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超市里人頭攢動,光是賣糖果的柜臺前就排起了長隊,品種繁多花樣翻新的糖果晃人眼,想好買一兩斤的,結果總比預想要買的多。喜滋滋拿回家放進糖盒,一看去年買的還在,許是人的嘴吃刁了。于是,就特別懷念起家鄉手工制作的紅薯糖果來。要是能手工制作一些品嘗,想必會一掃而光的。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在老家安徽宿縣一個叫蒼山的小山村里,就流傳制作這種既不用花錢又特別好吃的手工紅薯糖果。那時,村里人生活普遍都不富裕,能吃得起商店里水果糖的人家幾乎沒有,每逢過年,家里的大人們為了能讓孩子吃上糖果,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在年關到來之前,自己親手制作紅薯糖果。
制作紅薯糖果的工藝比較復雜,原料是紅薯、大麥芽等。那時村里的小麥、大米很缺,唯獨不缺紅薯,每年冬天,家家戶戶都貯存下一窖(至少有兩三千斤)上等的紅薯,除留作過冬外,剩余的一部分加工成粉條,另一部分就用來過年制紅薯糖。
手工制糖小孩子是插不上手的。只見大人們先忙著從薯窖里選出一架子車上等紅薯,洗凈、去皮放入家里那個平常用不著的足能盛下一擔水的大鐵鍋里,加上水,蓋上鍋蓋,為防止漏氣,在鍋蓋周圍用毛巾裹嚴,接著女人們拉著風箱用大火熬煮。等一垛棉柴快要燒完,紅薯煮熟,趁熱將它搗成泥,摻入大麥芽,然后迅速將它們裝入紗布袋,由家中的男勞力,兩手用勁擠壓出汁水入缸。干這種活光有蠻力不行,還要有耐力技巧,并能承受燙的煎熬,即使手上燙出了泡也要堅持做下去。
隨著缸里的汁水越聚越多,這時男人們似乎該喘口氣了。女人們便小心翼翼地將缸里的汁水舀進鐵鍋里,然后文火煮熬,隨著鍋里的溫度慢慢升高,鍋里的糖開始上漿。接著進入做糖最后一道工序——疊糠。這項工作技術性最強也最關鍵,不是任誰想疊就能疊成的。記得那時我們全村百十來口人,只有新奶一人能擔此重任。新奶四十來歲,她丈夫是村里識文斷字的張二爺。新奶人長得富態,但心靈手巧,古道熱腸。剪紙繡花針錢廚藝樣樣行,別管是誰有求必應,她家院里一天到晚人流不斷,十里八村遠近聞名。
新奶一來,用她那雙巧手,將早已備下疊糖用的炒熟的花生、芝麻、小米、米花、黃豆、面粉等摻入糖內,搟面樣地搟薄,趁熱麻利地疊好,切成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條、塊、三角、菱形、面卷等,不一會,面板上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花生糖、芝麻糖、米花糖、酥糖、面糖等又香又甜的紅薯糖來。雖說這時候糖還沒吃到嘴,但滿院子早已彌漫著誘人的紅薯糖的味道。做完糖后,新奶總要喚家里孩子們快快爆一鍋玉米花來,選那些爆不開的啞玉米在糖鍋里滾,不一會黃燦燦大如乒乓球狀糖猴就做成了,看著好玩,吃起來一咬嘎嘣脆,一不小心能把晃動的門牙粘掉,在紅薯糖里是孩子們的首選。
制作了一天的糖,最多吃一個過年。新奶為了能讓孩子們一年四季有糖吃,將疊剩下的糖趁熱舀進盆里,制成一個個圓圓的糖瓜,這種糖瓜涼后像銅鑼,把這“銅鑼”埋進面缸里,一年,甚至幾年拿出來吃味道如初。不過,那時孩子們輕易吃不到這種糖,聽大人們說這種糖是專門治孩子咳嗽的,孩子們不咳別想吃。吃時也必須用榔頭才能敲下一塊。記得我小時一咳嗽奶奶就給我吃這種糖,有時沒病,我也佯裝咳兩聲,于是我便可以喜滋滋地得到一塊糖了。
糖做好了,每家的盆里、籃里多少都盛著,孩子們饞得直流出口水。但這時開吃早了些,沒到過年,誰都不能提前動,連孩子也知道這規矩。
等到過年,孩子們不光穿上了新衣,而且還有紅薯糖裝滿口袋,別說吃,手里摸著都好高興喲!孩子們高興地喊著、叫著,大人們在后面跟著,望著孩子們那快樂勁,眼里、心里不由得樂開了花……
(作者單位:青海省農經總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