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農業就要真心、用心、耐心,要有熱情、真情、感情。”這是袁起自己總結出的“三心三情”。帶著這樣的信念,袁起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從一個放棄了北京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到回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再成長為了一個獲得“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省十佳新型職業農民”等諸多榮譽稱號的職業農民。目前,他的徐薯薯業科技有限公司擁有甘薯、小麥、花生等良種繁育基地2000畝,獲得22項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技術。從最開始的門外漢到如今的新型職業農民,這位來自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江莊鎮的小伙——袁起給鄉親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義無反顧,
他從秀才變成了農民
初見袁起,敦實的身形,憨厚的笑容,看起來比他33歲的實際年齡要大一些。穿著與當地農民并無不同,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架在鼻梁的眼鏡,使他顯得有些文化。袁起是中國政法大學的高材生,“那年考上政法大學,可是給我們村放了一顆衛星,鄉里鄉親的都說我們村出了一個秀才,以后肯定有出息”。
大學畢業后袁起獲得了國防大學防務學院辦公室工作的機會,這在一般人看來是非常優越的,但是未及一年,他便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當起了農民。袁起的舉動,在平靜的村子里激起了千層浪,成了當時的頭號新聞。秀才當農民,這在鄉親們的眼里是不能理解的舉動。“當時村里有個本家大爺,拉著我的手直看,然后問我,‘你手上連個老繭都沒有,也能在土里刨食?趕緊回去吧,省得給你爹娘丟人!’”袁起給記者講起了當時回鄉務農的歷程,“當時壓力確實很大,包括我父母,對我回來的決定都是堅決反對的。但我還是頂住了這些異樣的目光回來了。”是什么讓袁起下了這么大的決心?“我在國防大學的時候,一次外事活動上,歐美發達國家的軍官小費給很多,而非洲國家的卻很少,所以非洲的軍官顯得很窘迫。這對我觸動很大。貧窮就會讓人瞧不起,再想想依然窮苦的村里人,還有幾十年都沒變化的老村子。我就給自己說,一定要盡己所能,幫助鄉親們致富。”袁起的話里,飽含著真誠與責任。
不畏艱難,
他打造出了農業科技示范園
2006年,袁起回到了家鄉賈汪區江莊鎮,跟隨姐姐種地,從事了一段時間農業后,他發現靠這種老方式致富前景黯淡。怎么改變?由于自己在農業方面是個門外漢,急需補上農業這門課。一切從頭開始,袁起深入田間地頭走訪了解情況,融入農家生活,掌握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生產、生活問題。通過長時間的深入了解和向農業院校的老師請教,袁起決定從“地”開始,著手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為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園,在當時相關政策法律尚未明朗的情況下,他流轉來168畝土地,成立了賈汪區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進行規?;N植,并創新了股權設置,引入基本股、投資股和管理股。經過對市場的考察和分析,袁起先后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和徐州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教授聯系,根據江莊鎮的土壤、氣候實際情況引進了“徐紫薯1號”、“彩色花生”和“高檔菜用型豌豆”等新的作物品種并進行示范種植。通過科技示范園的推動,江莊鎮已有7個行政村8000多畝土地改良了甘薯、花生品種,帶動農戶增收800余萬元。
好的品種和耕種技術的引入,這是第一步。怎樣才能更好地組織群眾進行規模生產、標準種植,實現增產創收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袁起先后赴蘇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參加農展會,了解市場信息。2007年,他牽頭成立了賈汪區勞信種植專業合作社,聘請徐州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對會員種植的彩色甘薯的標準化生產進行指導,推廣起“規?;N植、組織化生產、市場化運營”的農業發展新模式。
剛開始,村民們顧慮重重,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袁起挨家挨戶做工作。“當時為了簽協議,袁起可以說是跑斷了腿,磨破了嘴。他經常是5點之前就去堵門,不相信他的他就跟著人家下地里,幫著干活,邊干邊解釋。我們當時都很佩服他這股韌勁。”徐州市賈汪區農廣校校長趙勇對記者說道。就這樣,合作社成員由最初的49戶增長到了276戶。
2010年,袁起又開發了營養價值高、保健功能強,被譽為“蔬菜皇后”的菜用甘薯,畝純經濟效益3萬元左右。同年,建成了1200噸非窖式改良節能甘薯貯藏庫,延長了甘薯的銷售時間。由于打了個時間差,使得每斤多賣0.2元。2011年建成年加工甘薯休閑食品300噸的生產線,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2013年建立了集甘薯及農作物良種繁育、農產品深加工、農業機械、研發、推廣與應用及相關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徐薯薯業科技有限公司。
采訪中,袁起帶記者來到甘薯基地,不同于傳統的露地栽培,基地將甘薯藤蔓綁扎和纏繞在層層的木棒支架上,使之向著立體方向伸展,各個方向都能長出茂盛的莖尖來。“這種栽培方式改善了甘薯植株通風透光的條件,使甘薯葉面積系數增大,同樣的土地面積,產量能翻上多倍。”袁起告訴記者。通過該技術,菜用莖尖的產量和品質得到了大幅提高,經濟效益也十分顯著。
精耕銷路,
他以敏銳嗅覺投身農業電商
八年創業,袁起歷經重重考驗,“銷路”問題始終是袁起從事農業的最大困難。“2007年搞花生的時候,種了幾十畝的花生,但沒有人來收,我們只得自己推著三輪車到農貿市場去賣。徐州這邊收貨都是凌晨1點到3點,我們就必須1點之前趕到。白天又得收花生,收完就得去賣,所以一天基本上沒合過眼,連續1個月才賣完。”袁起說,“08年的時候種豌豆,因為以前沒有賣過,所以不懂行情。拉到市場以后被幾個二道販子坑了一把,損失了不少。”回憶起這些經歷,袁起至今滿是心酸。
挫折并未將袁起打倒,敏銳的嗅覺和先進的理念讓他看到了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的機遇。2014年,袁起依托賈汪區供銷系統的合作易購平臺和淘寶網建立了徐州市桃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銷售生鮮農產品和加工農產品。生鮮農產品如紫薯、五彩花生、秋葵等以同城交易為主;加工農產品如薯條、薯球等則面向全國銷售。同時,合作社建起了3個實體店,作為網絡銷售的支撐。袁起說,實體店后期的發展方向主要以開發農產品的深加工為主,走休閑食品路線,讓人們線下體驗之后,在線上繼續消費。
在賈汪的實體店,“合作易購”與“賈汪淘寶店”的大字赫然醒目。店面有兩層,樓下是一排排干凈明亮的展示柜臺,主要是自家農場生產的彩色花生、紫薯等特色農產品;樓上是辦公區、洽談區及會議室,幾位年輕員工正在電腦前收發網上的銷售訂單。據袁起介紹,前不久,他們新成了一家專門做鮮果配送的電子商務公司,目前已建成綜合服務平臺1個,礦大科技園運營中心已投入使用,賈汪運營中心正在建設中。當記者問及目前公司的推廣情況時,他笑著指了指旁邊的營銷經理蘇艷:“主要都是靠她,讓她講。”“我們公司最大的賣點就是從田間地頭直到客戶手中,干凈、價廉、品質、方便是我們塑造的品牌形象。我們在推廣的時候會根據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人群進行區別對待,比如對飯館,我們主要是采取買水果送紙巾的方式,因為紙巾對飯館來說最有用,然后我們會把自己的微信、微博掃碼印在紙盒上,這樣就無形中推廣了我們的品牌;再比如針對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員工,我們主要是采取買水果送水果的方式,每種水果我們都會標識原產地,同時,如果在運輸過程中有變質損壞,我們將全額賠償。這樣可以讓他們買得放心、吃得舒心。”蘇艷的專業解答也讓記者明白了袁起的成功也在于有這樣一支高素質的團隊。
目前,袁起帶動的致富火苗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江莊鎮。據悉,為了幫助與他同齡的大學生村官們做好工作,他還拿出100畝土地與賈汪區委組織部共同創建了“星火莊園”創業實踐基地,并于2010年5月在江莊勞信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揭牌成立,這為大學生村官發揮自身價值搭建了可靠平臺。與此同時,袁起還幫助賈汪區塔山鎮闞口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幫助塔山鎮成立了特種蔬菜種植營銷專業合作社,幫助九里區成立了萬興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這里每一位需要的農民。
“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只能說是在幫助鄉親走上致富的道路上剛剛邁出小小的一步,接下來還需要繼續努力。”袁起謙遜地說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