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戶、497人的具體家庭情況,從致貧原因到因戶施策,從產業扶貧到教育扶貧,211頁的《幫扶黃橋居委會扶貧攻堅紀實》詳細記錄了汪緋一年多來扶貧工作的主要內容……今年52歲的重慶市黔江區人社局紀檢組組長汪緋,2015年7月正式到黃溪鎮黃橋社區擔任第一書記,負責扶貧工作。
一年多的時間里,汪緋帶領黃橋村民們修路建水池,發展產業脫貧致富,與黃橋村的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對于黃橋村的村民們來講,汪書記是他們的福星、智多星,村民家里無論大事小事都喜歡跟汪書記商量,期間發生了許多暖心、有趣的故事。村民開玩笑說,汪書記的“扶貧緋聞”多得很!
第一書記不是“明星”是“福星”
“你好,我是汪緋。三點水的汪,緋聞的緋。”2015年7月15日,汪緋扛著打包行李來到離黔江67公里的黃橋社區,走進了社區居委會的大門。
“啥子王菲?不是個明星嗎?怎么是個男的?”講到汪緋剛來報到的時候,黃橋社區居委會書記羅清笑著說:“那天應該是中午,我們社區委的負責人正在開會,汪書記就‘闖’了進來,這下好了,看到我們正在開會,他也參加了會議,及時了解了村里的情況。”
會議一結束,汪緋就迫不及待地拉著羅清,開始了走訪貧困戶的摸底調查工作。“白天走訪貧困戶,摸清他們的現狀和需求,和扶貧工作隊一起統計社區的基礎設施狀況,晚上再把走訪到的情況錄入到扶貧筆記里。這樣便于以后開展工作。”汪緋說。剛來那會兒,汪緋就提著被褥借住進了羅清家里。“本來說好是借住的,沒想到,這一住就是一年多。”
差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黃橋社區126戶貧困戶被汪緋走了個遍,并寫下了12萬字的《扶貧紀實》。對于社區來了個第一書記,居民們“炸開了鍋”:“聽說了嗎,村里來了個書記,名字叫汪緋,可不是那個明星王菲哦!”
汪緋剛來那會兒,社區只有一條通暢路、13座蓄水池,居民出行不便,人畜飲水也困難。不僅如此,社區種植養殖業均為粗放式發展,缺乏特色產業,導致勞動力流失嚴重。“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的比較多見,這些都是黃橋社區的貧困原因。”汪緋說。為此,汪緋在摸查完貧困情況后,提議召開扶貧動員會議,“先把社區的基礎設施搞上來,同時想法子發展特色產業。”
2015年8月,黃橋社區新的通暢路動工。開工當天一大早,汪緋就帶著扶貧工作隊出現在工地上。核對施工圖紙、叮囑施工工人、查看周圍施工環境……做完一系列準備工作后,汪緋像普通工人一樣,推著手推車幫忙搬運碎石。“社區里的每一個基礎設施項目他都會親自參與。到相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參與整個項目的籌劃,只要有空,他還會到工地干活。”羅清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黃橋社區硬化道路5.1公里,新建公路9公里,改擴建公路7.5公里,安裝供水管道5.7萬米,新建蓄水池32口,社區居民出行和飲水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就在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汪緋也在積極尋找適合黃橋社區的特色產業。除了傳統的玉米、水稻,兒菜是黃橋社區種植最多的作物之一。2015年全社區共種植兒菜150畝,按畝產2000斤計算,每年收獲兒菜3萬余斤。但由于缺乏銷路、交通不便等原因,每年都有60%以上的兒菜滯銷。
“如果將滯銷兒菜變廢為寶,居民的收入就會大大增加。”想到這里,汪緋聯系上了老朋友李清華。李清華經營的嘗必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主營土家鹽菜食品,需要大量兒菜、辣椒作為原材料。汪緋向李清華提議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與黃橋社區簽訂收購協議。每到收獲季,嘗必樂便以保底價1.6元/斤、1元/斤收購兒菜及辣椒。這份協議,使兒菜不愁銷路,也吸引了更多的農戶開始種植兒菜。目前,黃橋社區共有兒菜200畝,新種辣椒50畝。
從此,黃橋社區的居民們再次“炸開了鍋”:“還別說,這個汪書記還真不一般,雖然不是啥子大明星,倒還算是我們社區的福星嘛。”“不光是福星,還是咱們的智多星呢……”
扶貧的事不分大小
“為貧困戶家辦事不分大小,產業扶貧的大事要做好,貧困戶家里的小事也得辦好。”汪緋說。從來到黃橋摸底調查的第一天起,汪緋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黃橋的貧困戶脫貧,讓當地的農民過上好日子。
剛來到黃橋時,汪緋來到村民張云基家走訪。光看房子,確實修得不錯,怎么也想不到房子的主人已經躺在床上一年多不能下地。40多歲的張云基早些年到外地打工,在工地上摔傷了身體,傷病沒有看好,后來一直臥床休養。這場突如其來的災禍,使原本還算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除了報銷的醫療費用,不僅用光了原來的積蓄,還欠下了7萬多元的外債。張家的兩個孩子,一個在外打工,一個還在上學,屬于當地有名的貧困戶。汪緋了解了情況后,首先在精神上安慰、鼓勵張云基,并且自掏300元錢放在了張云基的床頭,進而聯系自己單位與相關部門進行幫扶。“你要好好養病,其他的不要擔心,我們就是專門來幫你解決困難的。”
握著慰問款,張云基一時感動得說不出話來:“謝謝,謝謝你……”在汪緋與幫扶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張云基去年爭取到了黔江區大病醫療補助,并且積極配合治療。去年年底的一次居民代表大會上,張云基竟然拄著拐杖來到了會場,并且跟汪緋風趣地打起了招呼:“汪書記,你開會也不喊我一聲。”看到這一切,汪緋心里很是高興。
“解決貧困戶家的大事小事,有時候還要做好思想觀念的引導工作。”汪緋說。
“你看病吃藥花了這么多錢,現在又欠了新債讓我還,怎么還不死!”社區居民黃臘英家屬于因病致貧,早些年因為治病花去了不少積蓄。黃臘英的兒子在還債無望的情況下這樣吼向自己的母親。這一幕恰好被今年年初前往黃家探望的汪緋看到了。對黃臘英兒子批評教育后,汪緋聯系了城里的一位中醫熟人給黃臘英看病。
接下來的時間里,汪緋自掏腰包給黃臘英抓藥治病。一開始,黃臘英這藥吃得心安理得,因為有人對她說:“汪書記是第一書記,就是來扶貧的,他到我們這里是帶著錢來的,你這病花的是政府的錢、國家的錢。”后來,在得知是汪緋自掏腰包給其抓藥,感動之余略帶愧疚:“汪書記,我對不起您,這藥我不能再吃了!”汪緋說:“這藥你就放心大膽吃吧,先把病治好了要緊。”如今,黃臘英的病情已見好轉。
脫貧希望在于激發內生動力
“對于確實不具備自力更生的貧困戶,我們要進行兜底。有時候,脫貧的希望還要放在下一代的身上。”汪緋說。
“兄弟,我給你帶來了新的被褥,把你的舊被子換換吧。”去年7月份,汪緋來到羅家走訪,聽到汪緋這句話,40多歲的羅育奇感動得流下眼淚。羅育奇屬于兜底戶,因殘疾無生活自理能力。16歲的兒子羅德興輟學后,除了放羊外,只能在家照顧父親。在了解了羅家的情況后,聯系到區殘聯為其爭取到了3000元錢的補貼,并通過自己關系積極為羅德興找到了工作。汪緋帶著羅德興買好臉盆、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請羅德興吃了頓火鍋后,親自送到了工人師傅手上,做起了學徒。“你要好好學,爭取學到一技之長,以后好好工作照顧你父親。”后來,汪緋每周都要跟工廠的師傅打電話詢問羅德興的情況,“孩子還小,貪玩是正常的,就怕他只顧著玩跑出來不學了。”去年十月份,汪緋再次到羅家走訪,看到羅德興推著父親跟自己打招呼,羅育奇當天的精神狀態很好,這還是他兩年來第一次下床。“你這孩子怎么跑回來了?”汪緋不放心地問羅德興,后來才得知工廠放假才回家來的。
據汪緋介紹,像羅育奇這樣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在黃橋占到40%。48歲的羅仲合家里有4口人,妻子張樹平患有腰椎病,大兒子初中畢業后在洗車場打工,月收入不足1000元,小兒子今年剛讀5年級,全家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羅仲合在外務工。“既要負擔小兒子學費,又要負擔妻子每年四五千元的醫藥費。”羅仲合說,大兒子和自己都在外打工,妻子和小兒子長期無人照顧。汪緋在了解到羅仲合家的困難后,聯系了區就業局,為羅仲和的大兒子提供了免費的就業培訓,并安排羅仲合就近到黔江區一家電腦維修中心就業,每月收入2000元。今年,羅家還新種了5畝兒菜,收入渠道一下多了起來。
“跟當地村民的感情基礎深了,有時候,他們啥子事情都會向你詢問。”汪緋笑著說。去年國慶期間,張樹平打電話給汪緋,開始支支吾吾,在汪緋的一再追問下,最終說:“汪書記,我想把環(避孕環)取了,你能不能幫忙解決一下。”聽到這里,汪緋當時愣了一下,后來弄清楚了具體情況后掛了電話。原來,張樹平出于健康考慮,想取下避孕環。為此,汪緋聯系到了區人民醫院與衛計委,為張樹平解決了600元的手術費用。最讓汪緋好氣又好笑的是,“后來,這個張樹平卻沒有到我們聯系到的指定醫院動手術,她去了別的醫院,我們只能按照規定給她解決了600元的手術費用。”“取環事件”后,當地農村婦女的身體健康狀況也納入了幫扶工作隊的一項考核任務。
“超人爺爺,你好!我想給你打電話,沒有手機,只能寫信給你。我和哥哥一定聽你的話,好好學習,不辜負你的期望,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爺爺……”這是小學一年級生張蕭寫給汪緋的信。張蕭的父親張乙和是精神病患者,母親已離家多年,張蕭和哥哥張露只能跟著60多歲的奶奶一起生活。除了發動“娘家單位”人社局的捐款幫扶外,汪緋每次來到張家,都要留下300元或500元錢,并告訴張家:“這是政府給你們家的慰問金。”其實,這是汪緋自掏腰包給的。
“張家是我們教育扶貧的重點對象。張露這孩子比較爭氣,全校高三30多個班,他能考到前三名。”汪緋告訴記者。
據統計,一年多來,汪緋為黃橋社區考上大學的24名貧困生每人爭取到3000元的幫扶資金,幫助5名畢業大學生實現了就業,發動黔江區人社局干部職工為貧困戶捐款15萬余元、衣物700余件,2015年底黃橋社區實現整體脫貧。2016年,汪緋積極發動黔江區人社局干部職工全力鞏固幫扶成果,組織產業補貼資金10多萬元,幫助貧困戶新發展生豬185頭、土雞656只、蠶桑150畝,使黃橋的產業走上了快速發展軌道。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