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構想。“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湖北省委、省政府對此也作出了具體的安排部署。各種信號都表明,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十二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成就有目共睹
湖北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十二五”時期,全省農業發展穩中有進、提質增效、活力增強,在一些關鍵指標上取得了明顯突破,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糧食產量時隔18年再創新高,2015年達到540.6億斤;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主要農作物作業配足機械化“引擎”,農機作業水平達到65.8%;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16.4萬家;農民人均純收入以平均每年超過1000元的勢頭增長,連續五年跑贏城鎮居民。“十二五”時期,全省農業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綜合效益實現新跨越、設施裝備達到新水平、經營方式呈現新變化、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現代農業涌現新典型、科技進步發揮新作用、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被稱為“黃金五年”,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形勢
盡管農業發展成就斐然,但困難依然很多。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業結構還不優。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還沒有完全適應市場需求,部分農產品出現“賣難”現象,部分地區存在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問題。二是競爭能力還不強。比如說起臍橙,大家先想到的是江西贛州,說到大米,大家先想到的是北大荒,說到茶葉,大家先想到的是云南的普洱、西湖的龍井等等。湖北在全國叫得響的名牌產品還很少,被貼牌的例子還很多,市場競爭能力還不強。三是三產融合還不夠。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猛,產值已居全國第五位,成為我省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就業最多、效益最好和農民獲利最豐的“五最”產業,加工業發展帶動了一產,延伸了三產,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是一個很好的抓手。但從三產融合發展的要求來看,除了緊抓這方面工作以外,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基礎設施,做好政策研究,構建聯結機制。四是經營成本還很高。一方面是化肥、農藥、農膜等物化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勞力大量流失,人工成本急劇上升,主要農產品價格不可預測因素增多,利潤空間越來越窄,種植大宗農作物的農民靠勤勞致富越來越難。
面對當下農業發展的問題,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必須從供給與需求雙側入手,重點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是破解農業難題,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突出創新驅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源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伴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全過程。創新是引領改革,建設農業現代化的第一動力。首要之義是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思路。要理性、辯證看待供給與需求的關系,要做到 “雙側發力”、協調推進。當前的重點是供給端,要樹立圍繞供給和消費進行生產的理念,既要立足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加注重政策的導向作用,處理好政策與市場的關系。實踐層面,要做到“五個創新”:
一是圍繞技術創新,提升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走以科技為支撐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要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繼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解決冬春青飼作物開發、稻田綜合種養、農機與農藝融合、農業信息化等方面的技術難題。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二是圍繞產品創新,啟動新消費、催生新產業。我省大宗農產品存在精深加工度不高、創新能力不高、高科技含量不高、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高、外向度不高、行業集中度不高等“六個不高”的問題,必須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才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我省馬鈴薯產業正在實現由副食向主食、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制成品的轉變,“小土豆”可以引領新的消費時尚,催生大產業。
三是圍繞功能創新,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為滿足城鎮居民對田園生活的體驗需求,農業對二、三產業接納與消化,扮演了生態環境保護者的角色,衍生出了休閑、觀光方面的重要功能,實現了“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動變運動、農產品變旅游商品”。我們要通過深度挖掘農業多功能性,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
發揮。
四是圍繞主體創新,培育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人。在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情況下,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就必須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積極性。自2012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五年強調“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是解決誰是現代農業“操刀人”的關鍵問題。我們必須培育一大批具有荊楚特色的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使其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力量。
五是圍繞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是保障。當前,農村資源要素流失加快,資產資源不活,農民財產權利缺失,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亟待健全。當務之急是深化農村土地及產權制度改革,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制度,全省統一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等。
抓住關鍵環節,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十三五”期間,我們將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圍繞“守底線、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關鍵環節,以現代農業為方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抓好“三個三”,力爭到2020年,把湖北建成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區、中部地區領先的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核心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農村改革先行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50%左右,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5%,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1,農業增加值達到4058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2萬元左右。
構建三個體系:
一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品牌。力爭到2020年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率超過75%。建立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重點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直供直銷、期貨貿易等新型業態,支持重要農產品集散地、優勢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創意農業,力爭到2020年全省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達到500億元。
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積極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蔬菜、水果、茶葉標準園、精品園和高效園,提高園藝作物產品競爭力;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計劃,建立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加速推進農業機械化,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省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3570萬畝。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區、場),擴大“三品一標”基地規模,全面建立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全面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在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四湖”地區、漢江流域實施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工程。
三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規范原則,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依托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專業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力爭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達到100萬人。大力推廣“宜都模式”、“武穴經驗”,在全省建立健全“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打造三個鏈條:
一是打造農業產業鏈。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引領,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重點打造糧棉油、食用菌、柑橘、茶葉、生豬、肉禽、禽蛋、淡水魚和小龍蝦等優勢產業鏈。通過發展牛羊產業,催生青貯飼料新產業。通過優一產、接二產、連三產,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提檔升級、擴大中高端產品供給,實現農業提質增效。
二是打造農業供應鏈。在“互聯網+”的新時代,通過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建立全新“貨、流、人”模式的農業供應鏈,變“以產定銷”為“以銷定產”。加快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產品種植基地的路網、水網狀況,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范化管理。建設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平臺,加快發展“農戶+合作社+產地交易市場”、“企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的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實現信息分享、事后追溯和有效監管。發展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緩解農產品供應鏈環節的融資瓶頸。
三是打造農業價值鏈。按照有利于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推動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構建“產業經營共同體”,共擔風險,合理分配產業鏈利益,讓更多的就業機會、產業利潤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優化三個結構:
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糧食生產結構。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定增強糧食產能,打造糧食生產新優勢。建立高效糧經結構。積極提升雙低菜籽油產業水平,拓展油菜飼用、肥用、菜用等多種功能。擴大設施精細菜規模,提升柑橘、梨、桃等優勢水果的檔次和品位,突出抓好青磚茶、紅茶和烏龍茶開發。建立循環利用的種養結構。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推進“糧改飼”試點示范,推進農牧結合、種養配套。做優做強水產業,重點打造河蟹、小龍蝦、鱔鰍三個“百億元”產業,大力推廣“蝦稻共作”等稻田綜合種養
模式。
二是優化農業區域結構。抓好優質稻、優質油、茶葉、食用菌、生豬、牛羊、淡水產品等優勢和特色產品的產業布局、區域規劃,集中力量支持重點區域、重點產品和重點企業發展。推進種植業板塊基地建設,重點打造江漢平原、漢江流域糧棉油優勢區,秦巴山、武陵山、大別山、幕阜山果茶優勢區,提高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水平。完善畜禽養殖布局,科學劃定禁養區、控養區和適養區,推進畜牧強縣和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建設。加快形成平原湖區規模漁業、丘崗山區特色精品漁業、江河湖庫增殖漁業格局。
三是優化農業品種結構。進一步提高優質稻、專用小麥比重,加快選育和篩選一批綜合性狀優良、適宜主糧化的馬鈴薯專用品種,加快選育篩選生育期短、產量相對較高、抗逆性較好、含油量較高、適宜機械化的油菜品種。蜜柑主推大芬、日南,臍橙主推倫晚、紅肉,砂梨主推黃金、圓黃,桃主推早鳳王、曙光,茶葉主推鄂茶系列、金觀音等無性系良種。建立完善高世代種畜禽繁育體系和水產名特優苗種繁育體系,提高小龍蝦、河蟹苗種省內自給率。力爭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主導品種覆蓋率達80%,良種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達50%。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舉一綱而萬目張”。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水稻產業提升計劃、建設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示范推廣“糧改飼”、 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加快發展綠色畜牧業、加速發展外向型農業、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工作,推進我省盡快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農民收入平穩較快增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