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不忘初心再出發——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60年服務“三農”側記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許雪亞 魏登峰 字號:【

60年,是一顆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60道年輪;

60年,是一個甲子歷史積淀下的壯闊發展。

60年來,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歷經兩度變遷、多次變革,風雨兼程,與時俱進。一代代干院人艱苦拼搏,銳意進取,不斷邁上事業發展新臺階。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學院建院60周年作出批示:“60年來,管理干部學院在培養農業干部人才、開展‘三農’問題研究咨詢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有影響的工作,有力支撐了我部干部隊伍建設,有效促進了‘三農’事業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管理干部學院(部黨校)要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時代精神,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先進的辦學理念、特色的科研優勢、從嚴的治校要求,大力推進一流干部人才學府建設,充分發揮干部培訓重要基地、‘三農’決策重要智庫和黨建研究重要平臺作用,為服務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大局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崇農奉獻 開拓培訓事業

1956年2月,北京雙橋。

在王震將軍親切關懷下,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的前身——國營農場干部學校創立了,由此掀開了農業干部人才教育培訓事業的篇章。

此后六年,農場先后培養了8000余名干部,使他們成為農場生產經營管理的骨干。從那時起,一代代干院人投身到農業干部人才教育培訓事業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推動我國農業建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經1961年停辦、1979年復辦,1985年學院正式開辦學歷教育。

創業維艱、奮斗以成。老一輩干院人白手起家、上下求索,在學院這片熱土上揮灑汗水、播種未來。

“當時校區在河北涿州,條件很簡陋,整個學校只有一部電話、一臺20寸電視機和一個土廁所,一條通往鄉里的公交車,冬天沒有暖氣,取暖只能靠燒木柴和秸稈。但我們都有一個信念,一定要把中國農墾干校辦好!在這個信念的支撐下,大家苦中作樂,結伴前行,揮灑青春熱血,挑起了建校重擔。”八十歲高齡的劉淑芬,是中國農墾干部學校成立后的第一批教師之一,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記憶猶新。

從沒有教材到自己編寫教材,從不會講課到逐漸形成了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在艱苦奮斗中學院開啟了拓荒創業的歷史進程。

1998年,學院再次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

并入別的高校繼續開展學歷教育還是留在農業部專門從事干部培訓?在農業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學院人從崇農、親農的情感出發,毅然選擇留在農口。全院職工以壯士斷腕的勇氣,走上轉型從事干部培訓工作之路,推動學院展開二次創業。

“大家到處找關系、要項目,主動跟人家溝通,千軍萬馬闖市場。我至今還能記得我們當時聯系到第一個培訓項目的那種興奮。有了項目,大家更是傾盡全力,夜以繼日,做到滿意??恐@種執著拼搏的精神,業務漸漸發展了起來。后來,農業部系統的同志也知道了在北京北郊原來還有個專門搞培訓的部屬事業單位。”農干院盧丙來副院長說。

“當時壓力很大,未來發展方向不明確,但我們學院老師始終有一種永不言棄、勇于挑戰的精神,我們走下講臺闖市場,放下身段招生源,自己印廣告、貼廣告,集中智慧開發了會計員培訓班。付出最終得到了肯定,接受培訓的學員都表示我們這里跟別的聽課點不一樣,各方面很規范,明年還要來。就這樣創下了培訓品牌和口碑。”財會經濟培訓部主任陳苾說。

吃得苦來,不懼從頭越。學院人從培訓方案策劃、服務管理一點一滴干起,既為解決生計,更為培育人才付出了艱辛努力,終于開辟出一片廣闊天地,將業務領域擴展到農業經濟各個方面,培訓對象覆蓋到農業系統各類干部人才,培訓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優勢初顯,辦學實力在中央國家機關部門所屬學院(黨校)中名列前茅。從一個部門聯系一兩個司局,到2008年19個司局培訓實現全覆蓋,背后是全體干院人的不懈努力。

培訓事業的發展對學院的設施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學院按照保障同期550人在院學習培訓的目標,先后編制實施了校園建設一期、二期規劃,建成了崇學大廈A、B、D座和風雨操場,使學院硬件設施逐步配套、功能不斷完善,校園風貌煥然一新。這是學院基建人一個個日夜的攻堅克難、忠誠奉獻的結果!在學院基建資產處處長沈偉的筆記本首頁寫著這樣一句話:用你的熱情去工作吧!只有這樣,才證明你在這個世界上是真實存在的。她把學院基建工作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追求。

“通過聆聽參與中央一號文件等重要文件起草的專家講課,自己進一步吃透了文件精神,明確了工作職責,以前在實踐中模糊不清的問題也通過與專家面對面的交流得到了澄清。同時,在討論中也學習到了其他示范區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對日后的工作很有幫助。”2013年參加全國農牧漁業大縣局長輪訓第一期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局長班的江蘇省太倉市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馮瑞興,至今仍與學院保持著密切聯系。

“來之前因為工作繁多,抽不出身,有點不愿來。但來了之后發現時間太短、意猶未盡,實在不想走!”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張躍峰在參加2015年部屬事業單位處級干部專題培訓結束后說。

“近年來,學院培訓質量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培訓基礎能力、社會影響力大幅提升。目前,我們已經創建了23個精品班次。全國農牧漁業大縣局長輪訓、農業領導干部專題研究培訓、處級黨員干部進修培訓……都已成為在全國農業系統、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黨校(干部學院)中叫得響的品牌。連續7年組織開展的全國農牧漁業大縣局長輪訓,培訓學員6487人,培訓班上提出關于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對策建議400余條,為‘三農’政策制定調整提供了有力參考。”閆石副院長介紹說。

“我們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連續4年被國管局評為優秀,我們的處級黨員干部進修培訓還獲得了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分校教學創新獎。”學院教務處處長柳金平說。“依托職能專項培訓帶動擴大市場培訓的機制正在形成,地方政府部門委托開展組織化系統化培訓逐漸成為發展新趨勢。”

篤行求真
打造“三農”智庫

發展形勢越復雜,發展任務越繁重,越要強化智力支持,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學院積極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資源優勢,服務部黨組科學決策和司局職能履行,先后組建了農業法律研究中心、農民合作社發展中心、現代農業研究中心、農村土地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四個中心”,構建了服務“三農”事業發展、服務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的業務布局;通過研究現代農業發展重大問題,服務農業部黨組科學決策的思想庫作用日益凸顯。

如今的學院法律研究中心已形成了富有活力、具有特色的業務發展格局,不僅研究成果進入全國人大立法層面,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楊東霞還作為農業部代表出席亞太種子協會年會,并被北京市農委聘請為政府法律顧問。這些成績的取得源自楊東霞帶領團隊多年來的扎實工作,無私奉獻。

現代農業研究中心,不斷深化現代農業改革發展及其路徑、模式問題研究,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2012-2013年在對青島平度市進行了全面深入調研基礎上完成的《平度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研究》報告,獲得時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的陳錫文同志的書面評價,認為該項研究的基礎扎實,視野開闊,結論可信、文字凝練,并成功組織舉辦了“農業現代化之路:平度實踐”專家論證活動,專家給予“平度實踐是范例、研究報告是范本”的高度評價。2013年通過對河北省玉田縣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開展研究,完成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與政策——基于玉田實踐的調查與思考》和《傳統農村的華麗轉身--劉現莊村的調查與思考》研究報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對此給予肯定,認為對推動整個示范區建設、改革有重要參考價值。

成績的背后是篤行求真的作風。“我們多次到實地進行入戶調查,了解清楚實際情況,為了一個數字多次與地方同志核議,保證材料的準確性。在研究過程中,研究組注重深入討論,把情況理清、問題找準、道理想透。撰寫過程中實事求是,不掩飾、不敷衍、不夸大,力求真實準確。”參與調研的同志紛紛表示。

針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與政策問題,對全國10多個縣(市)的土地承包經營情況進行了調研,完成問卷調查總計1482份,收集了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數據統計,相關政策文件,講話、總結與工作報告,撰寫典型調查報告、地方調查報告和專題報告總計55份。2015年上半年,就研究報告寫作中遇到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在農業部黨校平度教學實踐基地進行了補充調研;使累計完成的有效問卷數增加至1600多份,為后續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實的調查基礎。

“去年,以‘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完善問題研究’的系列成果為支撐,組織了‘首屆現代農業改革發展·2015:農地承包經營制度與政策創新’高層論壇,交流推介研究成果,延伸拓展咨詢業務。今年,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題,我們組織舉辦首屆‘崇農講壇’,發布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總體思考》總報告和12篇專題研究報告。余欣榮副部長、畢美家黨組成員出席活動并發表講話,領導、專家對總報告進行了全面、深入、系統的點評,既給予了高度評價,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顒訉ν苿狱h校加強新型智庫建設,更好地履行黨校職責,建設一流農業干部人才學府,具有重要作用。”朱守銀副院長說。

“近些年,我們成功申報7項國家級、24項省部級課題,完成2項農業部‘十三五’規劃前期重大課題研究,一批高質量成果得到部級領導批示肯定。職能支撐工作更加有力,深化與機關司局對接關系,深度參加涉農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多次參與產業發展政策、農業行業標準等的調研制定,初步建成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農業法律研究中心、農民合作社發展中心、現代農業研究中心、農村土地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成為我國農業法制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農民合作社事業發展和農村土地經營管理服務的重要依靠力量。”蔣協新院長說。

價值引領 構筑一流學府

今天,曾經為管理干部學院開拓事業版圖而奮斗的人不再年輕,但新的干院人已傳承起了老一輩干院人的精神,挑起重擔。

蕭伯納說,“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的人們。”

為順應社會、學院和職工個人全面發展需要,承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北京精神及農業部倡導的“三種精神”,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加強干部職工隊伍作風錘煉,凝聚推動一流干部人才學府建設的更強大力量,學院扎實開展核心價值觀創建活動。

走進農干院大門,“崇農、尚德、求真、創新,忠誠、奉獻、進取、篤行”赫然入目。這是學院黨委組織全體職工深入挖掘學院文化底蘊,傳承和弘揚老農墾精神、新時期農干院精神,提煉升華院訓和服務理念,集聚眾智創建的學院和個人兩個層面的核心價值觀。

通過召開創建成果發布會,開展主題演講比賽,連續三年更新并印發《學院核心價值觀手冊》,制作展播“上下求索、砥礪前行”“四季如畫、生機勃發”“百花嫣然、巾幗怒放”等系列宣傳片,組織開展學院一流業績項目、部門、個人評選,核心價值觀已然成為一種精神引領,深深刻在每一位教職工的思想和行動上。核心價值觀還融入學院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中,推動學院先后獲評農業部文明單位、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首都文明單位。2014、2015年學院在部屬單位績效考評中位居第一。培訓規模大幅增長的同時,培訓質量也穩步提升,自2012年開展委托單位滿意度測評以來,滿意度始終保持在100%。

80后的徐倩如今已是黨政人才培訓部主任。她認為,正是在學院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在老同事實干精神的帶動下,她才能迅速成長。

2012年調入學院的信息圖書中心主任黃勇正在“智慧校園”建設中大顯身手。他說:“我趕上了學院發展的好時候。學院昂揚的進取精神激勵我帶領團隊爭創一流?,F在,我們的云資源服務已經達到了農業部一流水平。”

“近年來,學院智慧校園建設步入了快車道。目前,學院一卡通注冊中心已正式啟用,內部協同辦公網絡即將試運行,遠程學習系統內容更加豐富、管理更加規范,信息化為學院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時以群副院長介紹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新時代,學院也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新一屆領導班子重新審視發展內外環境,鮮明地提出了建設“一流干部人才學府”目標和“構造好的機制、營造好的風氣、建造好的條件、打造好的環境、塑造好的文化”的“五好”建設要求。編制實施教育培訓、校園建設、信息化建設和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四個專項規劃,引領學院形成培訓、研究、實習“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機制和行政管理、業務發展、接待服務、后勤保障四類部門協調驅動發展布局,學院各項工作取得長足發展。在“十三五”時期,學院人決心以《2016-2020年發展規劃》為引領,全面落實《中共農業部黨組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的任務要求,積極調整優化業務結構、轉變創新發展方式、培育提升競爭能力,接續推進一流干部人才學府建設,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闊步向前。

時光流轉,精神彌堅。

干院精神在老一輩干院人曾經不舍晝夜、伏案工作的背影中、華發里,在新一代干院人的講臺上、辦公桌前、調研路上,在每一次失敗的奮起里,在每一次轉型的探索中。它早已融入干院人的血脈,成為一種基因,一種氣質。

“閆石副院長為部系統新入職青年同志講課時寄語道,‘年輕人要學做一顆種子,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我聽后觸動很大,種子的生根發芽,既需要自身積蓄能量,更離不開大地栽培、雨露滋養。六十年風雨積淀的學院,正是那塊沃土、那片雨露,給予了我們年輕的干院人扎根和生長的力量。今后,要以一顆匠心做好本職。常思溫火慢煮、精雕細刻的道理,踏踏實實做好培訓的每個細節、每個環節,讓下一次比這一次永遠更好一些。”干院青年干部代表沈瑩說。

今年9月,學院召開了建院60周年紀念大會,大會宣讀了韓長賦部長對學院建院60周年的重要批示,回顧了學院60年建設發展歷程,新老干院人細細體味著在推進學院發展中創造和凝練的崇農、篤行、奉獻、創新精神,更加清晰地明確了一流干部人才學府建設的奮斗目標,更加執著地堅定了推動事業發展的信念和勇氣。

“奉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鑄就事業的基石。學院事業就是靠幾代人的忠誠奉獻鑄就的。每次評選出的科教培復合人才、優秀教學工作者、優秀科研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和每年的優秀工作者、先進工作者都是其中的代表。”墨丹副院長告訴記者。

站在建院60周年的歷史時刻,用什么來告慰先輩、凝聚同儕、激勵后進?可以說,系統梳理、集中展示學院建設發展成就是最好的方式。今年落成的學院發展成就展,是對學院建院60周年的一次精彩獻禮。展覽展示了珍貴的實物、真實的數據、鮮活的事例、生動的人物,從中可以看到曾經工作的場景,可以感受曾經奮斗的情懷,可以體會曾經奉獻的價值。展覽是對學院60年歷程的再現、風貌的反映、成就的展示,有對歷史的陳述、對現實的思考、對未來的展望。

“學院六十周年,在二萬一千九百天的日日夜夜里,學院人崇農奉獻,篤行求真,開拓了事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創造了輝煌!我們要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時代精神,不忘初心,再創輝煌。”蔣協新院長對學院發展充滿信心。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行穩致遠,不斷攀登。今天的干院人正凝心聚力,攜手向前。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