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作為浙江省生豬主產區,生豬飼養量一度占全省近1/5,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改善作出貢獻的同時,呈現“總量大、主體小,總體散、局部密”的格局,環境承載超荷等問題也日漸明顯。為此,2012年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新型畜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現代都市型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特別是黃浦江漂流死豬事件后,市委、市政府全面開展了以減量提質為核心的生豬養殖業轉型升級行動,著重從生豬拆違減量、死亡動物集中無害化處理、畜禽規模養殖生態化改造和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強部署、勇創新、尋突破,取得顯著成效:表現為“三個轉變”,即生產主體從以散戶為主向以規模場為主轉變,生產內容從以養殖為主向全產業鏈延伸轉變,生產方式從以量取勝向精細化品牌經營轉變;體現在“三個100%”,即無害化處理覆蓋率100%,網格化監管普及率100%,生豬養殖規模化率100%。
統一思想,堅定轉型目標
強化組織部署。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4月召開市、縣、鎮、村四級千人參加的動員大會,全面啟動生豬養殖業轉型發展行動。此后,連續4年召開生豬轉型專題會議,結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以“春季水環境綜合整治集中行動”“兩推一打”“助農助轉”等專項行動為依托,全市上下齊心、攻堅克難,有力推進工作落實。
強化規劃引領。根據環境保護、城鄉規劃、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規以及省人大常委會的授權,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全市劃定了禁、限養區,并定格上圖,制定詳細任務表、時間表。在禁養區,實行全面關停拆除,目前已基本完成;在限養區,通過制定畜牧業發展專項規劃,加速優化產業布局。
強化政策配套。市委、市政府先后印發《關于扎實推進生豬養殖業轉型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生豬養殖業減量提質工作的通知》等8個政策文件,明確目標,細化措施,全面部署各項工作。同時,發文明確由分管副市長牽頭,聯合財政、國土、環保、農經等十幾個部門(單位)成立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部門合力,定期協商階段性問題,研究相應對策。
開拓創新,補齊發展短板
推進生豬拆違減量。各地將違建豬舍拆除納入“無違建”創建目標予以強力推進,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對生豬散養戶,通過免費培訓、項目推介、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導退養勞動年齡段人員再就業,并給予退養后生活困難人員兜底保障;對規模豬場,通過“一場一策”治理方案,嚴格要求、加速洗牌,推進保留場美麗生態。目前,全市生豬存欄量削減至17.86萬頭,全部分布在45家生豬規模養殖場中。
推進養殖創新創美。一方面,按照“農牧結合、生態循環”優先的原則,指導規模養殖場生態化改造;進行聯合驗收,實現養殖排泄物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積極開展美麗生態牧場創建。對部分難以落實消納土地的養殖場,引導其使用工業設備預處理后納管入網處理。如嘉華牧業生產的高端糞肥售價高達1800元/噸,敦好牧業的豬尿經膜濃縮后生產葉面肥,五豐牧業通過生態池種植狐尾藻用作飼料等等。另一方面,針對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難題,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建成7個縣域性死亡動物無害化集中處理中心,全面建成“村收、鎮聚、縣處理”的死亡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死亡動物實現收集處理全覆蓋。2015年初,全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建設現場會在嘉興召開,全市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機制得到了各方肯定。
推進產業提質增效。嘉興市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固有優勢,不斷做大做強。目前,全市已有欣欣飼料、浙江群大和青蓮食品3家畜牧業龍頭企業先后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引導有條件的規模場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自身競爭力。如華騰牧業二次創業,建設嘉華牧場,其生產的“桐香”牌豬肉直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在本來生活網等電子商務平臺的銷路也有序打開。近年來,嘉興黑豬保種水平不斷提高,先后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并被授予《國家級嘉興黑豬保種場》榮譽,為嘉興市畜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優質的種質資源。
保障有力,推進穩定長效
強化考核問效。市委、市政府與各縣(市、區)連續三年簽訂生豬養殖業減量提質目標責任書,明確階段性生豬轉型工作目標,層層推進。同時,將生豬養殖減量提質作為縣(市、區)黨政責任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列入市委、市政府專項督查重點,不定期或定期開展督促檢查,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強化督查問責。嘉興市多次組織市四套班子領導和市級有關部門組成專項督查組,赴全市所有涉農鎮(街道)開展督查暗訪和指導幫助工作。市委、市政府督查考評室結合中心工作,開展了一季度一次的高頻督查,強有力地確保了工作推進的時效性、均衡性。
強化長效管控。一方面,探索建立養殖環境容量定額管理機制,開發應用生產數據實時監控預警的“智慧畜牧”系統,囊括了日常檢疫、防疫以及執法檢查等信息,通過電腦或手機APP操作留檔,有效實現了工作監管網格化、信息追溯實時化。另一方面,強化“線上線下”監管網絡建設,落實網格巡查責任人,指導養殖場按要求架設監控設備,接入全省互聯系統,推進建立實時線上監管體系。
下一步,嘉興市將充分利用工作轉變及產業轉段的關鍵有利時期,一手抓美麗牧場創建,一手托產業安全提升,向著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的現代都市型生態畜牧業穩步邁進。
第一,“外在+內在”雙提升,推進牧場美麗生態。嚴格貫徹浙江省農業廳《關于深入推進畜禽養殖綜合整治加快建設美麗生態畜牧業的意見》和有關全省會議精神,切實加強統籌協調,狠抓落實。指導養殖場按照《浙江省美麗生態牧場創建標準(試行)》要求,推進場區生產設施環境等“硬件”和生產制度、日常管理等“軟件”內外雙提升,在確保完成今年15家美麗生態牧場創建任務的基礎上,有序開展“十三五”期間創建工作。
第二,“線上+線下”雙監管,守牢污染環境底線。不斷健全養殖場線上、線下監管機制,以“一牌兩檔兩廢三養”為重點,利用縣、鎮、村三級網格,定期巡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實現養殖鎮、村全覆蓋。加強與綜合執法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聯動機制,對發現的污染隱患早整改、嚴處置。同時,在南湖區試點基礎上,加快指導其余各地養殖場按要求架設監控設備,接入全省互聯系統,建立健全實時線上監管體系。
第三,“助轉+助困”雙發力,助推退養持續長效。整合涉農資金,調整優化補助辦法,加大對轉產轉業的扶持力度。結合區域特色,加強服務與引導,幫助退養農民轉產發展種植業或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加強對轉產轉業成功案例的挖掘總結和宣傳報道,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帶動作用,確保退養農戶轉產后穩收。依托民政“大數據”平臺,完善退養困難家庭“一戶一檔”,落實責任人,定期開展走訪,掌握生活訴求,給予持續幫助。
第四,“品種+品牌”雙轉型,不斷拉高特色標桿。以全省特色畜牧業振興發展行動為契機,通過特色畜牧業項目實施、新型主體培育、示范基地建設、旅游產品創建、營銷活動開展等方式,指導海鹽、海寧和桐鄉等地健康、有序發展湖羊特色產業。同時,依托海鹽青蓮、桐鄉華騰等域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進典型,挖掘示范引領效應,拓展提升畜牧產業附加值,進一步發揮其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用。
(作者系浙江省嘉興市委副秘書長、市農辦主任、市農經局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