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為響應中央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號召,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所黨委選派我到擁處村委會擔任村第一書記。輾轉近2小時,終于來到地處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的擁處村。村里的貧窮落后和閉塞讓第一次來的同志都驚訝萬分。
村委會坐落在仙婆嶺腳下,包含7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316戶,1506人,貧困戶達110戶,貧困人口541人,貧困人口發生率35.9%。全村很多地方沒有手機信號。面對如此境況,我決定首先通過兩個月的入戶走訪了解真實情況,摸清家底,為日后產業發展把好脈、找準路。
通過了解,我發現全村以7054畝橡膠、6751畝林下南藥益智、1060畝山蘭稻三大農業產業為收入支柱,除了臺風損毀的630畝,村里已無地可用。家底薄,村莊發展該何去何從?與村兩委班子商議后,我們明確了發展方向:橡膠保收、益智增收、山蘭稻創收,“一村一品”則打造山蘭稻基地和山蘭文化節。
但是,這三大產業面臨的問題卻十分嚴峻。近年來橡膠價格低迷,群眾割膠積極性不高,陷入了“產量低,收入低”的雙低循環里;山蘭稻是海南特有旱稻,畝產僅在50~100公斤之間。加之全村土地均為山坡地,無法發揮農業機械化的優勢。
通過深入分析各個產業,我仔細寫下發現的問題。第一,橡膠和益智產量低的重要原因是品種和栽培管理技術落后,由于文化水平低信息閉塞,村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弱,他們不相信品種和栽培管理技術可以提質增效;第二,山蘭稻沒有充分挖掘黎族農耕文化特色,村內沒有自己的品牌和山蘭稻產業鏈,進駐企業少;第三,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強化,其中道路交通、通信設施和農田水利設施等嚴重滯后;第四,農業合作社空殼化,有證照但無人員、無制度、無場地、無財務系統。
帶著這些問題,我開始向外尋求幫助。在熱科院橡膠所、海南省科技廳、海南省農業廳、海南省林業廳等的大力支持下,共引進產業發展示范項目11項,資金116.84萬元,用于產業升級和示范;引進基礎建設項目6項,520萬元,用于完善道路、橋梁和農田水利。
明確本村產業發展的路線后,我們以天然橡膠種植與林下經濟作為收入基石,挽起袖子開始大干。在510個日日夜夜的努力下,通過對農戶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促進農戶提升主栽作物的產量,同時以黎族“山蘭稻”文化旅游為突破口,打造品質、品牌農業,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戶增收。
每個項目實實在在落地,讓沖毀的農田得到了恢復、村里有了新的環村路;橡膠專家在村指導割膠、施肥;合作社從之前的6戶,變為40戶;新品種的引進使山蘭稻示范基地產量實現了翻番,有了QS加工廠、生產的山蘭米有了商標和包裝,合作企業也從去年的2家變為5家,我們的山蘭米是越來越好賣了。依托山蘭產業我們辦起了“啦歐門”山蘭稻文化節,并被納入海南省138個鄉村旅游建設村,來村游玩的人越來越多,活動接待人數已經翻一倍,群眾看見了希望。
村容村貌和貧困戶生活的改善,讓大家對村第一書記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村民和貧困戶更加相信我這個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過程中,工作上不去,與村黨支部和黨員不作為、不團結,干部工作帶情緒有很大關系。帶好頭是我們基層黨員先鋒示范作用的充分體現,群眾看見村干部都在為他們干事謀事,為他們著想,也會轉變態度和觀念來配合我們村干部的工作。
針對這些問題,在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我尤其注重加強黨員教育和談心,強化支部建設,在大家的團結努力下還獲得了全縣優秀基層黨支部的稱號。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開會當飯吃”的玩笑話正是基層生活的真實寫照,沒有這份對工作的熱忱很難做好基層工作。農村工作要求我們不僅要有熱情,更要有對群眾的親情和感情。有了這份對群眾的真情,才可能具備建立干群信任關系的基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