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和新的服務需求,特別是在大中型銀行拓展農村的力度不斷加大、農村金融機構面臨利差縮小和客戶流失壓力的情況下,農村金融機構必須加快改革創新,不斷提升競爭力和服務能力,為“三農”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一是創新支農服務模式,提高專業化服務能力。農信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提供綜合服務,省聯社要發揮組織優勢,整合人才、渠道和資源,使支農服務更接地氣。同時,要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供銷合作社這三類合作組織的獨特優勢,實現共同發展。二是探索有效的風險控制模式,防范金融風險。通過綜合實施微貸技術、“三農”扶持政策、專業化服務、跨行業協同等創新,改變依賴抵押擔保的傳統風控模式,取得更好的風控效果。三是深化改革提升效率,妥善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四是推進協同創新,整合提升價值鏈。五是加強金融科技支持,用好用活互聯網技術。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