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吉林 保護性耕作讓黑土地更肥沃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隨著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國家農業扶持政策的強力推進,我國農業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然而,受傳統農業耕作方式、農戶固有思維方式等因素影響,土壤肥力下降、秸稈焚燒現象嚴重、化學肥料用量超標等問題日益凸顯。素有“黑土地”之稱的吉林省也未能幸免,多年來“掠奪式”的農業生產方式,讓原本肥沃的土地疲憊不堪,黑土層越來越薄、犁底層越來越厚、化肥越用越多、土壤越來越板結。

為走出這一困境,吉林省各級農業部門及廣大農民積極探索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研制、改進了適合于一年一熟的玉米免耕播種機,形成了具有區域性特色的玉米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及機具配置方案,建立了規范化、標準化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田,逐步實現了生態和諧下玉米穩產、增產。

據介紹,吉林省玉米保護性耕作主要采取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為核心技術。秸稈粉碎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免耕播種則通過減少土壤耕作次數,降低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增加作物產量。保護性耕作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耕作方式,能夠改良土壤、降低生產成本,是集社會、環境、經濟效益于一體的綜合節能技術。實施保護性耕作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大戰略舉措,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吉林省經過10年的實驗示范、研究推廣,截至2015年,全省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已達840萬畝,覆蓋全省8個市(州)的32個縣(市、區)。

免耕播種肥黑土

初夏時節的東北已開始玉米等大田作物播種。一望無際的田野上,免耕播種機一字排開作業,吉林省梨樹縣盧偉農機專業合作社經營的440公頃土地從2014年起采用免耕播種法,通過寬窄行種植方式,公頃產量達到1.3萬公斤。據合作社理事長介紹,免耕播種機上的刀片切開土壤,劃出播種和施肥的位置,之后種子和肥料進入預定區域,緊接著用輪子來壓實、播種、施肥一次完成。這種耕作方式使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讓植株爛在地里當肥料,既培肥地力,還蓄水保墑,緩解了春旱這個大難題。同時,這種保護性耕作方式還引來了蚯蚓。在梨樹,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土地,平均每立方米有蚯蚓60多條,而傳統精耕細作的土地,只有5、6條蚯蚓。蚯蚓數量是土壤生態恢復的“指標”,蚯蚓對于疏松板結的土壤作用巨大,玉米的根系可以扎到1米多深,獲取更加豐富的養分,所以產量更高、品質更好。

保護性耕作技術對配套機具的種類、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李洪文表示,免耕播種機是目前我國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最為關鍵的機具,也是直接關系到這項技術能否可持續推廣和應用效果的核心機具。目前,我國不乏玉米免耕播種機的生產企業,但許多機具通用性能差、播種質量不佳、出苗整齊度低,不能很好地滿足免耕播種技術要求,仍然是制約保護性耕作技術發展的瓶頸。在吉林,盡管有“吉林康達”牌為代表的牽引式重型秸稈全覆蓋免耕播種機已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但是面對東北玉米帶秸稈覆蓋量過大、種植行距不足的現狀,仍不時會出現堵塞影響作業質量問題,難以徹底滿足不同區域農戶不同作業模式的要求。據康達農機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免耕播種機和深松施肥機需要較大馬力的農機牽引,目前大中馬力拖拉機數量不足,農民的小型拖拉機不愿閑置,都影響了保護性耕作的發展。因此,針對我國小型機械多,性能優良大型機械少的現實,應在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農機農藝相互融合,并對關鍵產品、關鍵部件重點攻關、突破,這是目前發展保護性耕作的首要任務。

今年,吉林省農機購置補貼繼續重點向玉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所急需的關鍵、薄弱環節機具和大型機械傾斜,補貼品目由上年的35個減少到22個,實行惠普制補貼,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據了解,吉林省的玉米保護性耕作根據秸稈還田覆蓋形式,可分為秸稈留高茬還田免耕播種和秸稈全覆蓋還田兩種技術模式。為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范推廣,吉林省從去年起在全省26個縣(市、區)開展了高標準技術模式保護性耕作技術作業補貼試點,補貼資金7000萬元,對秸稈全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技術模式,每公頃補貼450元,留高茬還田免耕播種技術模式,每公頃補貼300元。通過這一政策,大大提高了保護性耕作的推廣速度,2014年底全省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590萬畝,2015年底,這一數字已達到了840萬畝。據介紹,吉林省計劃“十三五”期間安排3億資金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與此同時,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推廣對土壤肥力的效果逐漸顯現。在梨樹縣,應用免耕播種技術3年的地塊,土壤耕層含水量較傳統種植方式增加12.39%,相當于增加了50毫米降雨量。據相關研究,吉林省黑土區土壤有機質由開墾初期的5%下降到現在的2%左右,秸稈還田后有機質含量每年增加0.01~0.03個百分點,實行保護性耕作3年地塊10厘米耕層有機質含量比傳統耕作方式的地塊增加了25%。

生產生態雙豐收

每到農作物收獲的季節,“焚燒秸稈影響空氣質量”等新聞便時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據資料顯示,吉林省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質資源量超過4000萬噸。每到秋收后,一捆捆秸稈鋪天蓋地堆在一望無際的沃野,成為困擾農民生產生活的一大難題。面對政府三令五申,“燒秸稈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影響安全”、“秸稈不能燒,誰燒就罰誰”等要求,不少農民的回應是“罰款也得燒,不燒怎么辦”、“白天不讓燒,晚上偷偷燒”。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等專家看來,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可以減少霧霾,而且還能降低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是讓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

吉林省通過實行保護性耕作技術補貼,讓農民逐步接受保護性耕作技術,從而有效減少了秸稈焚燒現象。據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于10月24日發布的《環境衛星2016年10月16日-10月23日秸稈焚燒火點周報》顯示,與2015年同期相比,東北三省的火點總數由468個下降到47個,減少幅度近9成,其中吉林省的秸稈焚燒火點從去年同期的113個減少為3個。而這后面是一筆更大的經濟賬:實施保護性耕作,可減少滅茬、旋耕、打壟、鎮壓和摟稈等農耕作業環節2~5項,機車少進地3~7次,節省用工和節約作業成本平均每公頃1000元~1500元,可以產生明顯的節本增產效益。據吉林省調查統計,僅春耕整地播種階段,農戶平均可節省生產作業費用350元~600元/公頃,年節約生產成本10%~15%。由于土壤水分增加和土壤肥力提高,可實現增產5%~10%,增產和節本使農民田間收入增加15%~30%。在秋收階段,保護性耕作可省去秸稈粉碎、打包、運輸等環節,也節省了耕作成本。保護性耕作是一項省工、省時、省力、省能源和增加作物產量的節本增效技術,可以有效節約作業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就曾指出:“要想讓社會、環境、經濟三者實現效益最大化,必須推廣示范保護性耕作技術。”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