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緊緊圍繞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第二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著力構建“五大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初步形成了“農、工、貿、旅一體化,產、加、銷、服一條龍”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2014年全市農業增加值370.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78元。
構建農村產權制度體系,
激發生產要素新活力
針對農村產權不明晰、流轉不順暢等制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成都市以確權登記、產權流轉、風險防范構建農村產權制度體系,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新活力。一是確實權、頒鐵證。采取土地實測、臺賬和承包合同核對、產權證書確認、耕保金發放“五個一致”的方式,全面開展并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實測確權和登記頒證,基本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及股份量化,并引導鼓勵農民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會議,自主、自愿、規范形成農村產權“長久不變”決議。積極推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試點開展對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業主頒發“土地經營權證”,并同步開展養殖水面經營權、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小型水利設施所有權確權工作。二是搭平臺、促流轉。設立全國首家農村產權交易所和農村產權仲裁院,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產權流轉服務體系,搭建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平臺。探索開展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花木倉單抵質押和合作社資金互助等試點,激發生產要素活力,有效破解農業發展資金瓶頸問題。2014年,全市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率達到55.7%,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額累計433億元,抵押融資累計110.7億元。三是設基金、防風險。市財政出資15億元,組建成立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小城鎮建設投資公司、城鄉商貿物流集團三大公司和農村產權流轉融資擔保公司、現代農業融資擔保公司,每年增加注冊資本金6億元,同時按照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貸款余額的6%提取資金,設立風險基金,構建農村產權流轉風險防范機制。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開創規模經營新模式
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針對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面臨著“誰來種田”“誰來服務”等問題,成都市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開創規模經營新模式。一是強化主體培育。分別制定了培育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市財政設立75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鼓勵龍頭企業搞加工、搞流通,引導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做標準、做品牌,培育發展重點龍頭企業476家、農民合作社6190家、家庭農場2143家。在全國率先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選拔、培訓、考核和認證制度,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7903人,頒發《農業職業經理人資格證書》并實施行業準入,支持農業職業經理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財政給予保費補助。二是創新經營機制。為確保糧食、蔬菜生產能力,防止“非農化”、“非糧化”傾向,制定出臺鼓勵糧食規模化經營和“菜籃子”建設扶持政策,市財政安排2.5億元資金,對糧食規模經營業主給予每畝160~200元獎勵,對常年菜地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每畝800元補貼。探索以“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核心的“農業共營制”,引導農戶通過土地入股開展集體聯營;推廣“生產全托管、服務大包干”和“公司化托管、專業化經營”全程托管等經營方式,開創了糧經共抓規模經營新模式。三是完善農業保險。為防范規模提升帶來的經營風險問題,在國家農業政策性保險基礎上,每年安排3500萬元專項資金,創新開設政策性蔬菜、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等地方險種,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達到20個,累計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980億元。
構建全產業鏈發展體系,
開辟產業融合新領域
跳出農業抓農業,大力發展一二三產融合互動的“六次產業”,是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成都市堅持用“全產業鏈”的思維推動現代農業建設。一是全鏈條謀劃推動種養業發展。從育秧育苗、機耕機播、統防統治、聯收聯運、代烘代儲等各環節,細化研究扶持政策,規劃布局工廠化育秧中心60個、糧食烘儲中心60個、蔬菜產地商品化處理場120個,市縣兩級財政給予50%直接補貼或貸款貼息,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道72%。全面推進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工作,全面落實政府屬地管理、部門監管、生產者主體“三大責任”,狠抓生產源頭監管、生產過程控制和質量溯源體系建設,確保城鄉居民“舌尖上的安全”。二是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制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明確農產品精深加工進工業園區使用國有建設用地政策,設立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農產品初加工使用集體建設用地,比照同期工業園區用地價格給予差價補貼,有效推動了農產品加工“一中心、六園區、十基地”建設,形成農產品加工業集群。2014年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947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45%。三是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加快完善市場網絡,深入開展農產品進超市、進集貿市場、進集體食堂、進社區、進餐飲企業“五進”活動,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和電子商務,形成以彭州濛陽等4個大型批發市場為核心,17個產地批發市場為樞紐,中心城區近200個標準化菜市場、2000家零售及超市門店、500多家生鮮便民菜店為支撐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四是推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著力打造具有現代農業形態、歷史文化底蘊、鄉村文明氣息的鄉村旅游景點,把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每年舉辦桃花節、油菜花節、葡萄采摘節等鄉村節會活動110個,有效促進了一三產業融合發展。2014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9000萬人,實現收入160億元,農民收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來自鄉村旅游業的比重達到24%。
構建農業資源保護體系,
開啟生態建設新方式
嚴格保護水土資源、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強化耕地保護。設立耕地保護基金,按基本農田每年每畝400元、一般耕地300元的標準,對承擔耕地保護責任的農戶發放補貼。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統籌規劃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將稻田納入全市生態系統嚴格保護。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89.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1.3%。在蒲江縣整縣開展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試點行動,總投資12.9億元,計劃用三年時間改良土壤55萬畝次,每年提升耕地有機質0.2個百分點,糧食平均增產5%以上。二是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充分用好都江堰精華灌區傳統優勢,推動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全市“三品”認證累計1175個,綠色有機農業產值達到50億元。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市財政預算安排2320萬元,對秸稈粉碎機械購置、秸稈還田作業、秸稈轉運中心建設給予補貼,今年小春秸稈禁燒實現“不見煙霧、不見火光、不見黑斑”,未出現一天因焚燒秸稈導致大氣污染。建立養殖業主、保險公司、無害化處理廠、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四方聯動工作機制,對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給予補貼,有效防止了病死畜禽污染事件的發生。三是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市財政預算安排4000萬元,用于推廣“畜-沼-糧”、“畜-沼-菜”、稻田養魚、林下養殖等模式,在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養殖場,促進畜禽水產養殖與種植業生產相配套、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建成種養結合農業循環經濟示范點132個,既提高了糧食生產的附加效益,又降低了農藥、化肥的施用,保護了生態環境。
構建農業農村建管體系,
搭建產村相融新載體
現代農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成都市按照產城一體、產村相融的理念,構建農業農村建管體系,搭建產村相融新載體。一是堅持多規融合。把農業規劃與城鄉建設、土地利用、新農村建設等規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編制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都市現代農業功能區規劃,制定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兩個導則”,建立并實施鄉村規劃師制度,實現現代農業產業規劃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全市建成幸福美麗新村839個,建設“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新村109個,規劃建設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達到367萬畝。二是推進產業基地建設。統籌規劃建設 “10個糧經產業新村建設成片推進綜合示范基地”、“7個產村相融現代農業精品園區”和“3條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帶”,范圍涉及14個區(市)縣的127個鎮(鄉),集中連片糧菜基地面積113.6萬畝,將科技推廣、信息運用、種養循環、鄉村旅游、公共服務等集成融入示范建設,通過新村帶產業、產業促新村,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搭建起產村相融的新載體。三是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納入財政預算,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最低標準達到每村每年40萬元,保障了基層“有錢辦事”。2014年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408.9億元,其中農業投入78.5億元。加強涉農資金整合,三年來市縣兩級財政整合涉農資金43億元,打捆用于連片示范基地建設,有效發揮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強化基層自治機制建設。構建完善“黨組織領導、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議事會決策、村委會執行、其他經濟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村級治理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速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