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高點尋突破 潮頭斬浪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農業答卷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蔣釗 楊勇 字號:【

2016年對于中國農業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多年持續提高的玉米最低收購價一朝讓位,市場在決定農產品價格中發揮的作用愈加突出;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破冰而來,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改革又迎來一次重大制度創新;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落地生根,未來五年中國農業發展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這一年,農業發展進入了“動力轉換、結構轉型、方式轉變”的新階段。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中國農業朝著更加注重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更加注重增強農產品競爭力的方向走去,為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求進做出了新的貢獻。

調玉米增大豆

種植結構更加合理

2016年山西朔州“糧改飼”按下快進鍵,作為全國草牧業改革試點,朔州全市“糧改飼”面積達66.2萬畝,其中農戶種植青貯玉米39萬畝、苜蓿12萬畝、燕麥草12.6萬畝。在利益聯結機制的帶動下,80%以上的農戶與養殖場簽訂了協議。甘肅省靜寧縣原安鄉壓減玉米種植面積1萬畝。“騰出來的這1萬畝土地,其中6600畝我們種上了早酥梨,300多畝種上了中藥材和小雜糧,剩余的則全部種上了馬鈴薯。”原安鄉黨委書記趙小靈說,“壓糧擴經”和“低價低產變高價高產”是鄉里調整種植結構的兩篇文章。

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庫存較多,成為2016年種植業調整的重點。2015年11月農業部印發《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到2016年底,“鐮刀彎”地區等非優勢區玉米面積調減3000萬畝,超過年初1000萬畝的預期。糧改飼試點、糧豆輪作成為玉米調減的配套工作。農業部會同財政部整合35億元資金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其中支持規模經營主體15億元、糧改飼補助10億元、玉米大豆輪作7.5億元,重點用于“鐮刀彎”地區糧改飼、糧豆輪作補助。

全國玉米調減任務有一半落到了玉米種植規模已達1億畝的黑龍江。2016年黑龍江省印發《玉米改種大豆輪作補貼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確定玉米改種大豆輪作補貼試點面積為650萬畝,補貼標準為每畝150元。黑龍江省北安市試點“糧豆輪作”項目,不僅增加作物產量,還保護黑土地,減少病蟲害,真正實現了“藏糧于地”;補貼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引導主要糧食作物的合理布局和科學輪作。

針對近年來國內大豆缺口逐年擴大的情況,農業部制定了《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優化區域布局、狠抓政策落實、推進科技創新,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增加4000萬畝。同時,強化對大豆的政策扶持,通過完善大豆目標價格政策,開展耕地輪作制度試點,支持東北冷涼區和農牧交錯區推行玉米大豆輪作,探索建立用地養地結合的輪作制度。2016年,大豆播種面積1.08億畝,比上年增加1046萬畝。

吉林省敦化市聯益農副產品合作社理事長趙顯清管理著7500畝耕地,今年已經著手調整種植結構,改種了1800畝大豆,他說,“回歸糧豆輪作傳統,讓病蟲害減少,土壤肥力和糧食單產都會提高”。

種好草養好牛

中國奶業再出發

整頓之后是振興,三聚氰胺事件8年后,中國奶業“脫胎換骨”取得長足發展:全國生鮮乳和乳制品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99%以上,三聚氰胺抽檢合格率連續7年保持在100%,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超過48%,奶業20強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50%,許多產品在國際上獲獎……這些數據是中國奶業年終考的分數。

建設優質奶源基地,“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養奶牛”的概念已經徹底改變,陜西西安銀橋乳業二廠廠長王錦玲的牛舍里,奶牛心情舒爽地臥在“席夢思”臥床上,享受著高溫酷暑下5分鐘吹一次風扇、噴30秒水的幸福生活。王錦玲總結出“吃好睡好干凈干燥”的養牛經,組織員工定期打掃臥床,每年給牛剪兩次指甲,把奶牛當成孩子照料。

完善現代奶業質量監管體系,“嚴生產,強監管,創品牌”。飛鶴打造出了我國嬰幼兒奶粉第一條完整的全產業鏈,實現了從源頭的飼草種植、規模化奶牛養殖、生產加工、物流倉儲、渠道管控到售后服務,各個環節全程可控。今年,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再次捧回了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金獎。

推進養殖加工一體化,實現奶農奶企合作共贏。2015年,全國100頭以上的標準化奶牛養殖場所占比重達到48.3%,比2008年提高28.8個百分點,來自規模化牧場的奶源占60%以上。全國奶農專業生產合作社達到1.51萬個,比2008年增加了6.2倍。河北省率先探索建立奶農與乳品加工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簽訂《完善奶業利益聯結長效機制合作備忘錄》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面增強奶業國際競爭力。乳企的國際化程度逐步提高,輝山乳業吸引到全球五大乳制品公司之一的荷蘭皇家菲仕蘭的產業投資。在輝山乳業副總裁王欣宇看來,近期進口奶價持續攀升,基本與國內原奶價格持平,預示著中國乳業的拐點已經到來。

著力宣傳引導和創新營銷,不斷提高乳品消費水平。2016年8月中國奶業20強(D20)峰會暨奶業振興大會在石家莊召開,伊利、蒙牛、光明等20強企業聯合發布《中國奶業振興宣言》,吹響了中國奶業全面振興的前進號角,帶頭把國產乳品優質安全的品牌樹起來、把消費者的信心提起來。

保生態減消耗

綠色增產見成效

浙江為發展綠色生態畜牧業畫了個“圈”,編制實施了《畜牧業布局結構調整優化方案》和《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浙江金華的美保龍種畜育種公司轉型成為莊園風格的現代牧場,生態濕地有模有樣,溫室大棚里種滿蔬菜,入選浙江省首批美麗生態牧場。

開荒種地、圍湖造田、開采地下水,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導致了農業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資源環境已經亮起了“紅燈”,靠拼資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2015年農業部開始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重點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如今已成效顯著。

今年,江蘇常州溧陽市種糧大戶江海清管理的5400畝水稻收益比其他農戶好得多,每畝成本還比去年節省了5~6元。在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倡議下,水稻全部采用新型緩釋多肽肥,僅增加一點氮肥,其余均比往年要少施兩次以上;而農藥大多是低毒高效低殘留的,再加上無人機作業,農藥基本不浪費。據常州市農業生產資料協會統計,今年1~9月,常州供銷社系統供應本地農業用肥10.14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17.22%。

在“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總體目標要求下,今年全國節水技術推廣面積超過4億畝;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黑龍江、河北、四川、浙江等多個省份提出要提前甚至年內實現零增長或負增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穩步提高,農膜回收率、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均超過60%;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啟動實施,在東北地區、華北地下水漏斗區、南方重金屬污染區和西南西北生態嚴重退化區已先期試點616萬畝。

與此同時,今年農業部通過整合資金集中建設了100多個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縣,遴選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縣,統一標準、集中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山東省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為平臺,整合資金3.7億元,在全省遴選43個主產縣,以開展共性技術瓶頸攻關、集成綠色高產高效模式為重點,突出抓好攻關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區”建設,努力實現控水、控肥、控藥“三控”目標,打造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升級版,示范引領種植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扶產業促脫貧

農民增收途徑多

產業扶貧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基礎。無論是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還是發展教育脫貧等,一系列重要扶貧措施要持久見效,歸根到底必須要有產業做支撐。發展產業有助于變“輸血”為“造血”,從根本上拔掉“窮根”,確保脫貧效果持續穩定。今年,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明確了產業扶貧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政策措施、貧困戶受益機制等。

江西贛州先后實施“山上再造”“興果富民”“建設世界著名臍橙主產區”“培植超百億元產業集群”等戰略舉措,形成了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臍橙優勢產區。2015年臍橙種植面積達157萬畝,產業集群總產值105億元,種植臍橙的果農人均收入8400元、占純收入的85%,帶動70萬果農增收致富,100萬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贛南臍橙已成為老百姓脫貧增收的一棵“搖錢樹”。老百姓說:“以前想著種臍橙,可是沒有技術不敢種;這些年好了,經常有免費的技術講座,我們莊稼漢也都成了種臍橙的行家里手。”

今年全國22個扶貧相關省(區、市)編制完成了產業精準扶貧規劃,計劃每個貧困縣建成一批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體系,形成1~2個拳頭產業,貧困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今年10月召開的全國產業扶貧論壇上,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介紹了當地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經驗,他們從辣椒、黃連、莼菜等項目著手,實現每個貧困村都有1~2個穩定增收產業,每個貧困戶都有1項以上增收項目。

農業部把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作為農村“雙創”的重要內容和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的重要舉措,印發《關于實施推進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2015-2017年)的通知》和《關于實施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的通知》。2016年安排農產品初加工補助資金16億元,聯合財政部安排10億元資金啟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強化資金扶持;實施“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加強創業服務。四川先后在自貢市、樂山市等地建立農民工創業(孵化)園,吸引了近10萬名農民工返鄉創業。河南省建立縣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綜合公共服務中心,為農民工返鄉創業開辟綠色通道,提供注冊登記、政策咨詢、創業指導、社保關系接續和優惠政策享受等“一站式”服務。

隨著“互聯網+”農業加速推進,廣大青年農民返鄉創業的熱情進一步迸發。去年廣西灌陽縣入選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名單,成為了國家重點扶持對象,灌陽縣農民龔智媛回鄉后開辦了一家特色農產品網站,將家鄉的紅薯粉、辣椒醬、油茶等銷往北上廣深等各大城市。在全國各地,一批與她類似的創業者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依托農業相關產業,通過QQ群、微信聚集在一起,抱團在市場中打拼致富,為傳統農村打開了新的“世界之窗”。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