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駐村幫扶是遼寧實現精準扶貧的硬辦法。2014年7月以來,遼寧向全省1791個貧困村派出駐村工作隊,并明確了各工作隊與派出單位三年幫扶目標和年度幫扶計劃。一年來,駐村幫扶工作的開展,為貧困村村級黨組織建設和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增添了了活力,增強了動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工作隊派出單位,動員本單位干部職工,與所駐村貧困戶結成“一對一”幫扶,制定計劃,落實措施,因地制宜安排增收項目,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
“結對”幫扶 精準到戶
今年遼西是一個干旱年,一些只能望天收的苞米棒子有穗無粒,好多農戶家的苞米幾乎顆粒無收。建昌縣小德營子鄉新立屯村的孫朝祥卻很是幸運:“省科協的工作隊給我家補了300元種了3畝地耐旱的谷子,一畝地能打600斤的谷子,谷子價格比苞米高,一斤能賣到七、八元錢,一畝地就能收入4000多元。”
新立屯村是一個“口袋村”,往外走只有一條道路,前幾年新建了兩個移民新村。遼寧省科協駐村工作隊到來后,深入走訪后先期確定兩個項目,養牛與種谷子,讓貧困戶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駐村工作隊隊長杜楠對記者說:“目前有24戶養牛,一戶給補助1000元,其余的幫他們協調貸款買牛。對在山坡地種谷子的,每畝補100元。”
“工作隊到村里來幫扶是真心的、真誠的,是真扶貧。在村里實施的項目有后續支持,幫我們開辦養殖培訓班,建養殖小區。幫我們買脫谷機,還要上包裝打品牌,讓村民們種植后沒了后顧之憂。全村66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即將過上小康生活。”新立屯村村支書丁秀民告訴記者。
“工作隊來了之后,幫我們修村路、清理垃圾,村容村貌變得整潔干凈。建立樹莓基地,群眾認可也得到實惠。” 彰武縣二道河鄉二道河村的村民劉遠志告訴記者。駐村工作隊干部于錫明向記者介紹:“為做到精準扶貧,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黨員代表及貧困戶商定,以扶貧濟困為宗旨,杜絕 ‘哭窮’、爭戴‘貧困帽’的現象,通過‘四議一審兩公開’工作法確定貧困戶,扶持176戶貧困戶養羊。”
遼寧省殘聯對口幫扶新賓縣下夾河鄉松樹村,累計爭取198萬元的項目啟動資金,投資興建了松樹村扶貧就業示范基地,以該基地帶動全村貧困人口脫貧。省殘聯機關和直屬單位40個黨支部、264名黨員還與松樹村33個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建立長期結對幫扶關系,并承諾“不脫貧,不脫鉤”。
“走屯不落戶,戶戶見干部”。各級駐村干部把走訪群眾,了解村情,排查貧困戶作為開展駐村扶貧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通過深入農戶一戶一戶調研,一戶一戶確定貧困情況,一戶一戶幫助選好致富路子,一戶一戶聯系幫扶對子,做到定戶、定人、定責,推動實施精準扶貧。
針對貧困村采取不同的扶貧措施,對癥下藥,精準治療。緊緊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和優勢基礎,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實現穩定增收脫貧——
找出窮根 因地施策
時值初秋,清原縣南口前鎮康家堡村真是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村莊群山環抱,村里山地、林地多,可用耕地少。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但是康家堡村受自然災害侵襲的幾率較大,特別是夏天易受洪水災害,因災、因病致貧和返貧的現象嚴重,不少村民連90元的新農合都交不起。
撫順市地稅局駐康家堡村工作隊幫村里引進琥珀球加工項目,先期投入幫扶資金6.2萬元用于設備款與培訓費, 為村里培養一批懂技術、會雕刻、能致富的新型農民。
“我家治病花了4萬多元,還欠外債3萬來元,我身體不好也不能出去打工了,最困難時對生活都失去了信心。在工作隊的幫扶下,我參加了村里的琥珀球加工培訓班,在屋里就能工作,不用風吹日曬,增加了我的收入,解決了我家的實際困難。”康家堡村村民王志香告訴記者。
撫順市地稅局駐村工作隊隊長劉琪說,工作隊引導和鼓勵農民樹立勤勞致富的思維觀念,消除等、靠、要的懶惰思想,結合康家堡村情民意,因地制宜,積極引導村民開展以養殖、種植、手工加工等為主體的發展項目。
阜新縣蒼土鄉西蒼土村沒有什么資源,遼河油田駐村工作隊到來后聽民意摸民情,理清扶貧工作思路,最終確定了“以扶持發展生態養殖業為切入,以增加集體收為核心,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拉動村民脫貧致富”的總體工作思路。油田捐贈資金200多萬元,建設年出欄500頭生態養豬場作為先期具體實施項目,所有權歸村集體。
養豬是一個傳統項目,村民易于接受。貧困戶胡大勇上有兩老人,還要供養一個學生。原來也養過豬,家里能養10多頭母豬,但整不好就賠了。跟村里養豬場合作后,代養穩賺不賠。養殖場以代養、認領等形式,優先幫扶和帶動貧困村民及具有一定養殖經驗的農戶參與。
西蒼土村村主任雷樹權告訴記者,養豬場運行后一年能增加村集體收入3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2400元,還能安置20多人。村里已經規劃流轉了120畝地,來年種果樹,又能增加一塊收入。
一年來,駐村工作隊在全省協調和投入致富項目資金5.2億元,引進致富項目1306個,發展一村一品致富項目863個,培育支柱和特色產業1057個,引進合作企業284個,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713個,為貧困村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增強了后勁。
切實為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實事,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增進群眾感情,進一步化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服務群眾 強基固本
2014年7月23日,遼寧省廣播電視大學駐村工作隊一行3人扛著“鋪蓋”,帶著“鍋碗”來到了喀左縣甘招鎮,在西赤里赤村3組村民王國生家簡單安了家。駐村后,工作隊進村入戶到田間地頭走訪調查,了解該村的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等情況,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交流,走訪特困戶。
駐村工作隊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溝通,迅速開展幫扶項目,解決實際問題。發揮電大的優勢,推薦13名村民免費上大學;為村里培養了年輕的后備干部;積極與省氣象部門溝通,為村里添置一套天氣預報廣播系統;解決改造澆地水井、夜晚路燈等問題,投資30多萬元修建1200米村路,籌集42000元資金救助貧困學生34人、農村低保6人、重癥癌癥患者2人。到去年年底,全村的收入,村容村貌、村民的生活等都有了喜人的變化。
遼寧省政府研究室駐呂家店社區工作隊隊長李洪彪說,工作隊深入開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堅持以“方便群眾辦事,達到群眾滿意”為目標,不斷推進社區兩委班子服務群眾工作經常化、制度化。工作隊主動了解群眾反映的強烈問題,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牢牢掌握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區和諧的主動權。
記者來到朝陽縣波羅赤鎮焦營子村時,正逢村民黃德賢家在翻蓋房子,他原來在外搞建筑掙著錢了,在城里買了樓房,壓根不想回來住了。黃德賢說:“現在環境變好了,把舊房好好翻新一下,收拾好了自己回來住。”
省住建廳駐焦營子村工作隊幫村里新建文化廣場一處,面積2200平方米,配齊了健身器材、籃球架、路燈等輔助設施。為方便村民出行,協調資金硬化道路3公里,對中心屯環境進行全面治理,并在村內安裝了路燈76盞;修建花壇、栽植景觀樹京桃、垂榆共500余棵,達到了美化亮化宜居標準。
記者從遼寧省委組織部了解到,駐村幫扶推進了村級場所陣地建設。按照省委提出的村級場所建設達標升級工作要求,工作隊積極協助鄉村黨組織搞規劃、跑資金、落項目、抓配套,一年來,幫助新建和改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846個,并幫助配全辦公設施、圖書資料、體育器材,使村部真正成為服務群眾、議事決策、文體活動、休閑娛樂的中心,進一步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按照遼寧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大對貧困村扶持力度的要求,各駐村工作隊的派出單位加大了對貧困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投入力度,改善困難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著力發展致富產業,促進增收致富,統籌各方力量搞好貧困村基礎建設和社會管理,使得遼寧的駐村幫扶更加精準地拔掉“窮根”,為貧困人口2020年同步進入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