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向貧困村、后進村選派第一書記,最早始于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那是2001年7月,安徽省委決定從省市縣機關選派3000名青年干部,到貧困村、后進村任黨組織書記或第一書記,每屆任期三年。到如今,15年過去了,安徽省不斷拓展這項工作,先后選派了20455人到村任職。這一重要工作創新,對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改變貧困村落后面貌、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改革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還造就了一大批熟悉農村、熱愛農業、和農民有深厚感情的優秀干部,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非常之事,當用非常之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靠一支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善于做群眾工作,具有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干部隊伍帶領群眾來完成。目前,全國還有12.8萬個貧困村,5575萬貧困人口,要啃下這些“硬骨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必須依靠各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依靠廣大黨員干部發揮骨干作用,帶領廣大群眾匯聚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近幾年來,選派第一書記的工作,在各地進行了成功的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脫貧攻堅一線叫得響的品牌。
黨中央高度重視選派第一書記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注重選派一批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秀年輕干部和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中央組織部、中央農辦、國務院扶貧辦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第一書記工作扎實開展。
選得準才能干得好,各地各級黨組織嚴格標準和程序,因村選派優秀干部,實現全面覆蓋、精準配對、人崗相宜,把貧困村最需要的優秀干部派下去。廣大第一書記帶著任務、帶著責任、帶著重托,進村入戶,緊緊依靠所在村黨組織,帶領村“兩委”干部,和農民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從派駐村實際情況出發,認真履職盡責,解決突出問題,為貧困群眾帶去信心和力量。他們努力把村黨組織建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戰斗堡壘,堅持把抓黨建作為首要任務。打通精準扶貧的“最后一公里”,發揮自身優勢和任職村資源產業優勢,積極做好結合文章,通過培育產業、引進項目、爭取政策等多種方式,為任職村找準脫貧增收的路子。讓百姓在一件件一樁樁好事實事中,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目前,全國有18.8萬名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實現了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他們與貧困地區農民群眾一塊苦、一塊干,用激情與赤誠踐行駐村諾言,用拼搏與奉獻推動脫貧攻堅。第一書記任職村大多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支部變強,村子變美,農民變富,許多村莊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采訪中許多第一書記的故事在感動著我們:為農民建工廠、修路、架橋、成立愛心書屋、平息土地糾紛、扶貧濟困。第一書記們舍棄城市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有的把家搬到了窮山僻壤,有的積勞成疾,永遠倒在了扶貧的路上……他們用行動和實績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贊和社會廣泛好評,被群眾譽為“黨派來的好干部”。
干部褲腿上的泥巴有多少,對群眾的感情就會有多深。第一書記重要任務是扶貧,關鍵是“暖心”。第一書記主要職責是抓黨建,根本的是在尋根、認親。本刊率先宣傳報道的湖南省社科院原院長朱有志,今年63歲了,2009年給長沙縣委書記寫信,要求到貧困村當黨支部書記。隨后他被任命為楊開慧烈士的故鄉——長沙縣開慧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期間謝辭某公司年薪200萬的聘請,一心一意為村民服務。今年59歲的河南省扶貧辦副巡視員吳樹蘭,3次響應號召下村擔任第一書記,帶領群眾奮力拼搏、艱苦創業,使一個長期貧困落后的村子,走上了穩定的脫貧之路。安徽省地稅局派駐太湖縣九龍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楊傳杰,駐村工作9年,把村事當成家事辦,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辦,贏得村民一致擁護,集體摁下紅手印,“不要項目不要錢,只留楊書記再干兩年”。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群眾路線是永葆黨的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教育實踐活動有期限,但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總書記的話語,讓我們思考一個“老話題”,那就是新形勢下如何保持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我們從第一書記工作中得到啟發:實現中國夢,希望就在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的腳下。
我們不禁要大聲地為第一書記們喝個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