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位于河南南部大別山區,淮河穿境而過,地形以淺山丘陵為主,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豐沛、植被豐富、土壤肥沃,非常適宜茶樹生長。從“十一五”開始,信陽始終抓住茶葉產業不放松,扎實推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2006-2015年,全市茶園面積從65萬畝發展到210.8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153元躍升到9844元;“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分別脫貧39.8萬人、64.3萬人。“一人一畝茶,致富有奔頭”,茶葉已成為信陽山區農民脫貧奔小康的重要收入來源。
選準特色產業,把沉睡的荒山變成群眾致富的金山
“沒花一分錢,家里的7畝荒山崗就變成了7畝搖錢樹,今年我終于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11月29日,信陽光山縣晏河鄉付店村,75歲的王世綿大爺滿面喜色地說,今年他家的7畝茶園有一半進入了豐產期,畝均收益達到了5000元以上。
付店村是個深度貧困村,全村716戶3244人,人均耕地不足1畝,2010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66戶775人。多年以來,村里一直種植水稻、油菜等經濟價值不高的傳統作物,由于沒有一個叫得響的產業,青壯年勞力普遍外出務工。
如何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付店村的自然條件適合茶葉生長,毗鄰的鄉有河南藍天集團下屬的大型現代化茶葉加工廠,茶葉不愁銷路。但種植茶葉需要兩三年才能夠見效,整理土地、購買茶苗、施肥殺蟲,每畝茶園四五千元的投入讓貧困戶只能望洋興嘆。
為破解貧困戶愿種茶、無資金的難題,在縣茶產業辦公室的指導下,付店村以黨支部為主體,創建了土地專業合作社和生態茶專業合作社,整合各級各類幫扶資金,無償幫助貧困戶發展茶產業。土地專業合作社負責茶苗的繁育。3年來,利用科技扶貧專項資金90萬元,從浙江引進優良茶種進行無性系扦插,建設茶苗繁育基地65畝,累計繁育優質茶苗1300余萬株,不僅滿足了本村貧困戶的茶苗需求,同時也解決了113名貧困人口的短期就業問題,人均增收3000余元。生態茶專業合作社則負責貧困戶茶園的開挖、平整、栽種及技術培訓等。截至目前,付店村累計發展茶園2300余畝,其中2012-2013年栽種的1200畝茶園已進入投產期,畝均收益在5000元以上,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明年,在茶產業的帶動下,付店村剩余的43戶172名貧困人口也將穩步實現脫貧。
付店村只是信陽發展茶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信陽積極發揮產業發展對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2016年,全市茶園面積達210.8萬畝,茶葉產量達5.7萬噸,總產值達90.5億元,解決了120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如今,漫山遍野的茶園已成為信陽百姓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依靠科技支撐,幫助貧困戶成長為“茶博士”
46歲的黃義超,家里有90歲的老母親和9歲的小兒子,2010年因為建筑隊拖欠工資,他兩手空空返回羅山縣周黨鎮朱樓村的老家,進入當地靈山茶業有限公司務工。憑著踏實肯干,他從小工做到炒茶師,再被公司送到浙江大學茶學系進修3年,成為了公司技術骨干——掌握香茶、毛尖、茶花茶核心炒制技術的“茶博士”,年薪超過7萬元,不僅幫助家庭擺脫了貧困,同時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飛躍。
信陽把“引好苗、建好園、育好人、管好質”作為推進茶葉產業發展的關鍵。茶樹良種是決定茶葉品質以及經濟效益高低的基礎。“十一五”以來,信陽大力引種白毫早、烏牛早、平陽特早、龍井43、福鼎大白、信陽10號、碧香早、藪北茶等國內外茶樹良種,努力打造“南茶北引”繁育馴化基地。目前全市每年建立良種母本園近1萬畝,苗圃園600多畝,扦插成活率達85%以上,每畝出圃茶苗可達12萬株以上,每年可出圃無性系良種茶苗7000萬株以上,為信陽茶的優良品質提供了保證。
在推進產業扶貧的同時,信陽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在新茶園建設和老茶園改造過程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不斷加強生態茶園建設。按照“宜林則林、宜茶則茶”的原則,在適宜種茶的地方開辟新茶園。堅持科學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原則,保持原生態不被破壞,為茶樹生長營造生態友好的小氣候環境,為信陽茶產業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人才是茶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信陽高度重視茶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近年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目前,全市茶產業各類人才規模已達2.5萬人,其中科技研發人才600人,茶葉種植加工專業技術人才及技術能手1.5萬人,茶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450人,茶葉市場營銷人才5000人,茶文化創意人才120人,茶葉專業中高級技術職稱260人。近年來,信陽獲得省級以上茶葉科研成果獎十多項,獲市級科研成果獎近百項,攻破了茶葉生產、加工、儲存、新品開發等諸多難題,加快了信陽茶產業優化升級的步伐,科技人才在茶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引領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
從2014年開始,信陽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開展科技戰略合作,在全市8個產茶縣區建立了10個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點,示范面積近5000畝,建立了10多個茶園用藥專柜,購置太陽能滅蟲燈1000多臺,編印技術資料2萬多份,培訓植保員500多人。通過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從源頭上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管控。
發揮龍頭帶動,讓貧困戶得到租金、薪金、現金、股金
精準扶貧,產業是“根”。只有千方百計做好產業發展的“大文章”,才能不斷增強扶貧開發的“造血”功能和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信陽市采取“龍頭企業+品牌+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實行統一開挖荒山荒坡、統一供苗、統一種植、統一收購,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廣大貧困群眾參與到茶葉產業中來,讓貧困戶流轉土地得租金、投入勞務得薪金、出售茶葉得現金、財政配股得股金。
羅山縣靈山茶業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冷藏保鮮、科技研發、營銷、生態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公司共流轉荒山、林地等5萬余畝,覆蓋6個鄉鎮20個村民組,引導3000多家農戶積極參與茶葉種植加工,每戶年均增收達3000元以上。目前公司已對接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貧困人口282人。
缺乏資金是產業扶貧的最大障礙。為破解這一難題,信陽市推出了“龍頭企業+貧困戶+信貸+貼息”的扶貧金融創新模式:市縣扶貧開發公司和商業銀行負責發放、監督和回收貸款,給予每個貧困戶5萬元的授信額度;擔保公司為貧困戶和龍頭企業提供擔保;光山縣誠信實業公司與貧困戶簽訂勞務協議,確保在公司務工的貧困戶年收入不低于5000元,每年由公司向扶貧開發公司和商業銀行還本付息,再按國家政策向財政部門申請利息補貼。在金融創新的助力下,光山縣誠信實業公司順利拿到了300萬元貸款,訂購了急需的茶葉智能化、清潔化、自動化加工生產線。目前,誠信實業公司2000畝茶園已進入豐產期,公司茶業、油茶、苗木花卉、鄉村旅游四大產業共帶動周邊10個村629戶2670人實現脫貧。
藍天集團在光山縣4個鄉26個行政村投資開發生態茶園2.65萬畝,每年收購農戶鮮葉100多萬斤,帶動當地農民每年增收1000萬元以上。“我們村原來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03年開始在藍天集團的大力支持下,發展3300多畝茶葉種植,現在全村486戶中靠茶葉年純收入上萬元的有146戶,3萬元以上的有23戶。”光山縣凈居寺管理區胡樓村黨支部書記楊家智說。
10月16日,羅山縣肖莊村貧困戶熊永平拿到了自己的“股權證”和當地申林茶業開發公司給他的第一次分紅500元錢,這是信陽以“財政扶貧補助入股分紅”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的試點。該模式是由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代每個貧困戶出資5000元入股申林茶業開發公司,并向貧困戶發放股權證,每年領取股金500元,分紅年數不低于3年,3年后根據貧困戶意愿可自愿留存股本領取股金,或退股由公司返還股本。申林茶業開發公司預計3年內以此帶動周邊4個鄉鎮5個行政村1002戶貧困戶脫貧。
近幾年,信陽不斷強化茶葉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拉長了產業鏈條。盧氏、辰龍、華隆等出口精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茶飲料、茶食品、茶日用品以及茶包裝、茶機械等相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環宇綠茶天然纖維內衣、信陽毛尖集團的“得正”蜂蜜涼茶、新林茶葉的速溶茶、靈山茶業的“信陽紅”茶酒、茶多酚膠囊等茶葉深加工產品相繼投放市場。茶文化節連年成功舉辦,知名度、影響力逐年提升。南灣盛典天下茶島、浉河百里茶廊、羊山陸羽茶文化廣場等茶文化旅游設施日益完善,茶產業發展的后發優勢正逐步顯現。
目前,信陽全市有茶葉加工企業1300多家,其中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5家,市級龍頭企業71家,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9家。
做強公共品牌,讓貧困戶從提升產業競爭力中獲得更多收益
品牌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信任。信陽種茶歷史悠久,始于東周、名于唐宋、盛于明清。1915年,信陽毛尖即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2009年,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調研得知信陽只采摘春茶生產毛尖綠茶時,提出信陽也可開發紅茶,并取名“信陽紅”。通過政企聯手,省市級領導親身宣傳推介,在京城王府井街頭賣茶,在武漢鬧市講茶,在福州茶館斗茶,在上海東方明珠秀茶,在廣州街市萬人品茶,“信陽紅”一炮而紅,創造了業界全新的營銷模式,贏得了全國消費者的認可和追捧。
近年來,信陽通過大力實施品牌、名牌推進戰略,努力做大做強“信陽毛尖”和“信陽紅”兩大公共品牌,形成了紅綠交相輝映、比翼齊飛的良好態勢。同時,鼓勵企業創建自主品牌,靠品牌樹形象、拓市場,創建出了一批讓廣大消費者信賴、知名度美譽度高的茶葉品牌,提升了信陽茶的產業競爭力,使貧困戶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目前,信陽全市共有企業注冊商標近300個,成功打造了7個中國馳名商標和15個省級著名商標,3個中國名牌農產品和6個河南省名牌農產品。一大批龍頭企業在河南省18個地市和全國各主要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展示展銷店380多家,設立營銷網點3000多個。經評估,2016年信陽毛尖品牌價值達57.33億元。
在積極擴大對外宣傳的同時,信陽抓實質量安全管控和市場體系建設,夯實品牌內在質量。把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納入食品安全的重要監管領域,實施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從源頭抓起,加強質量監管。建立健全茶葉檢驗、檢測機構,加大產品抽檢力度,防范和化解水分、農殘和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完善茶葉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原產地追溯體系和市場準入機制,加強“信陽毛尖”、“信陽紅”證明商標管理,堅決打擊和取締不法商戶。
目前,信陽毛尖集團、藍天生態茶業、新林茶葉、申林茶葉等公司相繼引進了日本蒸青生產線,建設了現代化標準廠房,年加工能力都在千噸以上,在國內屬于領先水平。同時,在保護傳承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和種茶大戶認真執行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標準及有關行業標準,將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與標準化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茶葉生產標準化程度,保證了茶葉品質,實現了茶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保障貧困戶精準脫貧不返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