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現代農民”李素敏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許雪亞 字號:【

農民出身,跑業務、辦企業,他曾經闖蕩市場,獲利頗豐,卻在旁人都嫌種地掙不著大錢時回鄉包地,重新開始了種地生涯。

他創辦了河北省首家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在2015年11月初揭曉的第二屆“全國十佳農民”評選中,他名列其中,成為河北省首位獲此殊榮的農民。

他,就是河北省趙縣南柏舍鎮徐家寨村村民李素敏。

種田要講科學

在徐家寨村的麥田里,李素敏通過平板電腦將農情信息傳輸到農業部統計中心。而后,他便靜靜地蹲在地頭,等待著農業部專家反饋來的數據分析和科學指導。“一般情況下,每十天就要進行一次這樣的操作,土地的濕度、溫度等數據實時掌握,再進行相應的管理,真的做到了科學種田。”李素敏說。

年近五旬的李素敏2005年從同村農民手中流轉土地,逐步擴大土地承包規模,到2014年底,土地流轉面積達到了285畝。285畝地中,有80畝顯得與眾不同。

這80畝地里遍布長10厘米、寬4厘米的白色塑料牌,每個牌子上都用數字標記著。一個個標牌將80畝土地分割成小塊,幾乎每個小地塊都“有名有姓”。

用李素敏的話說,這80畝地里“試驗套著試驗”。

這里,是國家玉米產業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已有上千個玉米品種、十幾個小麥品種在此進行選育種試驗。如今,不僅有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在此進行新品種試驗示范,還有一家美國公司的專家在此進行玉米育種試驗。

李素敏躋身“全國十佳農民”之列,不僅與規模經營有關,也與這80畝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田密不可分。從普通種植到為公司擴繁、為專家進行繁育、幫助專家進行選育,李素敏一步步走在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前沿。

“農諺說‘種地不上肥,等于瞎胡混’,可沒有好的品種、沒有先進的技術、沒有科學的管理,上再多的肥也不行。”重啟種地生涯之初,除了種的地多了之外,李素敏“牽牛耕地、扛桶打藥”,跟一般農戶沒太大區別。在種子、化肥、農田基本建設等方面,他舍得投入,但效果卻并不如意。

2005年前后,正當李素敏因生產經營虧損而寢食難安時,趙縣農業局邀請中國農科院專家來縣里培訓講課,傳授小麥、玉米的高產栽培技術。李素敏遠遠地擠在人堆兒里聽課,結果越聽越上癮。“說起來也算種了好多年地,可沒想到這里頭還有這么多門道,好多問題是以前從沒聽說過的。”

與一般村民坐等農技人員上門推廣不同,從聽了這一回課開始,李素敏拿出當年跑業務的勁頭,開始積極主動地聯系縣里、省里甚至“國字號”的專家。

“他特別尊重科技人員,尊重科學,樂于應用新技術。”河北省農科院玉米育種首席專家張文英研究員說,李素敏每次遇到難題,都會第一時間打來電話請教。

“他為人低調,特別踏實,不喜歡胡吹。搞農技,要的就是這種踏實人。”在張文英看來,論經營規模,與省內外動輒占地一兩千畝的大農場相比,李素敏還遠遠比不上,但論合作態度,卻是最能認認真真、實實在在與專家溝通合作的一個。

2009年11月,一場罕見的大雪造成華北部分地區冬小麥大面積凍害。第二年麥收時,在李素敏的家鄉趙縣,大多數地塊的畝產只有300多公斤,“畝產過400公斤就是極好的了。”而李素敏承包的200多畝小麥,畝產均在550公斤以上,創造了2010年石家莊一帶小麥栽培管理技術的奇跡。“說來說去,靠的是科學。”

“以前三分種七分管,現在七分種三分管。”在李素敏的展示田里,不僅有選育種試驗,還包括種植方式改革的試驗。“不僅有小麥等行距種植方式,還有小麥立體勻播種植。”李素敏解釋說,以現在的試驗結果看,這些先進的播種方式,不僅苗壯、不容易倒伏,而且畝穗數多,產量高。

科學種田的實踐,顛覆了李素敏作為一個農家子弟多年積累下的很多觀念。

種糧大戶變身農場主

農民出身的李素敏,熱愛農業,勤奮好學,一心想在農業上干出一番事業來。隨著近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不斷出臺和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適應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和商品化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業發展趨勢。認清形勢后李素敏大膽實踐,2013年2月28日李素敏在趙縣工商局登記注冊,成立了李素敏糧食種植農場,這是河北省首家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

李素敏說,辦起了家庭農場,就要考慮如何抓住國家支農惠農鼓勵發展糧食生產的好機遇,大幅提高農場經濟效益。“我聯系了省市農科院所和科研機構,先后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河北省農作物研究所、趙縣農科所及趙縣農牧局等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李素敏說,依托這些單位的技術人才優勢,積極爭取農業項目,進行小麥、玉米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建立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田80畝,僅2014年展示小麥、玉米新品種18個,加快了新品種的更新換代。

同時,李素敏還通過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學習了示范配方施肥、播后鎮壓、種植形式改革、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一大批農業實用新技術。通過實施小麥良種繁育及玉米現代產業技術革新,實現畝增收230元;購置、完善了病蟲害統防統治設備,擴大了病蟲害統防統治規模,統防統治面積達到3000畝;通過推廣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種植形式改革等技術,實現畝節支增收120元,累計實現畝節支增收350元,全年農場實現總收入16.2萬元。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通過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的繁育和新技術的應用,小麥平均畝產量達到600公斤,實現每畝經濟效益多增收120元。每年為國家提供安全優質小麥17萬公斤,優質玉米18萬公斤, 為趙縣農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樹立了新農民形象,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靠著幾年的不懈努力,李素敏從一個種糧大戶變身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農場主。趙縣李素敏糧食種植農場,被中國農業科學院命名為“新品種實驗示范基地”、河北省農科院定為“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石家莊綜合試驗站示范基地”,同時承擔了趙縣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核心示范方及石家莊市微噴水肥一體化項目建設任務,是全縣糧食生產樹立了優質、高產、高效、節水的示范典型。

農民專家助農致富

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在當地農民眼里,李素敏就是個響當當的農民專家。而李素敏也從未忘記家鄉的鄉親父老,在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李素敏的腳步從未停歇。

2012年5月,李素敏主動聯系本村農民220戶,聯手創辦了“趙縣素敏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108萬元,吸收耕地規模2360畝。合作社成立后,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通過引進、繁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建立高產示范田等措施,取得了2014、2015年糧食連續豐產豐收,起到了典型示范、輻射、帶動作用,被農業部評定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在依靠農業科技致富的同時,李素敏還積極為家鄉父老辦好事。他無償為農民提供病蟲害防治機械300余臺次、解決當地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多個難題、積極爭取統防統治藥品7200畝、推廣新技術3000畝、幫扶困難群眾20余人次、筑路捐款3000余元,被群眾稱為農民貼心人、致富帶頭人。

“種地是我這輩子喜歡干也愿意干的事,也是這輩子的事業,我會繼續努力種好地。我相信,靠著先進的科學技術,我的試驗田里一定能長出更多、更好的小麥、玉米等新品種,讓更多的農民收獲更多的糧食,掙更多的錢。最讓我覺得欣慰的就是,看到不斷豐產豐收的莊稼和農戶臉上洋溢的笑容。”李素敏說。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