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傳說中三皇五帝的時代。《山海經》有云:“西南有巴國,太昊生咸鳥……是始為巴人。”也就是說,巴人的祖先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古代巴人崇拜的圖騰之一是鳳凰。
神奇的是,有學者發現,翻開直轄后的重慶地圖,將其下轄的各個區縣城市連接起來,可以生成一只美麗的鳳凰圖案,主城區是鳳凰的心臟,渝東北和渝東南是鳳凰的兩個翅膀,模樣栩栩如生,振翅欲飛。
然而,現實中以三峽庫區為主的渝東北翼和以武陵山區為主的渝東南翼,山高、路陡、地薄,17個區縣里有14個是國家級貧困區縣,集中了重慶80%以上的貧困人口,“七條溝、八道梁,山坡坡的土地不產糧”,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兩大生態區域的深度貧困嚴重影響著重慶這只鳳凰的騰飛。
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重慶時,作出了“扶貧開發成敗系于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癥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的重要指示。如何把資源轉化為優勢?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在深入貧困區縣調研后指出,摘掉“貧困帽”,產業是關鍵,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發展,靠產業帶動。市政府黃奇帆市長提出了以“見龍頭企業、見規模化基地、見投資量和產量、見配套政策、見產業鏈運行體系”等“五見”為核心要求,確保農業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圍繞貧困群眾增收這個中心,市政府劉強副市長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要立足生態、緊扣特色,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并堅持以七大特色產業鏈建設為龍頭,一個產業鏈一個產業鏈研究,抓基地、抓品牌、抓電商,推動堅持七大特色產業向貧困區域延伸,使特色產業成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為此,重慶先后出臺了《關于集中力量開展扶貧攻堅的意見》《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以及13個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實施方案,形成了“1+1+13”的扶貧攻堅政策體系。明確到2017年底,實現1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全部“摘帽”、1919個貧困村整村脫貧、165.9萬農村貧困人口絕大部分越過扶貧標準線,基本完成扶貧攻堅任務;2018年,解決好局部、個別特殊困難貧困戶的脫貧問題,打掃扶貧攻堅戰場,鞏固扶貧脫貧成果。
如今一年快要過去了,重慶在脫貧攻堅方面有哪些創新之舉?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探索出了哪些好經驗、好模式、好成果?記者近日走進三峽庫區,耳聞目睹了很多新變化和新氣象。
選準特色產業 適度規模經營
讓貧困群眾既抱上“金雞”又得到“金蛋”
從高速大路到鄉村窄路,從石子山路到泥巴土路,經過十多公里的顛簸,記者來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重慶市奉節縣白帝鎮石廟村。
“種下一棵葡萄苗就是種下一個脫貧致富的希望。”走進石廟村六組村民李朝圣家的葡萄園里,記者抬眼望去,到處都是套著防蟲防鳥袋的葡萄,沉甸甸地壓彎了葡萄架,打開袋子觀瞧,一串串圓溜溜、水晶般的紫紅色葡萄,讓人垂涎欲滴。68歲的李朝圣家里4口人只有7.78畝山坡地,因為村子地處高寒山區,不適宜像奉節其他地方一樣規模化種植臍橙,兩個兒子都外出打工,老兩口只能靠種植玉米維持生活,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為了脫貧,他也種過土豆、豌豆,養過羊,但要么產量低,要么賣不上價,始終甩不掉扣在頭上的“窮帽子”。
“種植傳統農作物效益太低,群眾難以脫貧,但我們不相信腳下的土地就沒有適合的特色經濟作物。”奉節縣農委主任昌世華回憶說,2012年,白帝鎮政府高薪聘請土壤和農業技術專家實地檢測,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綜合分析土壤、氣候等因素,終于確定石廟村適宜發展巨峰葡萄。
得知喜訊后,鎮政府迅速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征詢群眾意愿,最終大部分村民投票同意。而后鎮里迅速行動,通過免費發放葡萄苗、水泥到戶的方式,提升村民種植熱情;通過整治、新修村道和田間觀光采摘便道,修建田間供水系統,不斷完善產業配套基礎設施,打消村民種植、運輸顧慮;通過邀請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技術指導,提升村民的種植技能。
“這兩年種葡萄,一畝地能收入1萬多塊錢,開展土地‘化零為整’,小坨坨變大塊塊,種植規模又擴大到了20畝,一下就過上好日子了。”李朝圣說,由于高海拔以及土壤因素,石廟葡萄具有口感好、酸甜適宜,耐貯藏,上市時間較晚、銷售期長達3個月之久等優點,市場火得不行。
李朝圣口中的土地“化零為整”,源于去年年初奉節縣委書記李光榮的一次駐村調研。當時留守在家的六組村民向李書記反映,六組25戶有18戶全家外出打工,使125畝土地撂荒,留下的7戶村民70畝土地里分散種植著15畝葡萄,想擴大規模但鄰近的地都分散在別人手里,沒有辦法。“能不能通過經營權流轉的方式,把這些零星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然后流轉到有適度規模經營意愿的7戶村民手中?”李光榮當即要求鎮村成立工作班子,在石廟村六組開展土地“化零為整”改革試點,解決插花田和土地撂荒的問題。經過17天吃住在村的艱苦努力,最終石廟村六組按照“相對集中成片、小塊變大塊、就近”的原則,將195畝土地經營權進行重新調整分配,最終有種植意愿的7戶村民獲得了最少20畝、最多32畝的土地,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種植葡萄的農戶每畝有1萬多元收益,流轉出經營權的農戶根據葡萄豐產與否,每畝可獲得1000~1680元的流轉費,最終實現雙贏,讓愿意種田的人有田種,不愿意種田的人有利益分。
“發展扶貧產業,好比是讓貧困群眾抱上‘金雞’,源源而來的‘金蛋’才是他們穩定過上好日子的依靠。”重慶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委主任路偉說。為了選好“金雞”,重慶在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371”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即在穩定糧食、生豬、蔬菜3大基礎產業的同時,重點推進柑橘、榨菜、生態漁業、草食牲畜、中藥材、茶葉、調味品等7大特色產業鏈建設;“1”即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目前,重慶全市18個貧困區縣的柑橘和茶葉面積超過2/3,中藥材和榨菜基地占75%左右,山羊、肉牛出欄量占88%左右。126個貧困村申報納入國家美麗鄉村旅游扶貧計劃,在貧困區縣創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8個,示范鄉鎮10個,示范點50個,累計建成鄉村旅游扶貧村201個,常年推介精品旅游線路100余條。通過產業扶貧等措施的綜合發力,預計今年貧困區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扶持新型主體 鼓勵創業興業
形成“窮人看能人、能人盯市場、市場引資本”的良性循環
在重慶市開州區溫泉鎮,記者沿著一條小路往山溝里走,一個200只規模的波爾山羊養殖場出現在眼前,這是建卡貧困戶張繼艮家的山羊養殖場。“母親的一次車禍,讓我家欠下了5萬多元的外債,鎮里投入10余萬元資金幫我建起了養殖場,‘以羊還羊’讓我走上了養殖致富這條路。”
張繼艮所說的“以羊還羊”是重慶旭輝牧業有限公司在當地推廣的扶貧模式。2014年,旭輝牧業漂洋過海,一次性從澳大利亞空運250只原種波爾山羊落戶開州區溫泉鎮,在當地建起了原種羊場,開始打造年飼養100萬只山羊的養殖項目。開州區農工委委員余愛東告訴記者,這批羊是近十年來我國從國外最大規模的一次波爾山羊引種。原種波爾山羊的生長周期比國內山羊短幾個月,體格大,肉質好。在國內繁殖擴群成功后,無疑會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原種波爾山羊繁殖出種羊后,我們將1公4母5只種羊為一組無償借給貧困農戶,并負責人工授精和培訓養殖技術,待三年后繁殖到一定規模,農戶達到了自繁自養的條件,還給我們5只商品羊即可。”旭輝牧業經理王慶元介紹說。“以羊還羊”的同時,原種羊場還帶動周邊3個村2000戶農戶種植橘梗、玉米、黑麥草等羊飼料。“我們向農戶提供種子、肥料,再以一定價格回收,去年共回收牧草600噸,未來養殖規模擴大到一萬頭之后,牧草年收購量將達到1200噸。”王慶元說,農戶把草料賣給養殖基地的價格是兩角錢一斤,種得多的農戶一年可以賣出上萬斤草料,收入有兩三千元。
“通過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我們積極引導特色產業向貧困地區發展、向貧困農戶延伸,引進龍頭企業興業,鼓勵貧困農戶創業,形成‘窮人看能人、能人盯市場、市場引資本’的良性循環。”重慶市農委副主任高興明說。
為了加強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幫扶和指導,重慶市建立了榨菜、山羊、生態漁、晚熟柑橘等5個產業技術體系,22個推廣試驗站,55個推廣試驗點,重點布局在渝東北和渝東南貧困區縣。組建了糧油、蔬菜、經果和水產等產業專家組80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農民田間學校228個。通過推廣“專家+農技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農戶”等技術服務模式,帶動10多萬貧困戶應用先進實用技術。
為了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重慶充分發揮農業擔保的“撬動”作用,通過貸款貼息等措施,為小微農業主體注入更多的商業性金融資本。面向貧困鄉村的新型經營主體,開發“農保貸”“機易購”等小微批量擔保融資產品。同時,大力推動農業保險向建卡貧困戶覆蓋。對建卡貧困戶參加農業保險額外給予5%的保費補貼,擴大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范圍,積極開發特色產業保險品種。
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脫貧的成效顯著。重慶市云陽縣上壩鄉巾幗辣椒種植股份合作社通過墊付生產投資、提供專用物資、收購辣椒產品和提供技術指導等辦法,激發了貧困農戶種植辣椒的積極性,解決了“在家掙錢難”的問題,帶動了云陽縣15個貧困村150戶貧困戶通過辣椒種植脫貧致富。貧困戶王茂西種植辣椒3畝,年收入6500元;殘疾人李傳建種植辣椒2畝,年收入5000元;五保戶葉本祥種植辣椒2畝,年收入4200元。合作社一頭連接知名調味品加工企業,一頭連接貧困種植戶,通過訂單農業形成了扶貧產業鏈。
重慶汀來綠色食品開發公司在奉節縣永樂鎮投資600余萬元,建成食用菌種植大棚126個,讓貧困戶通過學習技術,參與種植分享產業發展收益。公司為貧困戶提供優質菌種,為貧困戶減少投資設備、設施資金壓力,菌種采購、菌棒加工麻煩和質量安全風險,穩定保障貧困戶種植效益。按每個貧困戶種植管理一個大棚,每棚種植食用菌4000棒,每棒平均產鮮菇1.5公斤,每公斤收購價8元計算,一個大棚半年可為貧困戶創收4.8萬元左右,減去每個菌棒6元的成本,半年每棚純利可達2.4萬元。
打造優勢品牌 發展電子商務
使貧困戶從提升產業競爭力中獲得更多收益
一大早,重慶市云陽縣人和街道嶺山村的貧困農戶熊德志就早早地趕到了村口,幫助前來送蜂箱的工作人員裝卸蜂箱。“這次我申請到了20套免費蜂箱。”今年60多歲的熊德志是一位身有殘疾的孤寡老人,從2012年開始參加蜂谷美地生態養蜂有限公司組織的技術培訓,并得到公司技術人員的幫扶,從一箱蜜蜂開始發展到目前50多箱,年收入近6萬元。
“新型蜂箱按照科學養殖方法一年至少能采50斤蜂蜜,投入成本低、產量高、收效快、易管理,中蜂養殖是幫助貧困戶脫貧的一個好產業。”蜂谷美地公司經理姚成興介紹說,今年公司籌措資金近200萬元,向云陽縣42個鄉鎮有條件發展養蜂的建卡貧困戶免費贈送標準蜂箱1萬套,并到各鄉鎮現場開展養蜂技術培訓,廣泛開展科技養蜂精準扶貧。
中蜂又稱中華蜜蜂、土蜂,是我國原生蜜蜂,而西蜂則主要是指20世紀引入我國的意大利蜂。近年來,隨著意蜂的引入和環境污染,我國中蜂數量銳減了80%,瀕臨滅絕的危險。“云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盛行養中蜂,但由于技術、資金和品牌等方面的不足,近年來云陽的中蜂產業幾乎被消磨殆盡,峰谷美地讓蜂農們再一次看到了曙光。”云陽縣農委副主任謝世國說。
“我們之所以能帶動貧困農戶增收,主要是依靠公司優勢品牌的力量。”姚成興告訴記者,目前市場對“高海拔、原生態土蜂蜜”概念非常青睞,去年公司銷售蜂蜜總量達700噸,其中中蜂蜜過半,公司的三峽白蜜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精靈子”品牌系列蜂產品被重慶市旅游局和重慶市商委評為“非購不可·重慶十大禮品”。
記者了解到,重慶對農產品品牌建設高度重視,目前全市擁有“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2660個、名牌農產品152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6個、全國區域公用品牌4個,品牌優勢正在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和增收優勢。
種植菊花投入小、見效快,是脫貧致富的好產業。楊雪梅是云陽縣蕓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女當家,公司的菊花產品先后獲得國家有機、歐盟有機、美國ADF認證。6年來,她每年都會抽出一部分利潤,通過免費送種苗、送技術,帶動貧困人口就業。今年,她在云陽縣和九龍坡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使用“天生云陽”公共區域品牌,通過互聯網將大量云陽農產品,特別是貧困村產品銷售到重慶主城區。
據了解,近年來重慶以貧困區縣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順產順銷。搭建電商平臺,淘寶、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進駐重慶,香滿園、億農加等本土電商平臺快速成長,已逐步覆蓋到貧困區縣特色產業基地。重慶市涉農電商平臺超過110家、網商超過2萬戶。鄉村旅游扶貧村有4500余家農家樂實現網上銷售,87個貧困村建成“網上村莊”電商扶貧合作社,初步建成18個電商產業園。成功培育了“武陵遺風”“天生云陽”“石柱紅”等一批電商區域公用品牌。前三季度,重慶市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同比增長30%。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