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余家參展企業,10萬采購商和專業觀眾數量,40萬參展公眾,699億元現場貿易額。一組靚麗的數據,為在云南昆明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11月5-8日,在春城昆明,一場隆重而又別開生面的農交會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點、各路媒體的焦點、全國乃至全球優質農產品爭相亮相的據點。由農業部和云南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供給改革、產業融合、綠色共享、創新發展”為主題,以現代農業成就展示、農業交流合作、農業貿易洽談為主要內容,為世人呈現了一場國內國外商品匯聚、線上線下交易活躍、場內場外信息交融的農產品交易盛會。
品牌化在這里彰顯
走進本屆的農交會會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名企名品集中亮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千余家,“三品一標”產品近萬個。通過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的塑造,今天的農產品也能走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營銷路線,不再是地攤貨、大路貨、便宜貨。
品牌化,不僅是農業企業的追求,也被農業主管部門記掛在心坎上。推進農業品牌化,響鼓還需重錘。本屆農交會首次精心設計了大型品牌推介活動——省部長聯合推介品牌農產品活動。
11月4日晚,來自農業部、各省(區、市)主管農業的20位省部長首次集中亮相“省部長推介品牌農產品專場”,共同講述中國農業品牌故事,聯合為我國品牌農產品代言。黑龍江省副省長呂維峰推介了寒地黑土天藍水綠中國好稻米,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李銳深情講述了六盤山“小土豆”變身“金豆豆”、帶領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山東省副省長趙潤田道出了“中國第一個蘋果”的來源,四川省副省長楊興平描繪了“蜀宣花牛”的牛精華牛魅力……每個品牌講述的是當地農產品的歷史和獨特氣質,傳頌的則是中國傳載數千年的農耕文化。
本屆農交會把品牌推介、產銷銜接、幫農民推介農產品作為重中之重。此次專場活動以推介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由《糧安天下》《薯一薯二》《魚躍龍門》《茶香四海》《E網情深》等九個推介內容組成,推介產品涉及大米、馬鈴薯、茶葉、水果等我國傳統優勢農產品,涵蓋了種植、畜牧、水產、“互聯網+”、精準扶貧等重點領域和當前工作重點。遠道而來的波蘭和斯洛文尼亞的農業部長也帶來了本地品牌農產品進行現場推介和互動。
省部長們吆喝的效果立竿見影。30余家采購商團隊在現場訂購推介的品牌農產品,共訂購馬鈴薯和果品975.8萬噸、茶葉547.9噸。此次活動真正起到了品牌助力信心、品牌助推產業的積極作用,也讓廣大農民分享了農業品牌建設的成果。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活動現場表示,本次省部長推介活動別開生面,情真意切,開風氣之先。主管農業的負責同志、農業部門就是要為農民的智慧和勤勞結出的豐碩的成果鼓與呼,讓中國的優質農產品來提升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讓中國農民的優質農產品來豐富世界人的餐桌。
品牌就是信譽,就是信用,就是信任。發展現代農業,一定要創造一批又一批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創造更多的品牌,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讓消費者買得更放心,讓農民賣得更開心。從昔日“縣長、市長進京推銷農產品”到如今“省部長聯合推介品牌農產品”,改變的不只是農產品的營銷方法,更是我們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和理念。此次農交會進一步凝聚了發展農業品牌化的共識,并把對農業品牌化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國際化在這里凸顯
在本屆農交會上,國際化是一抹絢麗的亮色。展出面積、參展國家、國際采購商數量均創歷史之最。波蘭、斯洛文尼亞、巴西、德國、法國、馬來西亞、匈牙利等國均以國家展團參展。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部長會議暨國際農業經貿合作論壇作為首場論壇活動,斯洛文尼亞、波蘭、保加利亞、德國、匈牙利等16個國家的農業部長、副部長出席,盛況空前,進一步提升了盛會的國際影響力。
11月5日一大早,國際展館內的一些展臺還沒布置完畢,大批觀眾就迫不及待地涌進來。
在斯諾文尼亞展臺,這個來自中歐南部小國帶來的水果、奶制品和葡萄酒吸引了一大波專業觀眾的目光。參展方不失時機地打開幾瓶葡萄酒,邀請大家品嘗。來自科特迪瓦的黑人大嬸兒熱情地招呼記者參觀她們帶來的產品。大嬸兒耐心地通過翻譯給記者介紹用可可豆制成的系列產品。她告訴記者,這是她們第一次來中國參加農交會,感覺效果出乎意料,以后要年年來參加農交會,幫助科特迪瓦農產品在中國打開市場。
此次參展的德國展團不僅帶來了他們高品質的農產品,還展示了中德青年農業實用人才能力建設項目。德國農業協會首席代表張莉告訴記者,這是根據兩國總理在柏林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推出的一項合作項目。2015年3月,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與德國食品和農業部部長施密特共同簽署了《關于開展中德青年農業實用人才能力建設項目的意向書》,標志著這一農業人才培訓項目正式啟動。第一期中方學員已經完成了在德國農業高科技公司的學習。培訓項目提升了青年農業人才的管理水平和國際化視野,同時也促進和加強了中德兩國在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如果說展館內的國際交流彰顯的是活力四射的商業魅力,那么展館外的國際論壇蘊含著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韓長賦部長在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部長會議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合作是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要把創新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發動機”。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多雙邊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共享農業創新成果,共同助力全球農業科技發展。要把綠色作為農業發展的“導向器”。未來,將在水資源科學管理、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要把投資合作作為農業發展的“助推器”。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相互投資是促進各國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與中東歐已累計簽署了42份合作協議,涉及金額超過3億美元。未來,還要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對方農業發展。要把貿易合作作為農業發展的“倍增器”。近年來,中方已推動與中東歐國家簽署10余個動物及動物源性產品輸華檢疫議定書,這些協議有利于擴大雙邊貿易合作,雙邊農產品貿易額已從2005年的4.5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億美元。
面向未來,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部長會議暨國際農業經貿合作論壇等一系列高峰論壇和會議圍繞國際農業合作開展了高層次的對話、交流、合作,充分展現了“一帶一路”戰略為世界各國農業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和巨大的發展機遇。
專業化在這里提升
專業化是品牌展會的成功之道,也是本屆農交會重要的特色。本屆農交會專業展區達到11個。為了營造更好的貿易洽談環境,農交會首次實行了貿易洽談和銷售分區,并在銷售區按照品類布局。農交會組委會在會前加大了采購商和專業觀眾的邀請力度,參會的農產品貿易商、加工企業、電商、連鎖超市、后勤集團采購單位以及境外農產品貿易商等專業觀眾超過10萬人。
扶貧展區是本屆農交會為順應國家脫貧攻堅戰略而新增設的一個專業展區,著重宣傳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各地農業產業扶貧成就。展區共邀請農業部定點扶貧的恩施州和湘西州、大興安嶺南麓片區、贛南原中央蘇區、貴州畢節、四川藏區、安徽金寨、河北阜平、寧夏固原等貧困地區的64個縣、146家企業、29個農民合作社、410個品牌農產品參展,吸引觀眾超過2萬人次,共有837家采購商到場洽談,現場銷售額128.78萬元,現場貿易額達到3.18億元。
“烏蒙山寶·畢節珍好”“紅紅火火的火龍果”“用礦泉水種出來的蔬菜”“荔波的‘柚’惑”“紅色貴州·辣椒似火”……這些都是來自貴州大山深處的農產品。帶隊參加農交會的省農委總農藝師向青云深有感觸地說:“農交會扶貧展,展示了我們貴州產業扶貧工作成果,提高了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幫助我們把優質的農產品品牌打了出來,很多媒體和商家紛紛與我們交流,對我們的產品非常感興趣的采購商都忙著和我們的企業、合作社溝通、對接。這次參展,給我們的產業樹立了信心,給我們下一步通過產業扶貧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樹立了信心”。
扶貧展區安排了13場產品品牌推介活動,共有42個縣、67家企業、14家合作社、120個品牌農產品登場展示,5000多名客商及品鑒觀眾參加推介互動。各場推介活動精彩紛呈,氣氛十分熱烈,給客商和現場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每次推介的產品都被一搶而光,推介企業和合作社只恨帶來的產品數量太少。
來自農業部定點扶貧地區湖南湘西州龍山縣的李欣收獲滿滿。她在農交會期間簽訂了1800萬元的野生葛銷售合同,還與有關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意向。推介活動結束后,李欣激動地說:“真沒有想到參加首次扶貧展會有這么大的收獲。產品好銷了,我帶動貧困戶的底氣就更足了。”
專業化,不僅體現在展區設計安排,也體現在各種分論壇主題的精心設計。農業信息化高峰論壇以“互聯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引領專家學者暢談“互聯網+”信息進村入戶、“互聯網+”智慧農業、“互聯網+”創新服務;第五屆風險與農業發展研討會深入研討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風險管理;第二屆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推介會發布了全國發展情況通報,組織了專家論壇、生產經營主體發言和現場產品展示及品鑒。這些專業化、高水平的論壇已經成為農交會打造出的一張張閃亮的名片,提升了農交會的層次,豐富了農交會的成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