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二五”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成效
“十二五”是“三品一標”事業快速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的時期。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方面強有力的推動下,我們整個系統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樹立安全優質公共品牌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認證和登記數量顯著擴大。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3.5萬個,約占耕地面積的13.7%;無公害農產品7.8萬個、總量2.3億噸,約占全國同類農產品產量的12%。從發展速度看,“十二五”期間,無公害農產品年均增長近8%,“十二五”末全國有效無公害農產品個數、獲證主體數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45.2%、45.7%。地標產品在一定數量基礎上保持平穩增長,“十二五”期間共登記1257個,使全國累計登記的地標農產品達到1792個。同時,開展了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普查,形成《全國地域特色農產品普查備案名錄》,收錄特色資源6839個。
二是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跟蹤監測和監督抽查結果顯示,無公害農產品、地標產品合格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近5年無公害農產品總體抽檢合格率均高于98%,2015年達99.3%。“十二五”期間對33個省次、146個地標產品的監測,安全指標合格率始終保持100%,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是制度規范逐步完善。國家法律法規層面,主要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部門規章層面,主要包括產品管理辦法及產地認定、產品認證程序等;制度層面,5年來先后制修訂規范性制度近20項,涉及文件審查、現場檢查、證后監管、機構管理、風險防范等各個方面;各地也制定了本地區、本行業認證登記審查細則或證后管理辦法,保障了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開展。
四是支撐體系不斷強化。貫穿“部-省-地-縣”的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體系基本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省級工作機構68個、市級604個、縣級5312個。“十二五”期間,共培訓注冊無公害農產品檢查員2.14萬人(次)、內檢員10萬人(次),聘請無公害農產品評審專家300余人,地理標志專家141人。委托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產品檢測機構336家,地標產品品質檢測鑒定機構97家。截至目前,已發布無公害農產品產品類、規范類標準165項,制定實施了58類無公害農產品檢測目錄。
五是功能作用初步凸顯。參與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主體全部為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基本實現組織化管理、規模化生產,種植業產品平均種植規模超過300公頃,其中糧食類1400公頃,蔬菜類71公頃,水果類158公頃。通過抓標準、保質量、創品牌,提高了生產主體質量安全意識和標準化生產能力。市場調查顯示,加貼無公害農產品標識的產品比一般農產品價格提高5%-10%,地標產品登記后的價格平均增幅達20%-30%。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發展,對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加快推進“十三五”時期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是“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用質量安全戰略引領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實現轉方式和保安全充分融合、調結構與提質量相互促進,是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特征;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中央和部黨組的這些要求,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十三五”時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創造了難得機遇。同時,有關部門和地方黨委政府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越來越強,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誠信體系也在加緊建立,社會共治的氛圍正加速形成。這些都為我們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同時也要看到,“十三五”時期還面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工作基礎仍顯薄弱,認證登記覆蓋面有待提高。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量僅占全國同類農產品產量12%,部分地標產品標志授權使用管理和品牌宣傳也嚴重滯后。二是產品質量問題仍有發生,監管能力和質量安全意識有待提高。種植業產品農藥殘留超標、養殖過程中禁用藥物違法添加等問題仍然存在,部分地標產品品質指標抽檢結果與技術規范確定的指標不夠符合,需要高度關注。三是發展動力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提升。主要是無公害農產品復查換證率低,需要加大政策調整完善力度,促進事業持續發展。
“十三五”時期,必須科學把握形勢,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搶抓機遇,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要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要求,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擴大規模、保證質量、強化監管、提升品牌”為重點,強化生產主體質量安全控制能力,健全認證審核及監管機制,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推進整體工作向依法做事和依規辦事轉變、向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轉變、向研究解決制約事業發展的問題和隱患轉變,推動無公害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質量追溯等工作再上新臺階。
主要目標是,到“十三五”末,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審核及監管體系、標準及檢測技術支撐體系和體系隊伍能力明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質量安全持續穩定良好,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水平和品牌效應顯著提升,初步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規模化生產主體的主要農產品基本可追溯。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加大力度,著力提升四大能力:
第一,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重點是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的原則,完善和爭取無公害農產品、地標產品生產補貼政策,激勵認證登記主體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這方面已設立補貼的地方,要在進一步做大“蛋糕”、提高補貼標準的同時,積極調整完善政策和支持辦法。不僅要對新認證的進行補貼,也要對復查換證的予以補貼,防止認證企業掉隊退出、認證工作前功盡棄等情況的再次發生。在補貼辦法上,要考慮能否將對產品獲證后的一次性補貼,調整為一補3年或每年都補,能否將按認證登記產品個數進行的補貼,完善為“產品+規模(產量)”相結合的補貼,等等。另外,要充分利用國家將“三品一標”發展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考核指標的機遇,整縣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要加強與種植、畜牧、漁業等行業銜接,將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與“三園兩場”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加強與《食用農產品市場監督管理辦法》等制度銜接,積極配合食藥部門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集中打造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的引力和動力。
第二,提升依法辦事能力。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地標產品登記保護,是農業部門依法開展的符合性確認和管理工作,依法依規辦事是核心。必須按照屬地管理和責任追究的原則,一手抓有關制度和規范的修訂完善,一手抓制度的貫徹落實,做到辦事有規章、工作有程序、責任可追究。下一步的重點是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為契機,著力強化無公害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質量追溯工作的法律地位,明確各級機構職責和保障條件,并以整合、優化認證和登記程序為著力點,進一步梳理現行工作制度,完善相關工作程序,加快出臺追溯管理辦法和相關標準。各級工作機構都要嚴格按照認證登記程序和時限規定開展審核監管工作,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公開認證登記、監督執法信息,積極推進網上受理、網上辦理和網上監督等工作,提高工作效能。
第三,提升支撐保障能力。技術層面,要在強化無公害農產品檢測目錄跟蹤評估工作的同時,按照統籌規劃、逐步實施的原則,開展標準制修訂工作,廢止不適用標準,加快形成“產地環境有監測、生產過程有控制、產品質量有檢測、認證監管有規范、標準化生產有依據”的無公害農產品標準技術體系。地標方面,要加強品質指標鑒定方面的研究,提高品質評價的科學化水平。體系隊伍層面,要按照陳部長提出的“有機構履職、有人員負責、有能力干事”的基本目標,健全縣級以上地方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機構,充實人員和條件,使之與所承擔的職能相匹配,更好地發揮質量安全監管的支撐作用。力爭到“十三五”末,使省、市、縣都具有一定數量懂業務、善管理的檢查員和核查員。同時,不斷優化檢測機構布局,強化能力驗證和培訓考核,提高檢測能力和水平。
第四,提升風險防范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無小事。在信息化條件下,一旦產品安全出了問題,就會迅速擴散、不斷放大,不僅影響地方聲譽,而且會對整個行業和產業構成威脅。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政府公共品牌,任何一個具體產品如果出問題,影響的是全國認證登記產品和政府形象,千萬不可麻痹大意。現在監測合格率雖然已達到99%以上,但監測、監管的覆蓋面還不夠大,禁限用農(獸)藥和非法添加使用等問題仍有發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方面要擴大省級證后抽檢覆蓋面,加大風險監測和隱患排查力度,提升預警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應急預案,一旦發生問題,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該報告的報告,該采取措施的要采取措施。對于一些涉及科學的問題,要依托專家隊伍,有理有據地給公眾講清楚。日常工作中,要更加重視輿情監測和應對,加強敏感熱點問題的科普解讀,務必把問題解決在點上。
(本文系根據作者在2016年全國“三品一標”工作會議的講話整理所成,題目為編者所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