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黨的十八大啟動新一輪改革;2020年,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期間,2016年是中間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年,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在未來的五年中,進行供給側改革,將成為深化改革的主題詞、發展的新動力。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農業,也應在整個改革和發展的大目標引領下,積極改革供給,著力創造需求,為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做出新貢獻。
中國的國民經濟,體量巨大。在運行的新常態下,預期“十三五”的前兩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不大可能超于8%,也不大可能低到6%以下。即使低至6%的平衡就業底線,就其年度增量來說,仍然相當于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不容置疑,這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另一方面,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有所改變,傳統的“三駕馬車”拉動市場的環境失效;具有市場運行晴雨表功能的CPI指數創下6年來的新低,通貨緊縮的苗頭凸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新的增長點還沒形成明顯優勢;工業裝備亟需升級改造,削減傳統過剩產品產能進展緩慢;人口紅利衰減,供產銷各環節的利潤空間普遍收窄。綜上情況說明,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增大,對供給側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糧食總產量“十二連增”,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的喜人形勢下,也受到宏觀經濟運行不利因素的影響,顯現出了一些過去不曾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在:土地、資金、人力三大生產要素的使用成本大幅上升,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農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仍然是傳統的“大路貨”一統天下,市場青睞的名、優、特、新產品占比很低;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靠投入求增產的路子越走越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穩定;耕地質量下降,化肥、農藥減量施用難度大,牧副漁各業生產廢棄物還不能完全做到無害化處理,農業的面源污染沒能得到有效控制。雖然這些是前進中的問題,但是,如果不能引起重視,任其發展下去,那么,農業就不可能走上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軌道,再過若干年,也可能拖整個國民經濟的后腿。
大量事實說明,不論是整體的國民經濟,還是具體的農業產業,都走到了動力換檔階段和發展方式轉變階段。解決現存問題,出路就在于深化供給側改革,以改革獲得發展的動力。現在的關鍵是統一思想,改變對“市場疲軟、需求不足”的認識,放開眼界,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找原因,特別是不可低估供給側的問題。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人到日本去買馬桶蓋,到德國去買廚房刀具,到美國、法國去買化妝品,到意大利去買名牌服裝,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去買奶粉,從表面上看是需求問題,而根源是供給問題,是中國的產品沒有隨著需求的轉變及時調整供給。消費者去國外買奶粉,是質疑中國的奶粉質量,出國買服裝和化妝品,是中國外貿稅收出了問題,即使從日本背回的馬桶蓋為中國造,那也說明我們的供給政策出了問題。
從現實情況分析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會得出進行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的結論。如果從經濟理論上分析,會讓我們認識到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重大意義。在經濟運行的供給與需求兩端,供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供給能夠創造需求,需求對供給有反作用。在上古時代,人們在對野豬、野雞等畜禽的馴化過程中,發現其食物功能,才有需求的愿望。這種愿望反過來又加速了人們對動物的馴化和改良,于是,才建立起了畜牧業的雛形。現代的航空、航海及陸路交通,先是有了設施設備,才有市場消費;因為有了手機,才使當年十分先進的電報技術退出了歷史舞臺。人們對農產品的改善性需求,也是在生產不斷發展、產品的供給性能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形成的,并且不斷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
從“十一五”以來,我們解決市場疲軟問題的一個常用方法是啟動市場、刺激消費,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效果并不持續。為什么?因為我們忽視了貨幣供給——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傾向的變化。由于傳統的模式化、排浪式消費已經終結,個性化、多樣性消費已成主流,在不改變供給指向的情況下,單一的啟動消費就很難達到理論設計標準。從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研究經濟運行,特別重視供給側改革,是中央領導集體對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新發現、新認識、新戰略。
對傳統農業進行供給側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已經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宏觀條件。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農產品市場豐富,是改革的物質條件;進行農村經營體制創新,支持發展農村各具特色的合作經濟組織,是改革的體制條件;全黨重視農業,各行各業支持農業,是改革的組織保障。
改革農業的供給側,應從外部發展環境的再造和內部生產方式的改革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對農業發展的政策供給;另一方面應十分重視農產品的更新換代、質量的提高和性能的優化,大力推廣新技術、新農藝、新材料,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進程。只要各級領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一系列全會精神,切實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地改,堅持不懈地改,可以斷言,在“十三五”期間,一定能夠使農業的素質有一個大幅度提高,產業的基礎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