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由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和農業部黨校(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聯合組織開展的“崇農講壇·2016”在京舉辦。此次講壇發布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總體思考》主報告和12篇分報告,為新形勢下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路徑方法。本期聚焦刊登相關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11月18日至19日,由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和農業部黨校(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聯合組織開展的“崇農講壇·2016”在京舉辦。來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三農”領域專家學者、農業部相關司局相關領導領導、部分地方農業部門負責人共80余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討新形勢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方法。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農業部黨校校長余欣榮及農業部黨組成員、人事勞動司司長、農業部黨校校委會副主任畢美家出席論壇并講話。
主動作為,聚焦現代農業發展重大問題開展研究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支撐與實質內涵是什么,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改革的思路是什么?”這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弄清的問題。為了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更好為部黨組科學決策、各級農業部門推進改革提供參考,農業部黨校與農業部人事勞動司主動謀劃設計,決定聯合開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大問題研究,并把它作為2016年度農業部績效管理的一個創新項目加強工作統籌、有力有序推進。
為了更好推進這項研究,今年初農業部黨校專門成立了課題組。在一年中,課題組邀請有關領導專家作了5場專題輔導報告、多次內部研討交流活動,并先后赴廣西田東、河南永城、河南寶豐、重慶榮昌、四川崇州、黑龍江克山等10個省(區、市)的18個縣(市、區)開展了為期215人·天的實地調研,召開81次縣鄉村干部和新型主體帶頭人座談會,完成2000多份問卷調查,力求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和有效的方法路徑,形成有價值、有質量的研究成果。
集聚眾智,探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路徑
本次講壇集中發布了課題組一年來形成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總體思考》主報告及12篇專題報告,系統闡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涵、推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重要舉措,得到了與會領導、專家的關注和肯定。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這次講壇集中發布的研究成果,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邏輯、法治邏輯,綜合運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法學等多學科知識,從“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不同角度提出了推進改革的意見建議,是對以往有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對完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優化農業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支持方式、指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和參考價值,是一批有質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余欣榮副部長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及農業部黨組關注的重大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約束多、難度大、周期長,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這次講壇發布的研究成果,選題意義重大、調研基礎扎實、研究方法科學,成果值得肯定。畢美家黨組成員充分肯定了在新形勢下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關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提出,農業部黨校要跟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的新情況、新做法、新問題,研究提出統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任務的具體辦法。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主導,調整完善農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科技為支撐,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和各種生產技藝融合水平;以健全市場基礎為目標,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以家庭農場、包括農戶、農業合作社為抓手,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這些方面,研究成果給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指出,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刻認識并借鑒吸收歐美發達國家有關政策的經驗和教訓,充分考慮我國土地承包經營現狀、農產品成本變化等實際因素,找到真正適合我國的政策方向,深化研究提出系統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表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注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需要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次講壇發布的研究成果,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系統全面、重點突出,更具有黨校研究“實事求是”的特性,值得關注。
服務決策,打造更好發揮黨校智庫作用機制平臺
圍繞農業中心工作,以更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服務部黨組科學決策、服務黨校培訓教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黨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使命。牢記這一使命,近年來農業部黨校圍繞農業農村發展重點難點問題開展了系列研究,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3年,深入開展“平度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研究,與山東省平度市合作舉辦專家論證活動,為地方政府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2014年、2015年,集中力量研究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政策創新與完善問題,成功舉辦“農地承包經營制度與政策創新高層論壇”,為完善農地承包經營制度、推進“三權”分置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撐。這些研究活動和成果,得到了來自政府、高校、研究機構等多位知名專家的肯定。
履行使命要有充分的機制保障、可靠的平臺依托。為此,農業部黨校專門制定了《關于搭建科研交流平臺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服務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建好“現代農業改革發展高層論壇”、服務黨組科學決策辦好“崇農講壇”的科研平臺建設戰略,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化安排。自意見出臺以來,農業部黨校每年圍繞農業農村中心工作,聚焦1~2個研究重點,集中優勢力量開展研究,依托平臺發布研究成果,不斷豐富黨校科研形式、優化學術環境、活躍研究氣氛,充分調動了黨校職工參與科研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和科研工作能力水平,培植形成了一批具有黨校特色的優勢學科和科研品牌,大幅提升了黨校科研工作業界話語權和社會影響力,有力推動了黨校智庫建設和業務轉型升級。
發揮優勢,加強戰略前瞻性研究
“農業農村有關重大問題研究涉及的內容廣、小題目分散,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要求都很高。黨校教與學兩方面資源集中,政策創設建議、實踐創新經驗等方面信息匯聚,具有深入開展重大問題研究、理論更好指導實踐的獨特優勢。”農業部黨校副校長、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朱守銀說。
“下一步,我們將牢記‘三服務’的使命,勇于擔當、挑起重任,按照部黨組《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和韓長賦部長在管理干部學院建院60周年的批示要求,進一步充分發掘黨校人才智力資源,堅持‘自主創新’和‘綜合創新’相結合,加強發展戰略前瞻性研究、重大問題對策性研究、‘三農’動態信息反映和研究,更好發揮‘三農’決策重要智庫、黨性教育和黨建研究重要平臺作用,力爭為服務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大局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我們將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奮勇前行。”農業部黨校常務副校長、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院長蔣協新對未來充滿了自信。
本次“崇農講壇”,是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紀念建院60周年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農業部“每月講壇”活動的拓展與創新,以后還將定期舉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