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湖北“四式”推進“三產融合”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陳麗娜 魏登峰 字號:【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實現糧食生產“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十一連快”,是農業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然而,農業增效緩慢,農民增收乏力,農村發展失衡,仍然困擾著三農發展。同時還面臨農業生產成本抬高的“地板”與農產品價格增長空間收窄的“天花板”,三農發展急需找出一條新出路。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能夠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延長農業的產業鏈,重塑農業的價值鏈,讓農民分享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的增值收益。目前三產融合已逐漸成為我國三農發展的新趨勢。近年來,湖北省依托當地特色農業資源,實行企業與農戶結合、種養與加工結合、農業與旅游結合,探索建立“農戶種養、就地加工、休閑旅游、循環生態”的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積極謀布全省未來三農發展的大棋局,成效明顯。

  鄉村游——農旅交叉融合

  休閑農業通過農業和旅游業的交叉融合,實現以農家樂為代表的一產直接鏈接三產帶動二產,可以大大發揮農民作為主體的參與性,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產品變商品、農民變股民。

  在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湖北省谷城縣,記者感受到了休閑農業的魅力。依托特有的山水自然稟賦,谷城縣把拓展農業的文化傳承、休閑旅游、生態涵養功能作為重點。2014年全年當地接待游客13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36億元,帶動農民增收5000萬元。

  一壟壟流翠飄香的生態茶園,一條條九曲回腸的綠色小道,一排排古樸典雅的農家宅院……徜徉在谷城縣堰河村,仿佛回到了夢里老家。在一幢2層青磚小樓里,記者見到了秀美而靦腆的“農家樂”老板娘翟金麗。大廳里,兩位游客正在吃飯,翟金麗在廚房與大廳來回穿梭。可5年前,眼前這位自得其樂的老板娘還漂泊在大城市。“以前我總是跑到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打工,一個月辛辛苦苦也就賺2000元左右。自從2010年返鄉開農家樂,我自己當上了老板,一年輕輕松松年就掙上個5、6萬。”講起回鄉創業前后的境況,她很有感觸,“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當天記者看到只有兩位客人,有些好奇,“客源有保障嗎?” “也分淡季旺季,我們這里春天是旺季,一個中午我這兒就要接待6、7桌客人呢!淡季也不擔心,村里有生態旅游合作社,有團體客戶的時候也會分到我們每家每戶。”翟大姐毫不擔心客源。翟大姐是3口之家,兒子在上海念書,只有老公和她兩個人在家里忙活。記者擔心她會忙不過來,她指著在大廳里上菜的大姐告訴記者,“你看我還請了一個鄰居來給我幫忙,上班時間機動靈活,一個月給開1300元工資。”

  翟大姐口中所說的生態旅游合作社,是村集體的專業合作社。依托百日山景區,谷城縣堰河村從2004年開始探索新型生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的新路子,于2007年成立了堰河生態旅游經濟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是堰河村集體經濟組織,303戶村民有200多戶是合作社的社員。合作社成立后,引導村民參與投資發展生態旅游,形成了以堰河接待中心、銀杏茶莊、百日山莊等為主的休閑區域。目前,該村是湖北省第一,也是唯一掛牌的“綠色幸福村”。

  堰河村村支書閔洪彥告訴記者,全村發展20多家“農家樂”,年接待游客20萬左右,解決了本村200多位村民的就業問題,給大伙找到了一條新的增收渠道。此外,堰河村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田邊地角以及自留柴山上植樹種果,茶園養土雞,方便游客采摘采購;鼓勵村民家庭制作熏肉、腌蛋等各種風味食品。依托村民自產的果蔬食品,合作社開發出“堰河香”系列產品,包括綠茶、土雞、風干雞、土雞蛋、臘豬蹄、木耳、香菇、杜仲茶等生態食品。“我們農家樂飯莊做的飯菜大都是自產的,比直接賣到市場上來錢多。”翟金麗家的鄉野菜看起來十分誘人。“我們現在走的是生態路,掙的是環境錢,吃的是有機菜。連我在上海讀書的兒子都想回村里來了呢!”翟金麗幸福感滿滿。

  湖北省的休閑農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勢頭迅猛。湖北省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規范有序”的原則,推進休閑旅游與農業生產、新農村建設和景區旅游互動發展。據湖北省農業廳產業處張純軍處長介紹,2014年,湖北省年營業收入10萬元上的休閑農業點超過4000家,從業人員9萬人,接待游客近3000萬人次,休閑農業綜合收入超過120億元,從業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0000元。

  全產業鏈綜合體

  ——延伸式融合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產業化的重點是龍頭。龍頭企業在農村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方面可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前延后伸,促進一產,鏈接上三產,使產業鏈、價值鏈呈前延后伸融合發展的態勢;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托一產或者二產,積極拓展其他環節,實現產加銷一體化。

  湖北省谷城縣春又生菜業原本是一家從事野菜加工的企業,致力于為城市人拎來大山里的菜籃子。隨著產業的發展,這家公司早已不滿足于收購加工,開始向訂單農業、儲藏、物流、銷售等環節要效益。公司董事長李光遠告訴記者,當自己的野菜品牌做大后,銷售就成了問題,他開始建立自主銷售渠道,如大型商超、酒店、禮品銷售等。今年開始,他還利用互聯網,建設公司官網,打造O2O網上商城。產品銷量上去以后,原材料基地又成了問題。原本依靠從分散農戶那里收購山野菜并不穩定,難以滿足持續的大量需求。李光遠開始考慮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他自己流轉了600畝地,成為公司的自有基地。除此之外,他還與當地幾百家農戶簽訂合同,發展訂單農業3000畝。有了基地,野菜產量有了保證,可以擴大自己的銷售半徑了。這個時候,冷鏈配送體系成了制約。目前,李光遠正在建設容量5萬噸的地下冷庫,為了打入武漢市場,他還添置了4臺冷鏈運輸車。站在正在施工建設的冷庫工地上,李光遠一步步構畫自己的全產業鏈版圖。

  這樣的產業鏈前延后伸、拓展過程也發生在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身上。

  在湖北省宜城縣,記者見到了一位“甘被農業套進來”的新農人王洪全。從湖北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湖北宏全生態農業循環產業園,王洪全一手拉伸了自己的產業鏈。“宜城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因為養豬的人多,所以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我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最初就是加工有機肥的,把周邊生豬養殖場的糞污及農作物秸稈通過生物發酵,制成生物有機肥。”王洪全這樣描述自己5年前的思路。然而,只加工有機肥漸漸不能滿足王洪全的“野心”了。他這樣描述自己,“我對種地是有天賦的。”既然有了有機肥,干嘛不自己種植有機作物呢?王洪全近兩年平整開發了3500畝土地,建成有機蔬菜大棚500畝。宏全有機蔬菜現有辣椒、西紅柿、茄子、甜瓜、黃瓜、芹菜、茼蒿、萵筍等10多個品種,已獲得有機認證。

  光是有機種植還不夠,銷路怎么辦?行走在宏全生態農業循環產業園,王洪全激情滿滿,為記者描繪下一步發展休閑農業的藍圖。“西北邊兒我種了16個草莓大棚,引進的都是大個兒的蘋果草莓,今年12月開園采摘。草莓大棚的對面依托山坡地利,我打算發展休閑垂釣區,山坡上建桑拿房,山坡下利用天然河溝建一個露天游泳池。游完泳上去蒸個桑拿,吃著草莓,你說美不?”沿著正在建設的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大道,記者分別見識了王洪全正在建設中、已初具雛形的有機大棚蔬菜種植區、生態養殖區、有機果樹種植區、有機水稻種植區等。從原來的單一加工,到有機種植,再到生態旅游,眼前這位新農人不斷延伸拓展自己的產業鏈。

  現在湖北依托一批重點農業企業,通過前伸后延,涌現了一批以農業企業為主導的全產業鏈綜合體。這些綜合性經營航母的出現離不開湖北省政府的鼓勵措施。湖北省農業廳產業處張純軍處長介紹,湖北省對符合條件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優先納入省、市重點項目籠子,在金融信貸、要素配置上給予傾斜,對從事種養加銷旅一體化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獎勵。通過這些措施,湖北省希望引進戰略投資者,圍繞農業打造一二三產業綜合體。

  “新技術+農業”——引入先進要素

  隨著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要素對農業的滲透,農業原本的產業邊界愈發模糊,農業產業經營的內容和形式也得到了極大豐富,還催生了一大批產業融合的新業態和商業模式。

  記者發現,幾乎采訪到的每一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已搭上了互聯網。“必須擁抱互聯網。” 湖北省谷城縣堰河村大學生村官石佳告訴記者,村里除了有網站,還開通微信公眾號,用于鄉村旅游的展示和宣傳。宜城縣宏全生態農業循環產業園的王洪全正在武漢學習“互聯網+”,學習如何通過互聯網把人流吸引到自己的生態園。荊州市國家級龍頭企業兩湖綠谷農產品批發市場,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中國綠谷網,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鏈接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物流及消費。2014年線上線下撮合交易共計168億元。

  自動化設備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加上工廠化設施,有機地融合了農村一二產業,使得精準農業、高效農業等得到長足發展。湖北隨州炎帝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內首創2萬噸工廠化恒溫栽培香菇,突破了香菇種植依賴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實現了香菇規模化、標準化、周年化生產。目前日產鮮菇近100噸,吸納農民就業1800人。

  除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發地引入先進要素,政府也大力提供涉農公共要素服務,為融合創造條件。湖北省襄陽市農委主任李光河介紹,襄陽市與湖北省農科院和北京農信通公司合作,建設全市農業信息系統,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依托365優米、京東、淘寶等網絡,建立了5家電子商務平臺;推廣農業物聯網和智能控制技術,在襄州現代農業示范區投資建設了智能農業示范服務中心。

  先進要素的引入,為農業帶來了切實的效益。據了解,2013年,湖北省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總額約366億元,占全省電子商務總額的6.1%。2014年上半年,實現銷售總額350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總額。

  “中國有機谷”——打造融合新載體

  漢水以南,荊山東麓,蜿蜒的公路在山谷中劃出一道優美的農業曲線,這就是湖北省重點建設項目“中國有機谷”。從湖北省南漳縣驅車進入“中國有機谷”的集中展示區,農田、茶園、湖泊、山林,此起彼伏,美不勝收。

  據湖北省南漳縣有機谷管委會負責人魯孝明介紹,“中國有機谷”是一個宏大工程,于2013年提出,2014年通過評審上升為湖北省省級戰略。規劃范圍包括南漳縣、保康縣、谷城縣、老河口市四個縣市,其中南漳縣西南山區三鎮為“核心區”,其他區域為“拓展區”,規劃總面積10667.07平方公里。這里將打造成“六區、四谷”,即有機農業生態體系的展示區、有機農產品的積聚區、生態觀光體驗區、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區、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先行區和生態之谷、產業之谷、創新之谷、幸福之谷。項目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將有機農業發展與生態旅游、農村新社區、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載體。

  為什么這里能建有機谷呢?魯孝明解釋,南漳縣地處鄂西北,大部分是山區,南、北、西三面山巒重疊,地理封閉,生物群落眾多,森林覆蓋率達到65%以上。南漳經濟發展落后,有7個鎮境內無工業企業,無“三廢”污染源。農業生產方式相對原始,農田、水庫、山林較少經受農藥與化肥的侵襲滲透,農產品具有純天然、綠色的顯著特征。水、土、氣等自然環境均能滿足有機農產品生產的要求,是發展有機農業的風水寶地。

  在南漳縣有機谷腹地,記者見到了種植有機蔬菜的龔先喜夫妻倆。兩人共同管理了10畝左右的8個大棚,種有圣女果、奶油黃瓜、黃秋葵、紫衣甘藍等10余個品種。這些蔬菜賣價如何?龔先喜給記者指了一下貼在墻上的賣價表。紫衣甘藍一公斤12元,奶油黃瓜一公斤15元,黃秋葵一公斤18元……嘖嘖,還真不便宜!“這個價格并不算很貴。種植前我們給每塊地都鋪了10公分厚的牛糞做底肥,種植過程中不施農藥、化肥,撒草木灰防病害,人工逮蟲,作物生長周期長,保證你吃到的是小時候的味道。”龔先喜向記者解釋道。至于銷路問題,龔先喜毫不擔心。他管理的這個大棚,位于西泉廟有機生產基地,采用的是“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他只管種好菜,每周三、周六公司會派人來收購運走蔬菜,賣到城里的飯店、食堂等地方。公司還開發出了“印象老家”品牌的有機蔬菜禮盒,一個禮盒128元,內含甘藍、西蘭花、花菜、南瓜等多個品種。有機蔬菜大棚是去年建的,才收了一茬,不過龔先喜已經期待著下一茬的收獲。

  告別龔先喜夫妻倆,沿著山間公路繼續前行,一個清晰的產業帶呼之欲出。200多畝的油用牡丹培育基地、3000畝高效茶園示范基地、100萬袋食用菌培育大棚……一路風景不停。南漳縣農辦副主任魏年亮告訴記者,目前核心區建成有機產業示范基地14個,獲得有機食品認證3個,基地面積1342畝;有機轉換產品認證6個,基地面積34840畝;綠色食品認證9個,基地面積6.6萬畝;無公害食品認證30個,基地面積22萬畝,同時獲得地理標志產品認證4個。

  建設中國有機谷必須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魏年亮介紹,通過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在南漳核心區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有機產業集聚度。目前,進入南漳有機谷核心區的農業企業16家,專業合作社60家,家庭農場12個。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先行先試,積極發展有機農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帶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光有生產基地是不夠的,產業帶的完善還需要加工、科研、物流、銷售、展示等環節。南漳縣有機谷管委會負責人魯孝明介紹,2015年有機谷計劃引進8家以上農業科研、農產品加工企業。此外,南漳縣、老河口市還積極搭建有機谷電子商務平臺,通過網上商城宣傳、銷售有機谷產品。

  出了有機谷核心區,靠近南漳縣城的公路一側,有機谷綜合服務區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這個規劃占地面積1549畝的綜合服務區,包括 “中國有機谷”展示、支持中心兩個標志性建筑物。有機谷規劃、有機農業博覽、有機產品展示等多種愿景、信息、成果將在這里集中展示。

  湖北省農業廳產業處處長張純軍認為,“中國有機谷”建設不僅對于相關縣市的農業轉型升級有重大作用,而且對湖北省而言也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形式創新,使得湖北在發展鄉村游、農業全產業鏈綜合體和“新技術+農業”的形式外,又多了一個選擇。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