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麥癡”胡承霖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周學勤 汪洋 字號:【

“通過多年的試驗示范,我認為,當前在沿淮淮北地區實施小麥‘雙百工程’綠色增產模式,即每畝小麥增產100斤、減少100元的投入,有基礎,有條件,只要大家齊心協力,科學種植,一定能實現。”秋種前夕,在皖北農業大縣太和縣組織的一次培訓班上,88歲高齡的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退而不休的“麥癡”胡承霖,仍在為小麥操勞奔波。

倡議高產攻關,五年增產近80億斤

胡承霖1953年畢業于南京農學院農學專業,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1978年,胡承霖調入安徽農業大學,從此開始踏上了獻身“三農”的漫長歷程。

1998年到2003年,安徽糧食總產徘徊不前。到2005年,小麥單產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公斤。已從安徽農大教授崗位退休十年的胡承霖,再也坐不住了。2005年春節前,他連續十多天熬到深夜,給安徽省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時任副省長的趙樹叢寫了一封長信,信后附著一篇安徽小麥5年增產50億斤的高產攻關方案。核心內容是以“四大關鍵技術”徹底逆轉糧食生產的習慣性低效做法,真正實現“科學增糧”。

信件引起了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很快,糧食高產攻關計劃成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胡承霖被聘為專家組副組長。攻關活動啟動后,從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種量、播種行距等每一個細節,胡承霖都親自把關,確保關鍵技術落實到位。人們記不清多少次胡老頂風冒雪,深入田間地頭察看苗情;也數不清有多少次,他頭頂烈日,在熱浪涌動的麥田里指導生產。

渦陽是皖北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小麥生產大縣,常年小麥種植面積180萬畝,由于地處黃淮地區最南端,小麥生產的氣候條件相對較差,平均單產一直徘徊在700斤左右。胡承霖的第一個高產攻關示范點就選在這里,并設定了全縣畝產超1000斤的目標。他說:“小麥千斤縣在這個緯度上從來沒有過,在這里搞出一個千斤縣來,雖然困難很大,但極有示范推廣價值。”2010年,在如火如荼的高產攻關活動帶動下,該縣180萬畝農田實現了畝產千斤的目標。

據統計,僅高產攻關開展后一年,安徽全省小麥總產便達96.7億公斤,比上年凈增長15.9億公斤,增幅達19.7%,單產首次突破300公斤,單產、總產雙超歷史最高紀錄。第一輪小麥高產攻關活動,五年增產近40億公斤,農業部充分肯定了安徽高產攻關的成績,明確指出全國高產創建的發源地在安徽。

力推“雙百工程”,幫助種糧大戶走出困境

隨著安徽小麥種植的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皖北小麥主產區涌現出一大批種糧大戶。近年來,胡承霖把主要精力放在幫助種糧大戶搞好種植。“去年秋收玉米價格下跌幅度大,導致種糧大戶普遍虧損。今年夏收小麥又遭遇赤霉病危害,一些種糧大戶防病措施未跟上,再一次蒙受損失。”見到記者,胡承霖道出對種糧大戶的經營現狀的焦慮。

如何幫助種糧大戶走出困境?胡承霖結合當前的農業生產形勢,從自己四十年的生產和科研實踐中尋求答案。“我們本著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降成本增效益的原則,提出‘雙百工程’,對廣大農戶、特別是種糧大戶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胡承霖告訴記者。

“雙百工程”主要包括節本和增效兩個方面。如何做到小麥畝均節約成本100元,增產100斤,胡承霖分析說,一是適應地區氣候資源,抓住土壤適墑種麥,一播全苗。多年生產實踐表明,淮北地區9月底10月中上旬土壤墑情好,應在此時一播全苗,為冬前培育壯苗打下良好基礎。二是選用適宜早播、抗寒性強的半冬性偏冬(弱冬性)小麥為主導品種,搭配適應性好的半冬性品種。三是做到小麥適墑早播與降低播量相結合。在淮北地區10月初適墑播種。降低播量不單純是降低種子生產成本,而且是控紋枯病、防倒伏、促穗增粒的有效途徑。四是改化肥撒施為麥行正位深施,集中用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改為麥行用機械深施,氮肥利用率可提高10個百分點。

“淮北小麥主產區9月底10月中上旬適墑種麥,要將前作玉米收獲后粉碎的秸稈直接還田,時間緊迫,任務艱巨。這對于只有8-10畝地的農戶來說尚好對付,而種糧大戶,特別是承包土地面積在200畝以上的大戶,則非易事。關鍵是自身要擁有一體式多功能農機具直接操作,或者有相應的農機服務公司預約服務。”胡承霖告訴記者,他已和有關農業機械廠家共同研發出適合淮北地區生產需要的一體式農機具,效果不錯。

“原來使用的農業機械,種一畝地小麥,從滅茬旋耕到播種,要在田里至少搞三四遍,不適合俺們這里的砂礓黑土。在胡承霖的主持下,他們研制的新型農機,滅茬、旋耕、施肥、播種,一次即可完成。”渦陽縣陳大鎮種糧大戶孫子富說:“這幾年種糧大戶經營困難,胡教授總對我們講,如果不科學種田,成本高、收益低。科學種田,成本低、收益高。現在一畝地省種子15斤,省肥料錢20元,成本能降近百元,我們合作社1600多畝地,不算增產的效益,光成本就能節省好幾萬,合作社每年都有盈余。”

胡承霖深知農民是最講實惠的。在推廣“雙百工程”期間,他除了在課堂上苦口婆心地講解,還要鉚足勁在示范片上下功夫。一次,胡承霖要求農戶把播種量從每畝40多斤減到18斤。但是,村民們更相信祖輩留下來的口訣:“寧愿多下種,不能等到苗少捶心口。”有一個村民礙于情面,白天播了18斤麥種,夜里又偷偷溜回地里,補播了17斤種子。結果到麥收時,他傻了眼,由于麥苗過密,造成后期倒伏,畝產只有700斤,而按照胡承霖要求種的小麥,畝產達到1100多斤。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對科學種田的道理口服心服,自覺自愿地改變傳統種植方式。

“離開麥田我一身不自在”

八十歲的年齡,四十歲的干勁。對胡承霖來說,他生活的重心就是麥子,其他都顯得不重要。胡承霖的兩個女兒都在美國定居,多年來一直希望他到國外安度晚年,但他說:“我一輩子跟小麥打交道,離開小麥田我一身不自在。”

幾乎每年正月初三、初四,連當地農民還“貓”在坑上過冬,他就下到皖北麥田了。在皖北大地,胡承霖常常在田頭舉著個大喇叭,對著黑壓壓的人群“喊課”,一直喊到嗓子失了聲;他記不清自己的“學生”有幾萬人,也記不清連續多少個春節被老伴埋怨。

胡承霖指導的蚌埠、亳州、渦陽、蒙城等市縣任何一個攻關示范點,離省城合肥都有幾百公里的路程。每次下鄉示范指導、講課培訓,省里有關部門和安徽農業大學都主動要給他派車,但是胡承霖從沒有接受過。“一個人坐著小車下去,還要有一個專職駕駛員,興師動眾的,沒有必要,我坐長途汽車下去簡單省事。”胡承霖說。

“越是氣候不好,我們搞農業技術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風不調,雨不順,正是需要技術指導的時候。”不管刮風下雨,不管冰天雪地,胡承霖每年抓十幾個示范點,輻射帶動,然后再換點,再帶動。渦陽縣農委負責同志告訴記者這樣一件事:有一年中秋節,省里要在渦陽縣召開會議,研究布置秋種工作,他的女兒女婿剛巧從美國回來探親,一邊是兒女親情,一邊是“農民的呼喚”,胡承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渦陽。胡承霖的愛人打電話哽咽著說:“你如果再不回家,女兒、女婿就要回去了,下次見面還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

“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我就會拼盡最后一點力氣,一直干到干不動為止。”這句話常被胡承霖掛在嘴邊。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