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改豆”進展順利
為了解2016年啟動實施的“米改豆”試點有關情況,不久前,我們赴黑龍江省傳統大豆產地開展了專題調研。從調研情況看,雖然黑龍江省享受“米改豆”補貼的面積還沒落實到縣,但海倫市和五大連池市“米改豆”進展順利,大豆播種面積明顯增加,已接近或超過近年來大豆播種面積的最高值。
海倫市2016年大豆播種面積210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5.2%,同比增加23.1%,僅比近7年種植面積最多的2014年少17萬畝;玉米播種面積156.9萬畝,同比減少25.8%。五大連池市2016年大豆播種面積281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81.4%,同比增加40.7%,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玉米播種面積41萬畝,同比減少67.6%。兩市農情調度顯示,減少的玉米面積大部分改種了大豆。
海倫市和五大連池市“米改豆”進展順利,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宣傳組織到位,規模經營主體普遍不看好2016年玉米種植效益。中央確定調整玉米臨儲制度后,海倫市和五大連池市迅速組織開展政策宣傳解讀,引導經營主體早做準備,及時調整種植結構。通過座談了解到,規模經營主體基本熟知政策導向,對玉米臨儲制度調整、國家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背景下東北玉米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玉米種植效益可能大幅下降等有清醒認識。二是規模經營主體對種植效益較為敏感,結構調整速度較快。不少經營大戶講,之所以改種大豆,是因為大豆是國家鼓勵種的,有目標價格等國家扶持政策托底,而且單位面積投入相對較少,風險較小。兩地農業部門均反映,當地土地流轉率高,2016年海倫市和五大連池市土地規模經營水平分別達73%和56.1%,2016年實施“米改豆”的多為規模經營主體。三是作為傳統大豆產區,種植大豆有深厚基礎。海倫市和五大連池市處于第四積溫帶,歷史上就是大豆、玉米、小麥輪作區,有大豆種植傳統。座談了解到正是在過去幾年玉米種植效益好時,許多經營大戶選擇了種植玉米,并通過流轉土地擴大經營規模。但當地種植大豆的經驗、技術和機械裝備還在,改回種大豆基本沒有困難。
預計2016年大豆種植效益高于玉米
比較效益是影響“米改豆”的主要因素。調研組重點了解兩地大豆和玉米的生產成本、補貼政策,分別對沒有補貼和有補貼兩種情況下2016年大豆和玉米成本效益進行了測算。
一是調研地區大豆和玉米的平均成本效益情況。從調研地區情況看,若以2015年的單產和價格水平測算,種植大豆的效益不如玉米,是虧本的,但加上目標價格補貼和“米改豆”等補貼后,種植大豆效益將高于玉米。
沒有補貼情況下的成本效益。據海倫市農業局測算,種植大豆每公頃的物質投入、機械作業、人工費等種植成本約4014元,加上土地流轉費6000元,總成本約10014元。參照2015年每公頃平均產量4968.3斤,每斤平均價格1.85元進行核算,預計2016年種植大豆的毛收入為每公頃9191.4元,純收益-822.6元。玉米每公頃的種植成本約7050元,土地流轉費6000元,參照2015年平均產量16500斤,每斤平均0.8元(濕糧)核算,預計2016年種植玉米每公頃毛收入可達13200元,純收益150元。
黑河市的情況類似。大豆每公頃種植成本約3570元,土地流轉費4500元,總成本約8070元。參照2015年平均產量3610.5斤,每斤平均價格1.7元核算,預計2016年種植大豆的毛收入每公頃約6137.9元,純收益-1932.1元。玉米每公頃種植成本約6390元,土地流轉費5250元,參照2015年平均產量15750斤,每斤平均0.69元(濕糧)核算,預計2016年種植玉米每公頃毛收入可達10867.5元,純收益-772.5元。黑河市農業部門反映,農戶的玉米出售價低于當年臨時收儲價,主要因為多數農戶缺乏烘干設備,出售的是“濕糧”,大多賣給了中間商;而價格低于海倫市,主要是因為黑河市玉米一般含30個水左右,含水量高于海倫市。
比較可以看出,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預計2016年調研地區種植大豆可能要虧本,且海倫市每公頃大豆種植效益要比玉米低972.6元,黑河市則低1159.6元。海倫市種植大豆效益高于黑河市,主要是因為黑河市更靠北,無論是單產、品質還是價格,都明顯低于海倫市。
有補貼情況下的成本效益。據黑龍江省農委介紹,2016年全省關于大豆和玉米的補貼主要包括:一是大豆目標價格補貼,2016年目標價格仍是每斤2.4元,具體補貼額度要等采價期結束后才能確定。二是“米改豆”補貼,每畝補貼150元,共安排650萬畝。其中250萬畝的補貼資金來自耕地輪作制度試點項目,共3.75億元,按照協議輪作的地塊連續補貼三年;400萬畝的補貼資金來自原農業結構調整項目,共6億元,補貼只限2016年。三是玉米生產者補貼,總計149億元,補貼面積仍在核算中,每畝補貼額度還不能確定。
為對比2016年大豆和玉米在各項補貼措施下的效益情況,對補貼額度尚未確定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和玉米生產者補貼,每公頃分別按照以下標準進行測算: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按照2015年1963.05元計算,玉米生產者補貼按照省農委提供的9500萬畝播種面積折算為2352.6元。由此可以得出,加上各類補貼后,海倫市種植大豆的純收益為每公頃3390.5元,玉米為2502.6元;黑河市分別為2280.95元和1580.1元。由此可見,在上述補貼均落實的情況下,調研地區享受“米改豆”補貼的經營主體種植大豆的收益明顯提高,且高于玉米,其中海倫市高出887.9元,黑河市高出700.9元。
目前,距離大豆和玉米收獲還有一段時間,單產和價格尚不確定,這是影響大豆和玉米效益的最大變數。黑河市農委有關同志和五大連池市經營大戶均反映,2016年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大旱,預計黑河地區大豆和玉米減產,且玉米減產幅度更大。五大連池市農口、糧食部門和經營大戶均不看好2016年的玉米市場行情,擔心沒有國家收儲后玉米價格將大幅下跌,種植玉米可能虧本。因此,對大豆收益高于玉米的判斷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二是合作社模式下的大豆成本效益情況。海倫市東興現代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東興村全體村民通過土地入股組建的,統一經營全村15000畝耕地。2016年,合作社與中化集團合作種植專用大豆品種,產量高、價格好,預期效益非常可觀。據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合作社由玉米改種大豆11000畝(其中芽豆6000畝,蛋白豆5000畝),每公頃用種55斤合330元、用復合肥400斤合520元、植保費用80元(含農藥和除草劑約20元)、農機折舊維修費和柴油費約1773元、人工費約20元、支付中化集團服務費300元,每公頃總成本合計3023元。芽豆和蛋白豆市場價格高于普通大豆,預計平均每斤能賣3.5元,按產5700斤計算,預計2016年種植大豆每公頃毛收入可達19950元,純收益16927元,若加上補貼,每公頃純收益有望達21140.1元。對于2016年繼續種玉米的收益預期,該合作社負責人表示:“現在玉米價格不行,如果繼續種植玉米,不但要虧本,而且有可能連賣出去都成問題!”
三是經營大戶的大豆成本效益情況。五大連池市太平鄉經營大戶王青山通過流轉共經營400公頃土地,其中300公頃由玉米改種了大豆。王青山算了這樣一筆賬:每公頃大豆需用種子約500元、化肥約950元、植保費約400元、農機作業費約2190元、人工費約合300元、土地流轉費6000元、貸款利息約合1000元,總成本合計11340元,如果產量能達到每公頃4500斤的常年產量,價格保持2015年的每斤1.7元,2016年大豆每公頃的毛收入有7650元,因此,如果沒有補貼,每公頃要虧3690元,加上補貼后每公頃能有523.1元收益。對于這個預期收益,王青山比較滿意:“只要補貼到位,每公頃能掙個五八百的就十分不錯了,300公頃算下來也有近20萬的收入了。”由此看出,目前經營大戶種植大豆,投入相對較大,土地生產率低,收益主要看種植規模,有“薄利多銷”和“壘面積”的傾向。對2016年種植玉米的預期效益,王青山及其他經營大戶看法基本一致:“今年無論是種植玉米還是大豆,都期望保本就行,之所以市場行情不看好還種,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轉沒到期不能棄租。”
綜上可見,一是不論從調研地區大豆和玉米的效益比較看,還是截至8月下旬經營主體自身對市場的判斷,2016年大豆預期效益都高于玉米。二是從不同經營模式看,合作社種植效益高于經營大戶。主要原因是經營大戶通過流轉擴大土地規模,自有農機和資金較少,土地流轉費、農機作業費和貸款成本較高。
關于調減玉米面積后,能否改種青貯飼料、馬鈴薯、雜糧雜豆、小麥等作物的問題,農業部門和經營主體都認為,當地種植這些作物要么產量不穩定,要么銷路不好,風險太大。五大連池市建設鄉富民村經營大戶張文環形象地說:“種大豆最多價低點,但肯定能賣出去,要是種其他,有可能賣不出去,價低點總比爛在手里好!”
下一步推進“米改豆”的相關建議
調研發現,當前推進“米改豆”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基層也反映了一些問題,為鞏固結構調整成果,建議下一步抓緊完善和強化相關配套政策。
一是進一步擴大耕地輪作制度試點面積。2016年“米改豆”面積較大,基層擔心“僧多粥少”,部分“米改豆”面積享受不到補貼,可能影響后續玉米面積調減工作。黑龍江省2016年安排的650萬畝“米改豆”補貼面積中,有400萬畝來自原農業結構調整項目,只補一年,不利于建立耕地輪作制度。建議2017年擴大東北冷涼區耕地輪作制度試點面積,引導和支持當地建立輪作制度,在調減玉米面積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資源永續利用。
二是抓緊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基層反映,目前產糧大縣獎勵資金主要依據糧食產量和商品量進行測算,而“米改豆”后糧食總產量下降,可能導致獎勵資金減少,本地財政吃虧,希望將大豆產量按1:3的比例折算成糧食產量。建議今后測算產糧大縣獎勵資金時,針對“米改豆”試點地區,將大豆產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糧食產量,以更好地調動地方政府落實國家種植結構調整政策的積極性。
三是大力支持主產區發展大豆深加工。2016年大豆播種面積增幅較大,基層擔心市場消化能力不夠,出現“賣豆難”和“豆賤傷農”現象。從調研的兩家由榨油行業轉型而來的加工大豆蛋白和豆漿粉的企業反饋的情況看,在產地搞深加工,原料有保障、成本有優勢,目前產品銷路沒有問題,大豆蛋白加工企業正在擴充產能,說明在當地發展大豆深加工仍有較大空間。建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項目向東北冷涼區傾斜,重點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大豆深加工企業,拓寬當地大豆的出路。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從調研情況看,農業生產融資難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五大連池市的種植大戶反映當地土地經營權仍然無法抵押貸款,很多時候還需要“抬錢”來解決資金需求,增加了農業經營成本。建議在督促相關地區加快推進土地三權分置和農村金融等改革進程的同時,引導糧食主產區加快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為糧食規模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緩解規模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
五是加大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調研發現,雖然一些地方的經營大戶領辦了不同類型的合作社,但真正采取合作經營的不多,各成員與合作社基本是土地租賃關系,且大多沒有農業機械。與東興合作社相比,這些合作社融資壓力大、農機費用高、經營效率低、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松散,規模經營效益不十分理想。建議農機購置補貼等項目要重點向土地入股、自有農機、合作經營的合作社傾斜,重點培育一批治理機制好、經營能力強、與農民利益聯結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作者單位: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