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清楚地記得,首次見到《農村工作通訊》是1993年秋天。30歲的我被群眾推選為村民小組會計,在接過一厚沓財務賬本的同時,也讀到了組里訂閱的報紙雜志。在一大堆黨報黨刊里,我發(fā)現(xiàn)了《農村工作通訊》。
說實話,偏遠鄉(xiāng)村的農民,并沒有讀書看報的習慣。但雜志封面六個大字似曾相識的筆跡,一下子吸引了我。打開封頁,當我知道這是毛主席的親筆題字時,立即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愿望,扔下手頭事務,認真仔細地通讀了一遍。當時的第一印象是:《農村工作通訊》辦到了鄉(xiāng)村干部的心坎上。不僅為一線村官們提供了詳實的三農政策和方針以及最新農村工作經驗介紹,還開辟了活躍鄉(xiāng)村干部文化娛樂生活的“熱土”副刊。這對多年間喜歡讀讀寫寫的我來說,真是個莫大的福祉。
此后,每月一期的《農村工作通訊》成為我的閱讀首選,我還把雜志推薦給身邊的鄉(xiāng)村干部,結合刊載的新政策及經驗案例,指導村組各項工作。在活學活用的同時,自己忙完公務后,也開始為雜志寫稿投稿。
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在投了10多篇稿件杳無音訊后的次年春末,我的散文詩《草種》發(fā)表在1994年《農村工作通訊》第5期“熱土”副刊上。雖然只是個300字巴掌大的“豆腐塊”,但對一個因為自幼殘疾,僅讀了小學的農民來說是多么不易啊!當我看到自己手寫的歪歪扭扭的鋼筆字變成了整齊有序的鉛字,那一刻,禁不住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家鄉(xiāng)蝸居在黃土高原的溝壑,一條細廋的后河穿村而過,村人的出行、與外界聯(lián)系都靠上輩人在后河上搭建的一座木頭小橋。土地承包到戶以后,雖說村里的個別能人率先致富,涌現(xiàn)出不少“萬元戶”、“專業(yè)戶”,但村組集體經濟卻陷入入不敷出的艱難境地,幾任村干部拿不出資金維修小橋,年久失修的木橋搖搖欲墜,接連發(fā)生數(shù)起人畜落水摔傷事故,重建新橋成為村干部的頭等大事。正在這時,我從《農村工作通訊》上讀到了南方某村通過發(fā)動萬元戶集資建起新橋的案例,當即推薦給組長和村長。大家研究后都覺得切實可行,村委會及時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公布了集資修橋方案,得到群眾的熱烈響應,幾個萬元戶聯(lián)合出資二萬元,村民無償出勞出力,僅用一月時間就拆了老橋,建起了一座結實的混凝土大橋,通車那天請來縣長剪彩,為大橋起了個響亮的名字:“連心橋!”
作為村組干部,我自始至終參與了整個建橋全程,這一事件對我觸動很大,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在按捺不住的沖動下,我立即提筆將本村修建新橋的經過,寫成了一篇2000字的小說,投寄給《農村工作通訊》,一月后就發(fā)表在1994年第10期“熱土”副刊。一個農民作者的稚嫩習作,占據(jù)了三農大刊的整整一個版頁。不僅獲得了60元稿酬,還得到了縣鄉(xiāng)領導的表揚,被縣委宣傳部評為“優(yōu)秀通訊員”。
從這以后,我與《農村工作通訊》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征訂黨報黨刊,《農村工作通訊》必為首選,在長達20多年持續(xù)不斷的讀刊用刊中,不僅用雜志向群眾宣傳黨的最新農村工作政策,用新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同時用刊登的全國各地的三農工作經驗和案例,結合本地實情,來指導村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愛戴。兩年后,我被群眾選舉為村民組長,帶領父老鄉(xiāng)親,修橋鋪路、引水通電、栽果樹、建大棚、開展科學種植養(yǎng)殖,各項工作干得轟轟烈烈,讓全組500村民在幾年后相繼脫貧致富,過上了小康日子。20多年間我先后擔任過村團支部書記、村委會會計、村民組長、村黨小組組長,如今仍在村民組長的崗位上發(fā)揮著余熱。由于基層工作成績突出,先后被評為“全國自強模范”、“寶雞市十大杰出青年”、“岐山縣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并當選為寶雞市殘聯(lián)主席團委員,岐山縣殘聯(lián)副主席。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如今的我已步入人生的天命之年,回首一個農民兒子走過的成長之路和大半生農村一線工作的風雨歷程,最值得感謝的當屬與《農村工作通訊》雜志的相伴相隨。22年的不離不棄,22年的一路同行,可以自豪地說:一個西北偏遠鄉(xiāng)村的殘疾人能有今天,是《農村工作通訊》為我的工作和事業(yè)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二十二年未了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作者系陜西省岐山縣鳳鳴鎮(zhèn)鞏寺村村民組長)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