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吳海江第一次穿上了厚厚的棉鞋和棉褲。這是這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沒有供暖設備的河南商丘睢縣保廟村里度過的第一個冬天。
2016年1月,多年不遇的大雪封鎖了從睢縣縣城到保廟村的路,年過半百的吳海江仍然在清晨騎著自行車趕往保廟村正在修建中的村委辦公室。自行車是他現在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路況好的時候,從縣城到村里要騎行四十分鐘,遇上雪天,差不多要一個小時。
作為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的處級調研員,吳海江在過去從未進入過農村工作,可在河南省商丘市睢縣保廟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半年之后,現在他說,“我是保廟村人。”
抓黨建,聚民心,促發展
城郊鄉保廟村,位于河南省睢縣縣城東側1公里處,村委轄保廟、湯花園、潘河溝3個自然村,8個村民組,509戶1825人,耕地1610畝,黨員30人,低保105人,五保3人。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來源靠農業種植。
吳海江發現,盡管村“兩委”班子健全,但村內并沒有可供村委成員開會辦公的場所,“大事小事都在家里解決,談不上組織性。”吳海江告訴記者,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集聚民心、穩固思想的基礎,村室建設則是他來到保廟村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保廟村衛生室附近的兩間村室早已棄用多年,破舊不堪,沒有辦公場所,如何做到“四議兩公開”?
吳海江積極協調相關單位,爭取項目資金,經過數月修葺,現在,村室大院已煥然一新。村支部書記郭克明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以來,村委們第一次聚齊到村室開會。現今,村室墻上張貼著“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流程、決策內容和配套制度,議事程序一目了然。
“未來還要在年輕人中發展幾個黨員。”吳海江告訴記者,對于這種大部分年輕人在外打工的村莊而言,組織渙散是常態,所以更要在年輕人中發現、培養骨干力量。
入戶調查,精準目標,細化措施
“你帶了多少錢來扶貧?”吳海江初來乍到,村民的這種問題讓他哭笑不得,村民中甚至流傳著“第一書記來,每家要發20萬”的謠言。
吳海江認為,改變貧困村的面貌不僅要靠資金的扶持,更要改變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切實做到“扶貧先扶智”。
保廟村是貧困村,一直以來,統計貧困戶的數量,對第一書記而言是個很大挑戰。為了讓調查公正公開,吳海江和村“兩委”班子“5+2”“白+黑”,逐戶走訪調查。
“剛來的時候誰也不認識,只能依靠村委成員,但算誰不算誰,里面涉及的利益很多,村民‘爭當貧困戶’,給調查帶來很大難度。”吳海江說。
第一次張貼出的貧困戶名單,第二天就被村民撕了下來。吳海江急了,入戶調查難就難在對扶貧對象的精確識別和動態管理。
有人不理解,上報的貧困戶越多,脫貧的時候你的政績就越大,為什么要把貧困戶標準卡得如此嚴格?
但吳海江說,精準扶貧最重要的就是“目標精準”,保廟村原有上報的貧困戶200多戶,但很多家庭并不能達到扶貧建檔立卡的標準,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吳海江最終從縣法院“借”來二十多個書記員,利用周末休息時間逐戶調查登記。最終在保廟村包片領導、包村干部和村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村篩選復核出貧困戶103戶,231人,比原上報人數削減了一半。
“不脫貧,不回京”
“吳書記送的羊快要生小羊羔嘞,我們兩口也有了營生。”在村民郭克義家里,曬干的楊樹葉鋪滿了院子,這是給羊預備的口糧。
記者了解到,像郭克義這樣因病致貧的家庭共58戶105人,占全村貧困戶總數的56.3%。吳海江表示,對于貧困戶的扶貧需落實“一戶一策”,例如郭克義這樣的家庭不適合高強度的農業作業,就會申請養殖項目扶貧。未來還會針對因病因殘戶開展衛生扶貧,加強村內衛生室建設,在村室旁修建標準化村衛生室1所,計劃2016年村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以上;對救助對象住院費用,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其他補充醫療保險支付后,個人無力承擔切符合規定的剩余費用,結合縣、鄉民政部門的醫療救助給予補助;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
另外,發展勞務經濟,引導群眾積極發展餐飲、運輸等服務業,免費對貧困勞動力開展精準培訓,針對技術致貧戶進行科技扶貧,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術培訓,促進科技資源配置與扶貧開發直接掛鉤,免費為貧困群眾提供信息咨詢、富民政策和科技服務等也是未來即將開展的工作。
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策”和“不脫貧不收隊”的工作要求,吳海江帶領部分干部建立了由法院、鄉干部、村干部、致富能手、成功人士等組成的扶貧工作隊,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并根據保廟村的貧困現狀以及未來脫貧目標的分析制定了具體的幫扶措施。
關于精準扶貧,吳海江告訴記者,要做到“五到戶”精準幫扶,即基礎設施到戶、產業扶持到戶、技能培訓到戶、結對幫扶到戶、金融服務到戶;還要“六個清”精準到人,即脫貧對象底數清、家庭狀況掌握清、貧困原因分析清、幫扶工作責任清、幫扶措施對策清、脫貧扶貧任務清。
記者看到,村室的墻上貼著“駐村幫扶責任人一覽表”,下方則是“精準目標細化措施,掛圖作戰限期脫貧”。吳海江告訴記者,計劃2016年完成保廟村脫貧任務,產業脫貧68戶,教育發展脫貧4戶,轉移就業脫貧27戶,對年老多病無人贍養的進行政府兜底扶貧。吳海江說,這次他下了決心,村里不脫貧,他自己不回京。
“法官書記”帶來法治意識
在保廟村,土地糾紛是最常見的經濟糾紛之一。今年3月,一家農機供銷合作社生產公司與村民因為土地合同到期而產生了矛盾,吳海江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雙方進行了一個多星期的調解工作,一邊安撫群眾,避免出現群體性事件,一邊與企業談判,為村民爭取最大利益,最終將糾紛在審前化解,做到了雙方滿意。
吳海江沒有想到,剛剛調解好一起土地糾紛,很快自己在施行工程時也遇到了土地糾紛問題。原本計劃建設村民文化廣場的土地共4畝6分地,涉及五戶人家的土地和房屋,查資料、擬合同、算補償……有法學的“基本功”打底,對于吳海江來說這些并非難事,眼看著就要動工,有一戶人家卻突然拒絕接受補償協議,想要更高的價碼。盡管吳海江已經在“雙千斤”的協議上每斤多了0.04元,高于一般的征地補償。好在這一戶土地靠近廣場邊緣,幾次談判無果后,吳海江決定與達成協議的4戶人家簽約,將拒絕的一戶土地讓出來。
吳海江連夜修改合同和施工圖紙,工程終于如期施行。
“在村民的理解下簽訂合同,皆大歡喜,如果有不理解、不愿意的村民,一定不能強迫,要讓村民明白合同的法律效力。”吳海江說。
據了解,吳海江爭取來的村民文化廣場項目是開展文化扶貧的重要內容,該廣場按照國家構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標準要求修建,未來將成為宣傳文化、黨員教育、體育健身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近期,又有一起企業和村民的土地糾紛需要吳海江從中調解,其中還涉及鄉政府與企業的土地協議,村里有一個“法官書記”,村民仿佛心中更加有底,有了矛盾,也更樂于求助吳海江。
扶貧先扶智 扶貧先扶志
一走進保林小學,吳海江就被學生們圍住了,在這個近130名學生的小學校里,吳海江的面孔并不陌生,幾乎每一個小學生都認識這個經常來看望他們的第一書記。保林學校坐落于睢縣城郊鄉東南邊陲的保廟村,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學校共五個教學班,教職工11人。
由于常年無人修葺,校舍圍墻較為破敗,教學樓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吳海江決定借助各方力量,翻修這所學校。記者了解到,未來改造項目包括改造學校大門及圍墻,并建立一所門衛室;校園地面硬化,鋪15公分厚混凝土路面;六所教室批白、粉刷,更換教室門窗;修葺漏水的樓頂,更換教師辦公桌椅、學生課桌凳等。
記者了解到,吳海江正在與多個部門聯系協調,為保林學校的貧困生爭取補助。對于村子里部分因學致貧的貧困大學生,吳海江也正在與多部門接洽,減免這些學生的學費和書費。
吳海江還計劃聯系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部門,為這所學校捐出幾十臺電腦。“教育是思想的根本,只有抓好這些娃娃的教育,為他們提供更好一點的教學環境,才能真正挖出貧困的根。”吳海江告訴記者,從教育入手,更能點燃貧困人口脫貧的希望。
“多辦事,辦好事,辦實事”
“在報紙上看到江蘇有個村子用玉米皮編織工藝品脫貧,我們村也種玉米,說不定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吳海江現在每看到媒體上介紹脫貧致富的法子,總要細心保存好,再想著能不能跟保廟村的工作結合起來。
談到未來保廟村的脫貧計劃,吳海江介紹,要開展若干民生工程。
一是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村室、村內道路、田間道路、廣播設施等進行從無到有的建設。
二是要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培育多元富民產業和發展主導產業。針對保廟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扎卷”的生產現狀和豆腐干加工的現有規模,加強產業扶貧措施的針對性,切實增強貧困群眾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根據保廟村的地理位置,計劃發展觀光農業、特色蔬菜種植等。
三是改善村民居住環境,進一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到2016年底消除全村貧困戶危房。并按照“三無一規范一眼凈”的標準,開展以臟亂差治理、垃圾污水處理、村莊綠化為重點的環境突出問題整治,治理亂搭亂建,創建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
四是強化村民自治,制定村規民約,健全完善群眾自我管護村內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機制。加強輿論宣傳,增強群眾衛生意識,改變群眾生活習慣,提高貧困群眾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創建整潔有序、生態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
“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辦實事”是吳海江時時刻刻掛在嘴邊的話。
現在在保廟村里,不管走到哪,都有村民跟吳海江打招呼,“吳書記吃了沒?到我家去吃點?”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從靠近到談心,再到交心,吳海江說,保廟村的經歷將是他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