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兄弟都有這樣的感受:每到農忙時節,家里的莊稼地就成了“燙手山芋”。回去收獲吧,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要千里奔波花錢誤工。特別是居住在山區的農民,若遇上天旱時節,回家一趟收獲的莊稼連犁地、種子和化肥錢都不夠;不回去吧,好歹也是長了大半年的莊稼,白白扔了實在可惜,更何況老年人常說“糟蹋糧食會遭天譴!”再者說來,鄰居們還會直翻白眼:“看他有倆錢都不知道自己姓啥叫啥啦!”于是,有的寧可出高價錢雇人除草就是不種莊稼;還有的直接撂荒;甚至有的回家后看到只有一筷子高的麥子心里來氣,干脆一把火給燒了。這些現象工作使我們有限的土地資源遭到了浪費。
如今,河南省洛陽市供銷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條“土地入托”的新路子,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些棘手難題,也讓在外打工的農民工舒展了他們久鎖的眉頭,更解開了留守老人們多年的心結。
“土地入托”新探索
地處豫西山區的新安縣正村鎮古村,是典型的淺山丘陵的農業村,這里十年九旱,農民都是靠天吃飯,一家一戶種地不但費時費事,收入還不穩定,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古村1800口人,人均耕地一畝有余。全村400多青壯年勞動力中,有300多人在外務工,土地撂荒現象十分嚴重。
“今年我家種的六畝麥子從種到收,我都沒讓孩子們回來幫忙,這都是沾了土地入托的福啊!”說這話的是正村鎮古村現年60多歲的老人姬長升。
姬長升說的土地入托,是由新安縣供銷社牽頭成立的土地托管。那么土地托管究竟是怎么樣一回事呢?新安縣供銷社副主任張新立介紹,土地托管就是農民把自己的土地托付給供銷社統一管理,在供銷社的安排下,實行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收獲的全程服務。
與姬長升有著同樣感慨的還有古村橋二組40歲的村民范超群。他家5口人共有責任田5畝,他本人常年在外打工,80多歲的母親身體不好,其妻子王麗雅既得管理莊稼田,又得帶兩個孩子,大的7歲,小的才2歲。一到農忙季節,他就要請假十天半月回來收割莊稼,既花路費,又減少收入——他在建筑工地干活,每天200元。如今,他每年每畝只需向村土地托管中心繳納530元,其他就不用管了。他告訴記者:“530元,抵不住我3天的工錢,土地托管就是好!”
土地托管后,農民是如何收益的,供銷社又是如何運作的呢?張新立說,以前一家一戶種地,農民購買的種子化肥價格貴,有時還遇到一些偽劣產品,現在由供銷社直接從廠家拿貨,再以低于市場價的優惠價格供應給農民,這樣不但價格便宜了,質量也有保障。
張新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如今年的化肥出廠價是100元,市場價是110元,由于量大,托管所依托供銷社可以以100元的出廠價直接從廠家拿貨,然后以105元的價格供應給農戶,一方面農民劃算,另一方面供銷社通過中間的差價盈利,維持正常的托管服務開支。
記者在新安縣供銷社托管的古村的土地里看到,原先農民地塊與地塊之間的分界垅沒了,現在連成一片變成了整塊地,實現了規模最大化,更便于機械作業。
張新立說,丘陵地區地塊面積小,不適宜大型機械作業,本不適宜搞土地托管。但是供銷社要更好地為農民服務,必須找到服務的載體,這篇是我們想辦法創新托管的形式。比如通過核實每家每戶的實際土地面積,打破地埂之間的界限,擴大種植面積,讓機械進地,并且實行“三統一”,幾十家的土地可以放在一起耕種,規模和效益都得到了提升。
張新立介紹,土地托管還要發揮好古村村委會的優勢,通過與村委會約定分成,用于發展村里的公共事業,調動了村委會參與托管的積極性。另外,托管后的土地真正實現了秸稈還田,幫助政府解決了每年的禁燒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其實,新安縣在正村鎮古村搞的土地托管,只是洛陽市供銷社實施土地托管模式的一個縮影。據市供銷社主任蔣智濤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在各縣區共托管土地30余萬畝。
統籌安排為托管
農民的土地托管了,洛陽市供銷社又是怎樣搞好服務的呢?蔣智濤主任從給記者作了詳細的介紹。
首先,洛陽市供銷社把最接近農民的基層供銷社、村兩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開展土地托管服務的主要依托載體,圍繞耕種收、配方施肥、農產品購銷、農資直銷、病蟲害統防統治、秸稈綜合利用、糧食烘干、技術培訓等,成立土地托管中心,制定服務標準和優惠措施。各類托管載體與有意愿的農戶簽訂托管協議,約定服務內容、服務報酬。托管中心根據托管面積和服務內容,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托管服務隊開展綜合服務。目前已成立土地托管中心24個,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28個,成立托管服務隊62個,整合各類農機1000余臺(套)。
另外,洛陽市供銷社還通過召開涉農委局分管領導、縣區負責參與的土地托管現場會;與農林科研院所達成開展合作;與農機部門積極協調,為各類農機購置提供便利;與化肥生產企業建立直接聯系;與農業部門聯合開展農業科技服務;成立洛陽農民大學,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提供專項資金及政策支持等,為開展土地托管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通過土地托管服務,全市供銷社系統累計統一供應優質種子500噸,化肥2.8萬噸,種苗5000萬株,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50次,服務農民10萬余人。農民大學舉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村兩委負責人等不同類型的培訓9期,培訓人數502人。
同時,洛陽市供銷社又以支持勞務經濟、助推農業提質增效作為開展土地托管服務的出發點,通過打造土地托管示范縣、打造規模化農業綜合服務示范中心、建設土地托管示范基地等,提高農民土地托管的積極性。目前,已建成以新安縣為示范模式的示范縣一個,其為托管農戶夏秋兩季提供耕種收全程服務,每年每畝收取托管服務費530元,得到了當地農民的普遍認可;在偃師市建成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處,占地38畝,總投資2000萬元,內設農產品展示中心、農業生產資料中心、莊稼醫院、智能配肥、農機專業合作社、糧食烘干、農民大學偃師培訓中心、洛陽電子商務公司偃師工作站等;建成土地托管示范基地22個,其中偃師葡萄,佃莊蔬菜,孟津供港蔬菜,新安縣紅薯種植加工、中藥材,洛寧優質蘋果,宜陽柿子、花生,汝陽紅薯種植加工、食用菌,伊川優質小米,嵩縣優質稻米,欒川沙梨、金銀花種植等。洛陽市供銷社還投入501萬元,控股成立了洛陽富綠農業發展公司,建成了供港蔬菜基地,為綠色、有機、無公害蔬菜生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延伸托管鏈條,市供銷社還通過依托托管服務做好產品展示展銷、幫助托管農戶拓展海外市場、增加產品營銷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托管農戶的農產品附加值。2013和2014連續兩年,市供銷社在上海舉辦的洛陽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就組織了100余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展,參展農產品300余種,現場銷售800余萬元,簽訂合同5000萬元,達成意向協議7.2億元。市供銷社協助汝陽建立了香菇種植省出口示范基地,申辦了香菇出口資質。
實現共贏新局面
土地托管服務取得的成效,用受益農民的話說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不僅兼顧了各方利益,實現了多方共贏;發展環境優化,利于農業規模生產;還助推了勞務經濟,利于城鎮化建設。
據蔣智濤介紹,土地托管工作實施近兩年來,市供銷社堅持對托管農戶每噸化肥讓利100~150元,種子及耕種收等環節均讓利10%~15%,托管土地每年節約成本100元以上,累計為農民節約種地成本2000萬元以上。對于其他經濟或社會組織來說,村兩委通過組織農民,為各類托管載體提供服務,托管載體支持村集體經濟積累,村集體經濟得以壯大。通過合理規劃和調度,農機服務隊、農機手提高了工作效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減少了大量的協調工作,方方面面都從中受益。通過集中采購和直供直施,以生產服務促進農資經營銷售,帶動農資、日用品超市建設,供銷社基層網點逐步形成了集農副產品經營、農資直供、土地托管等服務為一體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等,供銷社自身也實現了壯大發展。
同時,各類托管載體直接對接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生產廠家直接供貨,減少了流通環節,從源頭上杜絕了化肥、農藥、種子等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現象;在服務范圍內,把一家一戶的分散零星土地,統一技術服務和標準化生產,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在促進規模化經營方面,通過對田間垅背和水溝進行整理復墾,增加耕作面積13%~15%,從根本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起來不劃算的事,提高了土地規模經營程度和農田機械化作業水平,有利于農業逐步走向規模化、品牌化。
對農民來說,土地托管服務實施后,外出務工人員不必在夏秋兩季返鄉從事農業生產,以戶均1.4個外出務工人員計,每年一個月,每月3000元計算,不計往返路費,每家每戶可增收節支4200元以上。另外,農戶接受土地托管后,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隨著本地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民成為產業工人,或者在托管、流轉土地上從事農業勞動,按日計酬,成為農業產業化上一環。同時,土地托管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充分保障農民權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