營體制,側重處理好農民與集體的關系。第二個階段,減免、取消農業稅費,實行農業補貼,主要是改革農村稅費制度,多予少取放活,建立農村公共服務,側重處理好農民與國家的關系。第三個階段,主要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側重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吹響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號角。我們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推動農村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有三大亮點:
第一個亮點,農村土地產權關系進一步明晰。農戶承包地制度改革主要是解決好權能的分置問題,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三權分置”,即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這是農戶承包耕地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我們說農村三塊地,即集體建設用地、農村承包地和農戶宅基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開,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這是一次重大創新?,F在,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這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為了把“三權分置”落到實處,我們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目前已有12個省開展整省推進試點,2160個縣開展了整縣推進試點。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實測承包地面積3.5億畝,確權面積2.6億畝。為承包地確實權、頒鐵證,讓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給農民吃上了一顆長效定心丸。同時,積極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承包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超過4億畝,比2010年增加了2億多畝,流轉面積占比超過30%。我們并不追求這個數量,有一些不流轉,通過合作社、托管也可以實現規模經營。
第二個亮點,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今年6月,全國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140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像黑龍江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機合作社,以土地入社為核心,以現代農機為載體,以生產合作為紐帶,目前有社員2700多戶,入社土地5.6萬畝,大型農機具130多臺套,輻射作業面積50萬畝,普遍增產增收。另外,農業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既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又以服務的規模化帶動經營規?;?,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經營收益。“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路徑。
第三個亮點,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涌現。青壯年進城打工了,誰來種地,地怎么種?這些年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開始留在農村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開始返鄉從事農業創業。這些新農民帶來了互聯網思維,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和淘寶等電商平臺,創新性地銷售各類特色農產品,并將各種文化創意引入到農業生產中,給傳統的農業產業注入了嶄新的生機和活力。我們正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讓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使農業成為體面、有尊嚴的職業。
總之,“十二五”以來我國農產品穩定增產、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保持和諧穩定,現在農民高興、農村干群關系好,這表明“十二五”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歷史最好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向好,全局主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農業豐收、農村發展,為保就業兜了底,為穩物價托了底,為促增長保了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二、“十二五”農業農村發展經驗彌足珍貴
回顧“十二五”以來的發展歷程,“三農”事業之所以取得輝煌成就,有三條基本的經驗。
一是始終堅持把“三農”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縱覽全局,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世紀以來連續出臺了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持之以恒強化農業、建設農村、富裕農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三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黨的“三農”政策理論,進一步明確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定位。2013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達1.38萬億元,“十二五”前三年投入就超過了“十一五”的總和。農業保險補貼從無到有,2014年中央保費補貼已達145億元。這些政策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
二是始終注重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利益問題。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世紀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取消農業稅,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和價格支持政策,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十二五”期間,堅持實行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和完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2014年水稻、小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比2010年提高45%和37%,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F在農業形勢好,農民日子好,最根本還是黨的“三農”政策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村里看看,到農民家里聊聊,感到農民心里高興,對黨的“三農”政策是滿意的,農民同我們黨的感情沒有疏遠。習總書記還講,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就是好政策,就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這是我們新時期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遵循。
三是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農業農村發展兩大動力:一是改革,二是創新,或者說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先后出臺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正在研究制定農墾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見,這一系列文件都是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做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推動農業經營方式、農村集體資產有效實現形式、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不斷創新,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內容。2012年中央1號文件以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為主題。實踐證明,改革創新始終是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利器和制勝法寶,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今后發展還要依靠這兩件法寶。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沖刺的五年,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的關鍵五年。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短腿在農業,短板在農村,難點在農民,特別是還沒有脫貧的農民,農業農村發展任務仍很艱巨。總的發展思路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以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為主要任務,繼續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完善政策,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持農業農村穩定發展好勢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具體而言,要著力在六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穩定和提升糧食產能,力爭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水稻、小麥等口糧自給能力達到100%,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二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推進精準扶貧,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使農民收入年均增幅繼續保持“兩個高于”的好勢頭。三是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四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力爭到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即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并逐步減少,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和農用地膜基本得到回收利用。五是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民工有序市民化。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億萬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會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開創“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的美好明天!
(本文是韓長賦同志在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上所作報告,發表時作了刪減。)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