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柚子書記”曾玉才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趙敏 字號:【

他,當了12年老師、12年校長、12年教辦主任之后,回到村里當了12年村支部書記。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第4個12年,卻讓他成了當地的名人:“瀘州市新農村示范片建設成片推進先進能手”“瀘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書記”“瀘州市創先爭優‘十佳’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他,就是67歲的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密溪鄉瓦房村黨支部書記曾玉才。

走進合江縣密溪鄉瓦房村,隨處可見沉甸甸的柚子掛滿枝頭,真正實現了曾玉才12年前“樹滿山、果滿山”的夢想。曾玉才從密溪鄉的田埂上走出去,在教育戰線工作了36年,2004年因病內退后,婉拒了一所民辦職校提供的月工資5000元、可以享受副校長待遇的辦公室主任一職,選擇回鄉當一名村支書,工資只有250元。用他的話說,“錢多錢少也不那么重要,為家鄉百姓做點實事兒,也不枉黨組織這么多年的培養”。

在曾玉才的帶領下,昔日貧窮落后的“問題村”變成了全縣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巨變的背后,凝聚著他和支部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閃耀著他的真情與擔當。

“村干部就要凝群眾心聚百姓力”

如果把群眾當父母,尊重他們,耐心溝通,也不會有溝不通的問題。——摘自曾玉才《工作日記》2011年4月29日

當時的瓦房村是全鄉出名的后進村,班子不團結,產業沒基礎,交通不便,工作滯后。7個村民組長有4個要求辭職,群眾上訪不斷,常有村民借酒勁到政府大院大罵,2003年4個村干部的績效工資只有6元,連鄉干部都不愿意聯系這個村。

曾玉才臨危受命,他走進田間地頭和農家小院,與群眾拉家常,問寒問暖,了解群眾所怨、所想、所求。一個月內,他走遍了全村7個村民組、100多個農戶,找到了村里問題的癥結所在:班子不團結,拉幫結派;財務不公開,吃喝嚴重;辦事不公道,群眾不滿。

所有矛盾都集中在“村兩委”班子上,要想改變村子的現狀,必須從抓班子帶隊伍入手,讓村干部真正成為群眾發家致富的“領頭人”、黨和政府的“代言人”。曾玉才在第一次村組干部會上,提出了“四戒”:戒公款吃喝,戒酗酒鬧事,戒拉親攀故,戒和群眾紅臉。說到做到,曾玉才帶頭遵守,并對違反禁令的干部進行了處理。通過“四戒”讓群眾看到了村干部作風的轉變,認為曾書記是個干事的人。

曾玉才剛到任時,整個村子沒有解決的矛盾糾紛50多起,他和村干部一起把疑難問題梳理成一根“辮子”,一個一個做工作,半年的時間解決了43起矛盾糾紛,樹立起了村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曾玉才說:“當時八組有一個農民修房子,挖機挖到了鄰居家已埋葬六十多年、不是很顯眼的祖墳,兩家爭吵起來,鄰居氣憤之下,把修房子人的祖墳也挖開了,小矛盾差點演變成兩姓家族之間的械斗。我知道此事后,和村干部一起幫忙修墳,同時給雙方做工作,經過調解,兩家人還坐在一起吃了一頓飯,很高興地把問題解決了。后來想想如果當時這件事沒有得到及時解決,不知道會演變成什么事件。”

曾玉才任村支書12年,積累了7本60余萬字的民情日記,一篇篇語言樸實、情感真摯的日記讓我們看到了他與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的生動故事,看到了他對群眾及村支書這份工作的深厚感情和責任擔當。

“村干部就要為百姓辦實事”

“只要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老百姓就會支持你。”——摘自曾玉才《工作日記》2004年10月24日

“曾支書,我們賣谷子得挑到王嘴村的公路邊去裝車,每百斤還要多交2塊錢的‘過路費’。難道我們就修不起公路嗎?”村民抱怨的事兒,其實也是曾玉才一直想解決的問題。早在進村入戶調查時,曾玉才就了解到村民對之前村里組織修公路的事怨聲載道,因為在路的走向、資金籌集管理等問題上存在分歧,導致修路半途而廢。

村里要發展,道路是基礎。如何調動老百姓修路的積極性、錢的問題如何解決、道路如何規劃、修路占地如何調整等,一連串問題在曾玉才的腦海中掠過。最后曾玉才想到,既然是為百姓修路,就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意愿,把自主權交給百姓。在村民代表會上,曾玉才確定了修路的“四個自主”原則:村上只確定起始點,由村民自主定走向,自主調土地,自主選施工隊,自主管資金。“四個自主”原則變“要我修路”為“我要修路”,掀起了全村修路的高潮,通過群眾和村組干部的共同努力,三年集資90多萬元,在沒有上級項目支持的情況下,修建了92條長長短短的通組路、通戶路34.5公里。

一步一個腳印地付出,沒有花架子,通過一件件實事、好事,曾玉才的工作讓村民們感動,村民們由他剛來時的“我們這么大一個村,還找不出一個支書?”到現在“曾支書不能走,我們村需要他!”

“村干部的心里就要想著謀發展”

“村干部不為群眾謀發展,最多算是一個守攤子過日子的‘維持會長’。”——摘自曾玉才《工作日記》2011年4月28日

瓦房村有3860多人,耕地只有2930畝,人均只有幾分地,還有布滿殘次林的山地7000畝,如何讓有限的耕地實現更高的產出效益,如何讓老百姓甩掉“窮帽子”,成為曾玉才進村之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瓦房村是“真龍柚”的原產地,1995年曾獲得全國農博會金獎。這么好的金字招牌為什么不好好利用,讓其成為瓦房村脫貧的主導產業呢?為此,曾玉才多次請農業局、農廣校的專業技術人員來村里考察發展柚子產業的土壤、氣候等條件,發展優良“真龍柚”品種。

曾玉才發動大戶和黨員干部帶頭集中成片發展“真龍柚”,第一批發展了1200多畝。考慮到村里的人均耕地較少,即使全部都種上“真龍柚”,規模也不大。經過與村組干部研究,征求老百姓的意見后,確定“砍掉殘次林,栽上搖錢樹,同時雜果整體退出,‘真龍柚’全域覆蓋”的方針。在他的帶領下,黨員群眾砍伐了山場殘次林7000余畝,目前全村真龍柚面積達到了10000畝,實現了真龍柚品種整體推進、全域覆蓋。

在“真龍柚”產業推進最忙碌的那段日子,曾玉才每天早出晚歸,一回到家就喊累,經常是躺在沙發上就睡著了,妻子埋怨說:“以前當校長,也沒見你這么忙、這么累。”自從帶著兒女去過村里,看到村民對曾玉才的態度,看到村里的變化后,妻子理解了,對他說:“老曾,家里人都支持你,但是你年紀大了,一定要注意身體,別太累了……”

2011年8月,百年不遇的大旱,讓老王山新栽種的“真龍柚”果苗面臨著生死考驗,曾玉才向村民提出“寧愿脫掉一層皮,不讓幼苗死一株”。每天冒著40多度的高溫,走5公里路爬上老王山,與村組干部一起挑水抗旱。由于勞累過度,曾玉才突發冠心病,住院治療了2天,不顧醫生勸阻,又回到了抗旱一線。他說:“老王山離不開我,即使是在那坐著,也能給大家加油、鼓勁。”在曾玉才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真龍柚”成活率95%以上的奇跡,保住了全村人的“命根子”。

“現在全村百姓人均70株‘真龍柚’,進入豐產期,每株樹能結100多個果子,每個賣10元,人均收入就能達到7萬元……”曾玉才笑呵呵的給我們算賬,好像在算自家收入一樣。

曾玉才用質樸與堅守,完成了從教書能人到治村能人的華麗轉身。這種轉身,既讓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也讓他再次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曾玉才在日記中寫道:“一個村支部書記干不起驚天動地的大事,但總可以為村民干些腳踏實地的實事。”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