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科學謀劃“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系列談(一)
[編者的話] “十三五”的農業農村發展,怎么辦?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定了策、出了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強烈的短板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切實拉長農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出:“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圍繞“一個目標”,就是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堅持“一條主線”,就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突出“一個中心”,就是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努力實現“六個全面提升”,即全面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水平、農業技術裝備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這些將成為我們各級農業部門今后一個時期抓好農業農村工作重要指引。從本期(2016年第2期)起,本刊陸續推出“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科學謀劃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系列談,請予以關注。
(一)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論全面提升我國糧食供給保障水平
(二)突破人多地少的制約——論全面提升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水平
(三)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論全面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
(四)為農民增收注入新動力——論全面提升農業經營效益水平
(五)保證老百姓吃得放心——論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六)不但減污,而且添色——論全面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論全面提升我國糧食供給保障水平
本刊評論員
“十二五”時期,我國糧食連續增產,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出了重大貢獻。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同時明確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為未來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我國糧食供給的短板在哪里?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對我國糧食的供需結構進行分析。“十二五”時期,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2011年末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率突破50%,2012年達到52.6%,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進一步提高到54.77%,2011-2014年城鎮人口每年增加近2000萬人,帶來了糧油食品消費需求的大增長和消費結構的大升級,使糧食供需結構出現轉折性變化。人們對普通米、面的需求穩中趨降,對粳米和專用面粉的需求增長,同時吃的肉、蛋、奶、油脂和食糖越來越多。這一變化使以食用消費為主的稻谷和小麥的供求較為寬松,使以飼料和工業淀粉糖消費為主的玉米需求大幅增長,令我國由玉米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使以榨油消費為主的大豆出現巨大的供求缺口,大豆進口量逐年快速增加。據國家海關總署今年1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我國谷物及谷物粉進口量達到3270.4萬噸,比2014年同期增長67.6%;大豆進口量達到8169.2萬噸,比2014年同期增長14.4%,兩項數據均創出歷史新高。如將各項進口數據換算成我國糧食統計口徑,2015年全年糧食進口量接近1.2億噸,與國內糧食總產量比值超過19%。
據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預測,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將有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這意味著“十三五”時期我國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仍將面臨很大壓力,目前表現出來的糧食供需結構性矛盾有可能進一步凸顯。要化解這些矛盾,必須加快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提高耕地、技術要素使用效率。從供給側分析,我國糧食供給的最大挑戰是耕地資源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在守住耕地數量紅線的同時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穩固提升糧食產能。一是配合國土資源等部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完成大中城市周邊、交通沿線優質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二是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口糧田,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集中力量攻克一些技術瓶頸,組裝一批區域化、標準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打造一批高產高效示范典型。三是探索在北方地下水漏斗區、南方重金屬污染區開展耕地休耕制度試點,在玉米非優勢產區進行輪作試點,實現種地與養地相結合。
要提高水資源、農業投入品等要素使用效率。要實現糧食供給的可持續必須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將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緩下來,將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降下來,為未來糧食綠色增產創造條件、留下空間。要繼續落實“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建設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試點,大力推廣高效緩釋肥、有機肥、低毒低殘高效農藥和綠色防控;啟動農作物秸稈及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整縣推進試點,開展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綜合示范。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糧食生產由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
要利用好國際市場資源。在現有條件下,我國依靠國內的耕地資源解決油脂缺口問題是不現實的。如果要用出油率較低的國產大豆替代2015年8169.2萬噸的大豆進口量,所需要的耕地將超過我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量,所以我國新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才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20字方針。我國進口大豆主要來自ABCD四大糧商,國際糧商在國內市場的快速擴張,給國家糧食市場宏觀調控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挑戰,所以我們必須深入推進農業對外合作,打造屬于自己的跨國涉農企業集團,全面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